追杀惠能的三品将军,惠能把衣钵给他,他又不肯拿去

2023年01月03日00:12:03 佛学 1356

惠能刚来到黄梅礼拜五祖弘忍,弘忍就问他:“你是哪里人?到我这里来,想要求什么东西?”


惠能回答说:“我是从岭南新州来的百姓,现在远来礼拜大师,什么也不求,只求作佛。”


五祖说:“你是岭南人,又是野蛮的乡下人,你怎么可能成佛?”


这样的质疑并没有使这位勇敢的求道者泄气,惠能做出了一个精彩的回答,他说:“人虽然有南北的差别,但觉悟的本性没有南北的差别。虽然我是乡下的蛮夷,我的身份跟和尚的身份不同,但是我和你的佛性又有什么差别呢?”


五祖本来想要和他多说几句话,但见身边弟子众多,就不再说下去了。


于是简单打发惠能跟着大家一起去做劳务。


当时有个也在寺庙修行的人,差遣惠能到碓房用脚踏碓石舂米,这样一干就是八个多月。

追杀惠能的三品将军,惠能把衣钵给他,他又不肯拿去 - 天天要闻

在惠能那个佛教兴盛的时代,“一切众生有佛性”“人人可以成佛”,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事,正如现在不学佛法的人也会把“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挂在口头上一样。


惠能回答弘忍的话,在那时应该是常谈。但他一个劳苦的猖獠,在大众围绕的一代大师面前竟然敢出言反诘,惠能那种质直朴实、真诚无畏的性格,是非常难得的。


现代人礼拜佛寺,多是为俗世追求而来,如为求菩萨保佑、求消灾避难、求升官发财、求解决感情烦恼等等。


过年过节都争先去烧高香,见方丈,反而觉得佛离我们很远。


如果一个学佛的人,不求成佛的话,始终是不圆满的,佛经里面告诉我们,成佛才是最终解决问题之道。不幸的是,现在众生离成佛越来越远了。


像这样信心十足的“唯求作佛”,余皆不顾的人,恐怕只有惠能个。


若不是非常之人,则无非常之求。一个人没有“惟求作佛”的决心是不可能偶然地、幸运地、碰巧地作佛的。


即使遇到五祖的试探和考验,也动摇不了惠能“作佛”的决心,从他信心十足说出“佛性”二字,就可以知道,惠能对佛教有充分的了解。


他来见五祖,不是一个无知者而是一个准备充分的人。


惠能的回答出乎弘忍意料,五祖知道来人不简单,弘忍还要再说,却有顾虑,因此他的表现才会是“更便不语”。


惠能也在等他讲话,可是五祖“见左右在旁边”,就不再说什么了。


弘忍发现惠能是个不简单的人,但是又有点忧虑:因为弟子中绝大多数还没有这新来的惠能所表达的勇气和深深的宗教直觉。


当时还考虑到如果继续说下去,可能会对惠能不利,所以弘忍打算搁一搁,让惠能随众作务,他也要好好想想对惠能该怎么办。


据宗宝本记载,五祖弘忍后来对惠能说:“(当时)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言。”弘忍是住持,他最了解寺中情况,所以不是“恐有恶人”而是“确有恶人”。


后来发生的有人追杀惠能的情况,也印证了这句话本来佛法无相,没有人能争得,但是祖师之位有相,是会引起争夺的。


佛门高位跟世间名位一样,同样代表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有地位就有影响力,就有权与利,所以历来都有人争夺。


佛门本是清净之地,但一旦涉及地位,人心就会由清净之地进入世间谋虑,加害争夺就不可避免。

追杀惠能的三品将军,惠能把衣钵给他,他又不肯拿去 - 天天要闻

一天,一个小和尚在碓房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唱着这首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惠能听了,知道作这首偈的人没有见性,当即就知道了偈的意思。于是他问那小和尚:“你刚刚唱的是什么偈啊?”


小和尚回答说:“你不知道五祖大师说:'生死事大,要传衣法,令所有人都作一首偈给他看,如果开悟明心见性的人,五祖就把衣钵传给这个人,做第六代的祖师。’有一个上座叫神秀,在南廊写了一首《无相偈》,五祖让所有人都读诵,还说明白这首偈的人,就能明心见性。依这首偈修行的人,就能出离生死苦海。”


惠能说:“我在这踏碓踏了八个多月,还没去过你说的走廊,不知道怎么走,想请你带我到走廊那里,礼拜这首偈,念诵记下来,跟它结下一些缘分,来生可以生在有佛的地方。”


小和尚引他到走廊,惠能就礼拜了这首偈。因为不识字,惠能请了小和尚读给他听。他听了之后就知道大意。


此时他也作了一首偈,就请了一位先生,帮他写在旁边的墙壁上。就这样,惠能表达了他的心地。


如果不认识自己的本心,学再多的东西也无益,若明心见性,就已经悟到佛法大意了。

追杀惠能的三品将军,惠能把衣钵给他,他又不肯拿去 - 天天要闻

惠能的偈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还有一个版本,又偈曰: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院子里的人看见惠能做了这首偈,都很惊讶。惠能作完偈颂就回碓房干活去了。


五祖听说了就来到走廊,见到惠能的偈,就知道惠能明白了佛法大意,但是又怕有人知道后会加害于他,于是就对大众说:“这也没见性,讲得不对。”


那么,惠能的偈子是什么意思呢?


