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会计之(33)小六子转型搞拍卖

2022年06月29日13:07:02 故事 1541


小会计之(33)小六子转型搞拍卖 - 天天要闻

到了2000年初,大多数的乡镇供销社都已经被随处可见的个体工商户给冲击着,供销社没有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凭票供应的特许权,在参与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往日活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逐步取代了计划经济,长期习惯于计划经济的供销社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许多新矛盾、新问题,加上历史积累下来的沉重包袱,使基层供销社出现了经营困难,效益严重滑坡。小县城的供销社机构改革举措就是,除保留供销社的县级机构以外,基层乡镇的组织基本进行清理,供销社职员除已经退休的以外,几乎或买断工龄下岗自主就业,或提前办理内退,小六子也只得另谋出路。

小六子的头,他们原单位的供销社主任是个脑子活络的人,不知用了啥计谋谋划着跟县供销社一起再搞个其他行当,不管干啥经营财务总是少不了的,主任就拉上小六子一起,他竟然还把县财政也拉了投资进来,设立了一家拍卖行。主任问小六子要不要参上一股,小六子得回去跟Lucy商量,听听老婆的意见。再说了财政大权在Lucy手里,小六子即便想入股也拿不出钱来,最终还得找老婆投资,小六子这些年的收入也顶多维持家庭的温饱,没闲钱可以投资,但是Lucy这些年为第二个五年计划换房一直积攒着钱的,老婆只要同意投资,钱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拍卖行那个时候在县城还是个新鲜玩意儿,谁都还没见到过呢,这拍卖行到底是做啥生意的呢?小六子说:“听主任说,以后但凡国有资产等要处置销售,为了显示其公平、公正,都会推荐采用公开拍卖的形式”(不像现在都可以直接在网上拍卖),拍卖行就是做这生意的中介。Lucy一听觉得这生意还是蛮靠谱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展开,还不知道有多少国有企业资产要拍卖,何况还有当地财政资金入股,以后这方面的生意肯定也差不了,Lucy很干脆地就同意了老公的投资资金审批。

当然Lucy也有另一个方面的因素考虑,小六子如果只以一个打工仔的身份加盟拍卖行,顶多也就拿点死工资,按照县城当地的工资水平也高不到哪里去,那么他跟Lucy之间的这种收入差距始终存在,而且会随着Lucy职业的发展和提升越拉越大(2000年初Lucy已经是轻松的月薪万元以上,还不包括其他的类似贸易收入、老板的年终奖励等)。Lucy知道只要这种状态不得到有效改善,小六子的心态就不会好转,心结就不会打开,那么七年之痒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两个人都为了规避吵架就都小心翼翼的说话,这样的日子过着就太累了,即便依然彼此相爱,也总是无趣和乏味不好玩了。

Lucy是希望通过投资入股,首先让小六子心态上找到做股东创业的感觉,每年的股东分红也能提供除工资以外的收益,让老公也能找回自信和平衡。虽然因为这投资,换房计划估计又得要向后推迟几年。那也无所谓,毕竟现在有自己的房子,只不过小点而已,再说小橙子马上读小学了,现在的房子可是很好的学区房哦,小区对面就是一所规模和档次都不错的小学,走出小区大门,穿过马路就是学校大门,几乎无缝连接,接送上下学的劳心事儿都免了。

拍卖行开始几年生意确实不错,Lucy记得自家投资进去的资金每年至少也有20%左右的投资回报,因为生意不错,小六子的薪资福利也不错,比原来供销社不知好了多少倍,况且拍卖行就设在县城离家又近。一开始拍卖行的很大一块业务是拍卖破产倒闭的企业资产(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资产),以及银行抵押物的拍卖变现;Lucy老笑话小六子,说他们挣的是人家企业破产倒闭的血泪钱。有一段时间的主要拍品是房地产的土地拍卖,那一段时间拍卖行的日子过得很滋润。后来还顺带着延伸出了典当行,其实做的就是资金通融的生意。做得最多的就是给那些企业和个人提供短期的过桥资金,时间短但利率高。

