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保平台公布的“大数据杀熟”被投诉企业榜单
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陈嘉伟 报道
近日,消费保平台发布了一份投诉数据分析报告:截止到2025年4月,消费保平台共收到1357件“大数据杀熟”相关投诉案件。其中,在线旅游平台(占比50.48%)、电商平台(占比21.22%)、网络游戏(占比12.09%)成为“大数据杀熟”的重灾区。
涉及的企业方面,去哪儿网以20.15%的投诉占比位居投诉榜第一。大数据杀熟相关投诉消费者投诉性别分布上,女性用户占比超60%。在年龄分布上,90后占比54.21%,500元以上大额杀熟占比过半。
事实上,去哪儿网已经多次陷入“大数据杀熟”的舆论风波,企业及相关负责人也多次解释。早在2019年,时任去哪儿网副总裁的勾志鹏和去哪儿网的技术团队就对“大数据杀熟”等做了技术分析和回应。
勾志鹏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分析称,在线旅游行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ota(在线旅行社)要获得一个用户的成本很高。“获得一个新用户的平均成本高达上百元,如果为了多赚五块、十块去杀熟,损失一个用户,根本划不来。”“ota平台不会去‘杀熟’,也没必要这么做。”勾志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杀熟’的行为等于自杀。”
技术层面,去哪儿网技术人员首先解释了机票方面的价格变化。由于票价数据在航空公司、gds(机票舱位管理系统)和代理商之间的流转速度不够快,大量的数据请求所耗费的时间依然较长。“但平台不可能让用户在搜索阶段就等待太长时间,因此在搜索阶段展示在用户眼前的数据中,许多是缓存数据。”缓存数据意味着与真实的机票库存、价格等数据可能存在差异。并且机票库存信息多变,价格变化尚无法杜绝。“只能通过提升技术手段降低发生的概率,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张扬称,随着未来航空公司、gds系统和代理商在技术层面的不断升级,目前用户反映的许多消费痛点也能逐渐改善。
勾志鹏透露,在酒店领域,技术上的问题比机票领域更加严重。“酒店完全没有航空公司那么先进的技术和数据库,大多数酒店还是采取人工核对库存和价格的方法,整个流程比机票预订复杂得多。”勾志鹏称,正是由于酒店普遍在技术层面较为薄弱,ota平台在用户搜索时,展示的缓存数据比机票搜索时更多。
除了上述层面的解释,在其他个案中,去哪儿网还曾以优惠劵发放等进行解释。
2024年,有消费者表示,自己与朋友在去哪儿网预订同一时间的同一民宿房型时,预订价格相差了100多元。对此,去哪儿网相关负责人表示,从网站不同入口进入,民宿价格确实会有差异。此外,优惠券的金额不同也会导致价格不同。
不过,上述去哪儿网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优惠券金额高低和分发方式是没有逻辑的,就像“抽奖”。
消费保公布的数据中女性被“宰”的投诉更多
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大数据杀熟”已涉嫌违法。
知名律师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认为,企业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有权以合理价格获得商品或服务,而“杀熟”对同等交易条件的消费者设置不同价格,构成价格歧视,侵犯公平交易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条)。平台未告知消费者定价差异的算法逻辑,隐瞒真实价格信息,侵害知情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 企业利用用户消费习惯、偏好等数据实施差别定价,属于“过度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且未提供非针对个人特征的选项,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四条。违反《电子商务法》第十八条明确禁止基于用户特征进行价格歧视,要求平台提供无差别选项,否则构成违法。 大数据杀熟属于违法行为,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公平交易权,并涉嫌滥用个人信息。
利用“大数据杀熟”的企业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根据《价格法》《电子商务法》等,最高可处违法所得5倍或上年度销售额5%的罚款。情节严重者可能被责令停业或吊销营业执照。企业也会面临民事赔偿,若认定为欺诈,消费者可要求三倍赔偿。企业若涉及非法获取个人信息或侵犯商业秘密,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被“大数据杀熟”如何维权?付建律师表示,消费者可以先固定证据,将价格进行对比,使用不同账号同时截取同一商品的价格差异截图。保存与客服的聊天记录,若对方承认差异定价,可作直接证据。消费者可以要求退差价或全额退款,主张返还多付金额。若平台存在欺诈行为,可主张退一赔三。通过12315平台或属地市场监管部门举报。若调解无效,可向法院起诉,主张民事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