菩提是觉,当然不是树。明镜喻心,镜有台,心无台。佛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尘埃又从哪里来?


六祖惠能的偈子,是已见“空性”,所以否定了菩提树、明镜台等身相、心相的存在。


既然没有像菩提树的身,也没有像明镜台的心,那用功又用到哪儿去呢?


既然是明镜,那它本来就应是清净的,根本不需要洗啊、擦啊、持戒啊、修定的。


既然是“空”的,就是无挂无碍,哪儿来的尘埃呢?这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解脱,也是悟后见性的境界。


神秀的偈是修行的境界,他作为弘忍门下的弟子,平日教授是以修为主,因此讲的是渐修。


惠能的偈是见性的境界,他没有向谁学过修行法门,因此讲顿悟,然而他也并不否定修行。


神秀与惠能之偈,不在于分别二者高下,而在于它们道明了修行与觉悟境界的不同。


修是修,悟是悟。神秀见修不见性,惠能见性不见修。


但都是一心之境,各有各的境界,不可分高下对错。

追杀惠能的三品将军,惠能把衣钵给他,他又不肯拿去 - 天天要闻

一天深夜,五祖让惠能到他房间里讲《金刚经》。惠能一听就悟道了。


那晚,五祖把顿悟法门和衣钵传给了惠能。惠能以袈裟为秉承,代代相传以佛法来印心,令人自悟。


五祖说:“自古传法的人,生命都像悬着一条丝线那么危险。你住在这里,将有人害你,你需要快点离开此地!”


惠能得到衣钵后,三更就启程离开,五祖送惠能到九江驿,辞别时,五祖交代说:“你这一去,努力向南走,三年不要弘法,这个法门短时间内很难能兴盛起来。以后你弘化一方,要善于劝导迷人,如果明心见性,就跟我一样没有差别。”


辞别之后,惠能就启程向南走了。


此处弘忍送行,应该只是目送惠能去九江驿,而不是送到九江驿。《坛经》的几个版本都说,弘忍亲自送到九江驿,而且当夜回来。


冯墓山离江边有一段距离,而且当时是三更半夜,怎能去了又回?这显然没有注意地理。


弘忍传法给惠能,一方面是放心,一方面是担心。


此时惠能是佛法的种子,但却处于危险之中,所以临别时弘忍要他好好保重,先在偏僻

之地避难,等待时机再弘法。


追杀惠能的三品将军,惠能把衣钵给他,他又不肯拿去 - 天天要闻

但是,为什么会有人害惠能?


弘忍付法时就说:“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若住此间,有人害汝。”禅者传法有争,弘法还有难,这并不是夸张虚构的。


一代一人的传法制,有名位心未尽的,就不免引起纷争。


弘法,特别是弘扬禅法,是与那个时代的潮流不合的,是很容易受讥谤、受诬控、受毒害、受驱摒的。


惠能以前的祖师,所遇的法难都很严重。况且此时以惠能的年龄和身份——二十四岁的在家人,如果公开付法,想不争不害,怕是不可能的。所以惠能受法而有争、有难的传说,应该有事实的成分。


惠能回到岭南后,遇到了什么障碍?


惠能自五祖弘忍处得了衣钵,传承禅法后,立即受五祖指示而逃往岭南。


在他离去的三天以后,整个寺院都为了这件事而喧哗,有些愤愤不平的和尚就去追赶逃走了的惠能惠能向南走了两个多月,才到达大庾岭这个地方。


他常常是走到半路,见到追来的人就往回跑。这样走走停停,他的回程只走到一半,就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


其中有一个僧人,叫陈惠顺(称惠明),以前是三品将军,性情粗暴,追惠能到山岭上,已经无路可走,差点就抓住惠能。


惠能就把法衣放下,这个僧人又不肯拿去。


他说:“我是想来求佛法,而不是要衣钵。”


于是,惠能就在山岭上传法给惠顺,惠顺听了之后,言下豁然开朗。



后来惠能就让惠顺回北方度化世人。


后来《坛经》的版本继续补充了这个故事,说这位陈将军追上了惠能惠能便把衣钵放在石头上,隐身入草莽中。


这个力壮的将军居然提不动,就跟惠能说:“我是为法来,不是为衣钵来。”


