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看一个新闻,华为某BG总裁,因突发疾病去世。
根据公开资料,丁耘,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监事、运营商BG总裁。丁耘先生出生于1969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硕士。1996年加入华为,历任公司产品线总裁、全球解决方案销售部总裁、全球Marketing总裁、产品与解决方案总裁、运营商BG总裁等。现任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监事会副主席。
去世时年仅53岁,算是英年早逝了。
从有些新闻上看,丁耘先生是在参加完马拉松之后,因为心脏原因。再也没有醒来。
1
马拉松属于高强度运动,近些年,在中产阶级中颇为盛行,俨然已经变成一种社交方式。这项运动彰显着耐力、自律等等美好品德。
但是这些年,再参加完马拉松,以及其他的一些超越普通认知的高强度运动之后,发生猝死、伤害的事件还是时有耳闻的。
2016年12月,在厦门举行的一场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中,一名参赛者在比赛中途倒地,另一名在抵达终点后倒地,二人经抢救无效,猝死。一场马拉松比赛酿成两人死亡的悲剧。
2019年10月,在2019龙口国际马拉松的半程赛道上,跑者张某某在20.5公里处出现身体不适,口吐白沫,紧急施救无效,最终离世。
同一个月,在2019荆州国际马拉松赛上,据现场参赛者透露,半马跑者张某某在距离终点处100米的位置倒地,尽管医护人员在一分钟内进行了急救,但依然未能挽回他的生命。
马拉松是一项长时间、长距离的剧烈运动,路程基本为数十公里。人在长时间剧烈运动的情况下,心脏耗氧量会增加,心肌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劳损。
当然身体健康的人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人可出现动脉硬化或心血管狭窄,这种情况有可能会加重心肌耗氧量。在长跑的过程中,心脏负荷过大,即心肌耗氧量过大,出现心血管痉挛,这种情况下会出现猝死,即心脏突然停跳。
尤其临近终点的时候,由于参赛者体能接近极限,在终点处,选手容易亢奋,周围人的鼓励和叫喊也可能让其运动超过自身的身体极限,一旦再加速冲刺,心跳加速越快,血氧若跟不上,就会引起心肺功能衰竭,出现心脏骤停的现象。
2
似乎就是近些年,马拉松开始流行起来的。
前些年,各种媒体都在鼓吹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跑步”哲学。他说跑步是一项“孤独者”的运动。
村上春树在书里写了他的跑步动机:
“打算作为小说家度过今后漫长的人生,就必须找到一个既能维持体力,又可将体重保持得恰到好处的方法。”
村上春树还写道:
“当受到某人无缘无故(至少我看来是如此)的非难时,抑或觉得能得到某人的接受却未必如此时,我总是比平日跑得更远一些。并且,跑的距离长于平日,便是强化了自己的肉体,哪怕是一点点。感到懊恼的话,就用那份懊恼来磨炼自己好了。”
村上春树对这种孤独还是保留了一丝希望:
“不错,人人都是孤独的。但不能因为孤独而切断同众人的联系,彻底把自己孤立起来,而应该深深挖洞。只要一个劲儿往下深挖,就会在某处同别人连在一起。”
马拉松实际上背后有着各方利益。
1.马拉松赛事门槛并不高。有路就行。所以只要一封路,场地就有了。
2.马拉松运动背后,有着多元的收入。收入包括:转播权、报名费、赞助费以及纪念品收入等。
3.经济效应搭配城市形象。体育赛事的开展,可以带动旅游、餐饮、住宿、交通、零售等等行业的发展,对于融合体育和旅游、推广城市,赛事也都有着很好的宣传作用。
这些后面的利益,再加上媒体的造势,运动的推广显得自然而然。
实际上,很多人也对于这项运动赋予很多意义。
- 有人会提到,耐力、力量和身心等等正向的改变。有人慢慢开始跑,一步一步增加跑量,从2公里到5公里10公里,半程马拉松和全马,自己会对变化有所惊讶。而这种变化不仅仅是简单的跑步距离的变化,还有自己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的变化,以及自己交际圈等等的诸多变化。
- 既然跑步是一项“孤独”的运动,很多人也在跑步的过程中,独自思考的时间中,更进一步了解自己。
- 更进一步,很多人觉得跑步过程会给枯燥繁忙的生活带来一些不一样的色彩,会给自己带来新的朋友。有人讲马拉松精神是超越自我,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做到这一点,还收获很多感动。
大体而言,马拉松运动就是一项充满“正能量”的运动,那些自律的人、敢于挑战自我和极限的人会一次次跑完终点。
他们值得大众的赞赏和掌声。
3
不过我还是要说一下,从事有些高强度运动,还是要量力而行。
1.了解自己的身体。近年来一些跑完马拉松之后猝死的事件,去世的人中甚至有特种兵出身的人。很多人对自己的身体不够了解,另外,年纪其实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不能把对自己身体过去的认知套用到现在。
2.赛前做好准备和热身。以马拉松为例,赛前补水、碳水化合物以及睡眠等等都非常重要,而在正式开跑之前,必要的热身也是需要的,以免造成身体伤害。
3.跑步是挑战自我,不是拼命。
往往很多参与马拉松的跑者,还有很多是各行各业的精英,最起码也是平时大家眼中的“自律”的典范,“正能量”的代表。有些人会追求一定要完成,还有人会追求速度等等。
还是那句话,要对自己的身体极限和这项运动可能的风险,有清醒的了解和预判。
如果出现不适,就及时停止,也没有什么丢人的。
安全第一、身体第一、生命第一。
4
其实近些年来,有些企业,好像一些知名的科技大企业,在团建或者管理层励志活动中,经常有这种徒步、竞走上十公里或者小型马拉松。
尤其很多一线城市的员工,身处科技企业,已经是996甚至加班时间更久了。
到周末,本来是个放松的时间,又被赋予各种“意义”,从事某些高强度的运动,确实让人身心俱疲。
我还是觉得:及时休息,该认怂认怂,超越自身条件和极限的“自律”或“挑战自我”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