小会计之(33)小六子转型搞拍卖 - 天天要闻

都说高收益必定隐含着高风险,这种频繁的过桥资金借贷,在市场繁荣,经济周期处于上升趋势的银根宽松的时候没啥问题,但是,当经济处于疲弱状态甚至下行趋势的时候就很容易出问题,也就是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那段时间,小六子他们的某笔业务就出了问题,借出去的钱收不回来了,一下引爆了整个典当业务的崩溃。Lucy结合当初很多借贷型投资公司频繁暴雷的现象,感觉到小六子他们这种业态的风险性,就让小六子找了一个理由和借口把自己投资的股份给安全撤出,果断获利了结;后面的事态发展表明Lucy这个决定是对的。

尽管小六子目前仍然陪主任一起在拍卖行相守,但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淘宝拍卖的涌现,生意也是不能跟辉煌的时候同日而语,不过两个大男人赚钱养活自己也是绰绰有余,Lucy认为小六子也快到退休年龄了,稳定的站好最后几年岗,然后退休回家安度晚年即可,也无需再去额外折腾了。

故事分类资讯推荐

民间故事:话多误事,沉默是金。 - 天天要闻

民间故事:话多误事,沉默是金。

我们这一生,要用三年时间学说话,却要用一辈子时间,来学闭嘴,也就是说,人呢,尽量少说话,祸从口出,言多无益,这个故事就很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外婆小时候的一次奇怪经历,匪夷所思的巧合简直就像做梦一样 - 天天要闻

外婆小时候的一次奇怪经历,匪夷所思的巧合简直就像做梦一样

小时候听我外婆讲过一个故事,是我至今听得最入迷、最怪异的一个故事。外婆说,她小时候家里特别穷,没有任何土地,母亲自幼多病根本就干不了什么重活,只能在家编织草鞋换得一点油盐。所以,一家人的生活开支几乎全靠她的父亲给当地的一位财主做长工。
女子后悔离婚,去前夫家认错求复婚,看似丢脸却换回幸福完整的家 - 天天要闻

女子后悔离婚,去前夫家认错求复婚,看似丢脸却换回幸福完整的家

城市的天际线在晨曦中若隐若现,熙熙攘攘的街道和高楼大厦之间,琪家的早餐桌上却弥漫着淡淡的凝重气氛。林露端着一杯牛奶,默默地看着窗外拥堵的交通,思绪飞转。王强,她的前夫,坐在对面,两个人之间的气氛像是这满是霾的城市,看似平静实则蕴藏着暗涌。“妈妈,今天我能不能不吃西红柿?
84年,我光脚走8里山路请外公踩筒车,被外婆吼一顿,外公追来了 - 天天要闻

84年,我光脚走8里山路请外公踩筒车,被外婆吼一顿,外公追来了

为增加可阅读性,本文部分情节做了艺术化加工,请注意甄别。俗话说,女儿是母亲的小棉袄,不管是以前穷苦还是现在富裕,这句话都准没错。但在我三岁以前,我几乎没有去过外婆家,尽管去外婆家只有六里路。而外婆也没有来过我家,在外婆眼里,似乎就没有我妈这个女儿。
老王退休金八千多,回乡下养老被揩油,老两口一气之下搬回城里 - 天天要闻

老王退休金八千多,回乡下养老被揩油,老两口一气之下搬回城里

故事讲述人:刘恒业(声明:本文系耕田故事会头条原创首发,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搬运必究!)老王退休了。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年的干部,老王终于熬到这一天,盼来了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自由生活。过腻了城市的热闹繁华、灯红酒绿的紧张节奏,带着妻子王嫂回到乡村的老家,安享晚年。
做保姆第七天,去看小孩,我发现她把我洗的衣服扔在门后的地上 - 天天要闻

做保姆第七天,去看小孩,我发现她把我洗的衣服扔在门后的地上

前天晚上,天快黑的时候我去老头家取了东西,我回到家政后,才发现因为气愤走的时候把我放身份证和银行卡的那个小包包和碗筷都忘在老头家了。他的儿子让我进屋。我说不进去了,我在门口你把我的东西递给我就行了。他儿子不高兴地说,怎么连屋都不进了吗?我说不进了。他把东西拿给我后我转身下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