惠能从草丛中出来,对他说:“你既然是为了法而来,如果依照我所说的去做,就能得法。请先摒息诸缘,不思善,不思恶,正当此时,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


所谓本来面目,就是明心见性所见的“性”,就是佛性、真如、悟境、菩提无我的自在、解脱的境界。


这位将军果依惠能所说去行,却发现他遍寻不着他所要找的,于是就悟了。


也可以说,他丢了所有的东西(我执),得到了他所要找的悟境。


这也提醒我们,学佛最最要紧的不是要得到什么,而是能丢掉自我的烦恼。


惠顺丢了善和恶的种种分别执着,也就是在放下自我判断、自我中心的价值时,便见到了本来真面目。


这方法很简单,不须打坐,就能开显智慧,因此很多人喜欢这种六祖所教的修行方法,唯要人门,也不简单。


就像现在很少人能像惠顺那样为了求法跋山涉水,人们如今常常可以出国旅游购物、开会座谈,却不肯求索佛法,更不用说返观自身了。


当然,我们不必去追惠能,如果真心求法,除了自身又能去哪里寻找呢?


佛弟子明知身外之物不值得追寻,仍有不少人有所求:袈裟、名声、学问、神通、施主、徒弟等。


但是,真实的佛法不会让你求这些,相反,它使我们从身外之物中解脱出来,就像牢狱中人重新获得自由那样。


此次惠能点悟陈惠顺,是《坛经》中惠能得六祖之位后,第一次行法度人,初示顿悟法门“直了成佛”的力量。


正如弘忍说叮嘱的“三年勿弘此法”,在接下来的五年间(他本有十五年之说),惠能都在广州四会、怀集两县界隐遁避难,躲避追寻。


恶人的追逐使他只能混迹于山林,躲藏在猎人的队伍中求生,不得安定地住下来。


所以说,惠能将一种独到的法门弘开,是不容易的。




参考资料:《坛经问答》





#头条创作挑战赛#

佛学分类资讯推荐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 天天要闻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信仰”一词最早便是源于佛教经典之中,佛典中所阐述的"信仰"乃是对于天地万物以及祖先的尊敬与景仰,这两者的有机融合便构成了我们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义。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 天天要闻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很多人都把静安寺称为“中国最贵的寺庙”,因为它地处在上海最繁华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边更是车水马龙,邻边也多是商场和写字高楼。来寺庙的信众更是数不胜数。它为什么会在这?经历了什么?又为什么强调要造得金碧辉煌?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 天天要闻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关于“天才”的传闻,从古至今从未有过停歇,似乎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那么几个天赋异禀的能人,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对普通人而言,德、智、体、美、劳,一生能精通于几样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难于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这些都是弹指间就熟练掌握的技巧。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 天天要闻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识,提升认知。正确的认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才能坚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绍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识,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个中派的情况等等。这是什么?
巴米扬大佛:高僧玄奘眼中的西域世界(四) - 天天要闻

巴米扬大佛:高僧玄奘眼中的西域世界(四)

经过壁立千仞、地无水草、山崖陡峭的铁门关后,玄奘的小队进入位于今天阿富汗东北部的吐火罗国。此地有阿姆河从东向西穿越整片区域,所以小麦丰饶、谷物充沛。这里曾是汉代张骞来过的大夏故地,也是印度、波斯、希腊文化的交汇之地,更是民族融合的混血摇篮。
解密和尚不吃肉的原因! - 天天要闻

解密和尚不吃肉的原因!

你是否曾经好奇,为何和尚们坚守素食,从不沾荤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一神秘面纱,探寻和尚不吃肉的原因。素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就已盛行于世。古人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的饮食观念,追求自然、清净的生活方式。
“最美尼姑”释正孝同:佛祖托梦出家后放弃985大学,现在怎样了 - 天天要闻

“最美尼姑”释正孝同:佛祖托梦出家后放弃985大学,现在怎样了

释正孝同出生于一个普通却幸福美满的家庭,作为家中唯一的独生女,自然倍受父母的宠爱与呵护。从小的她就展现出了优秀的学习天赋,每个学期的成绩都名列班级前茅,备受老师的喜爱。她个性温文尔雅、待人友善,从不与同学发生争执矛盾,广结良朋好友,在融入校园生活方面也游刃有余。
铁瓦寺(铁瓦禅林) - 天天要闻

铁瓦寺(铁瓦禅林)

铁瓦寺位于北京市房山区河北镇河北村甲1号,此处原是五台山菩萨顶下院铁瓦寺,始建造于明代正德十年,清代重修,现仅存山门、东西配殿及铁瓦殿,寺坐北朝南,山门嵌有石额“铁瓦禅林”,进山门,两旁各有配殿两间,中间是铁瓦殿,铁瓦寺因此殿得名,铁瓦殿呈圆柱状平面呈圆形,高6米,直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