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新闻,人民日报都报道了关于扬州一位70岁的盲人老伯的遭遇,老人因为眼球缺失在营业厅办理手机卡的时候竟被要求"睁眼做人脸识别",这个事情在网上引起非常大的关注。
根据工信部的一个数据,我国目前是有超过30%的公共服务场所是配备了智能设备的。中国残联专家在接受新网采访的时候说:科技发展不能变成特殊群体的一个玻璃墙。
就像在这次的事件中的营业厅工作人员反复强调这是正常的程序,可程序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准备好提其他的解决方法呢?
你可以想象一下,老婆眼睛是睁不开的,有残疾证工作人员却举着下手说请你睁开眼睛,这种做法是不是有点太荒唐了呢?
澎湃新闻的记者也实地采访确认了真实的场景,但有意思的是当记者追问是否有替代方案的时候,工作人员突然改口说:可以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中国的盲人协会统计显示,四藏群体使用电子设备的障碍率高达78%,北京的某个律师所合伙人王律师是告诉记者:《残疾人保障法》五十五条是有明确规定的,公共服务机构应当提供无障碍服务。
但是其实现实里面,很多场所的智能设备+人工服务这种双轨制还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因为真正残障人士去到的时候,很难给出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的方式。近日新京报也报道了广州已经有银行推出了"声纹识别+人工核验"的双通道服务。
那么扬州的残联在事件曝光以后也是快速的介入,目前这个营业厅已经承诺增设特殊服务的窗口,这些变化会慢慢改变残障人士遇到的这些问题。
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的话,那么面对那些残疾人遇到双手缺失的人,那你是不是还要让他按指纹呢?这是根本做不到的事情,须要做出更人性化的一个处理。
如果服务不能人性化一点,而是按照规章制度来的话,那么对于弱势群体是不公平的,虽然可能整个流程是合法合规的,但是那对于这些残障人士何来公平可言?
还有就是那些老人他们不会使用智能机,那对于这些要各种下载APP的那些服务,那是不是就做不了了呢?
而且现在很多都开始走向智能化,什么事情都要手机才能办理,好像没有了手机什么事都办不了了一样的。
规矩都是由人来定,也是由人来改变的,特殊情况,特殊对待。规矩本来是一件好事,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是一旦把规矩用过了头,那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对于残障人士的各种服务,你有什么特别的看法。
(内容来源)
本文事实依据来自: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客户端、澎湃新闻、中国新闻网、红星新闻等权威媒体报道,数据引自中国残联2023年度报告、工信部公共服务智能化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