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自动扣款”相关话题登上热搜。
有网友发帖称开通某个商家或APP的“先用后付”或“离店再付”之类的自动扣款服务后是给了对方直接扣款的授权,这一授权没有期限,用过一次免密支付后商家随时可以直接从账户扣款。不少网友担心自己的资金安全。话题下,诸多网友分享了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自动扣款”的经历。
对此,支付宝客服回复表示,开通自动代扣的免密支付时需要跟商家签订协议,只有用户授权了,商家才能扣款,在签订协议时会显示具体的扣费周期及扣费金额等信息,但超出协议内容的费用不会进行扣款。用户的资金是安全的,未签订、未授权的内容款项是不会乱扣费的。用户也可以选择不开通、不签订相关的自动扣费服务。
微信支付客服表示,自动扣费业务授权的期限要以开通时显示的页面为准,在签约页面会显示具体的扣费频次、后续扣款金额等信息,不会存在乱扣费的情况。用户也可以通过相关路径核实自己账户开通的自动扣费业务,关闭自己不需要的服务。
某投诉平台关于自动扣款相关投诉截图
自动扣款究竟方便了谁?
为何引发消费者安全焦虑
数字时代,自动扣款像一条隐形的传送带,将生活缴费、会员订阅的繁琐流程压缩成“无感秒付”。但当这条传送带突然脱离掌控——扣款金额莫名跳涨、免费试用变“自动续费”、关闭按钮深埋于层层系统迷宫时,技术赋予的便利瞬间异化为一场无声的“信任围剿”。让人不禁要问,不尊重消费者选择权和知情权的“自动扣款”究竟方便了谁?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自动扣款的矛盾性恰在于此:它既节省了消费者的时间成本,也将部分资金支配权让渡给了平台。某些平台用“首月1元”的诱饵,却在暗处埋下自动续费的引线,字体小如蚂蚁的条款、默认勾选的选项,让用户稍不留神便“被同意”。开通只需一键,关闭却需层层“闯关”。有用户关闭App内续费后,仍因订阅渠道不同被扣款。这种“开易关难”的落差,硬生生将“科技便捷”异化为“强制消费”。
其实,针对自动续费等消费陷阱,早有明确的法律规范。2021年《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出台,要求自动续费需显著提示,且不得默认勾选。2024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同样要求经营者应当在消费者接受服务前和自动展期、自动续费等日期前,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否则违规情节严重的,可以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但仍有平台用“花式操作”钻空子:条款藏身于折叠页面的夹缝,扣费通知化作账单里一行模糊代码……当纠纷发生时,平台往往将责任推给“用户主动授权”,而协议中那句“随时可关闭”的承诺,在复杂的操作流程前显得苍白无力。
如果平台把“便利”变成“套路”,透支的不仅是消费者的钱包,更是信任。当用户对每一个“优惠”都充满警惕时,平台的健康发展也将受到影响。这种认识,不能完全靠平台自觉领悟,也需要监管的积极作为,共同明确经营的边界,培育市场健康的秩序和风气。
只有当消费者不必时刻警惕“钱包失控”,当每一次扣款都伴随着充分的知情与自主的选择,技术才能真正回归服务本质——既做效率的引擎,也成为安全感的锚点。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