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新冠病毒后他的肿瘤居然不见了?!原来是免疫细胞的功劳

2021年01月14日08:09:06 科学 1975

最近,国际学术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上的一篇文章令很多人感到惊讶。该文章指出,一名晚期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不幸感染上了新冠肺炎,在医院住院11天后,他的症状得到缓解,出院在家中休养。神奇的是,四个月之后,PET/CT复查发现他体内的肿瘤大部分都消失了,与肿瘤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水平也下降了90%以上[1]。这是怎么回事?

感染新冠病毒后他的肿瘤居然不见了?!原来是免疫细胞的功劳 - 天天要闻

目前研究人员并没有确认肿瘤消失的原因,不过现在的主流猜想是因为感染新冠病毒,意外激活了患者体内的抗肿瘤免疫反应,通过免疫因子和各种免疫细胞,不仅杀死了病毒,还顺便把癌细胞也杀死了。

感染新冠病毒后他的肿瘤居然不见了?!原来是免疫细胞的功劳 - 天天要闻

图源:参考资料[1]

该案例提醒了我们,人体免疫细胞在抵抗肿瘤以及病毒感染方面有着的巨大潜力。

免疫细胞在人体中的作用

免疫细胞就像护卫兵,它们种类不一,每个细胞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灭敌手段,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等,他们组成免疫护卫军队,通宵达旦保护着人体的健康。

作用一:外来防御。就是抵御外来病原体,防止人体感染各种疾病(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以及其他微生物疾病)

例如专家组成员张伯礼曾指出:实际上我们得新冠肺炎这种病,是病毒和人体在博弈斗争的结果,往往病毒胜了就得病,如果把免疫力提高了往往就不容易被感染,就算是感染也是比较轻的[2]

作用2:维护自身稳定。人体内的细胞是在不停的更新换代,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大量的损伤或死亡的细胞,免疫细胞能够及时将这些细胞识别并将其从人体清除出去,从而维持人体自身的健康。

例如来自美国弗吉尼亚大学(UVA)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就发现了大脑中特殊的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免疫细胞的一种)会吞噬损伤神经元的残余部分,可以防止损伤传播到邻近正常神经元,从而避免产生更严重的神经退化[3]

感染新冠病毒后他的肿瘤居然不见了?!原来是免疫细胞的功劳 - 天天要闻

图源参考资料[3]

作用3:免疫监视。免疫监视在人体抗肿瘤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免疫细胞会对一些发生突变的细胞进行监视,及时识别并将其消灭掉。

北京协和医院的肿瘤内科医生王颖轶在一次“防癌浅谈”的公益讲座上就表示:“人身体每天都在产生癌细胞,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得癌症,是因为有的人身体里的免疫细胞打败了这些癌细胞。[4]

免疫细胞疗法:癌症治愈的新希望

近年来科学家发现免疫细胞除了能保护人体的健康以外,还能被用来治疗多种临床疾病,这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免疫细胞疗法。免疫细胞疗法就是采集人体自身免疫细胞,经过体外培养使得免疫细胞数量大幅度增加,靶向性更强,能够更有效的杀灭组织中的病原体、癌细胞等,激活和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

2015年,霖花被诊断患有淋巴性白血病,为了治病,霖花接受了二次化疗,一次骨髓移植,但是非常不幸的是,这几次治疗都未能帮助霖花治愈疾病。就在霖花的家人感到绝望的时候。该医院的造血干细胞中心传来了好消息,专家们决定利用国际先进的CAR-T细胞来治疗霖花。随后医生给霖花注射了 CAR-T细胞,几天后,霖花体内的癌细胞奇迹般的消失了。

49岁Judy Perkins不幸患上乳腺癌,肝脏上也长了一个网球大小的肿瘤,而且全身还有多处继发性癌症,鉴于病情较严重,已经没有办法通过常规的方法治疗,所以医生预测,她最多只能活3个月。幸运的是Judy Perkins也接受了免疫疗法临床试验。

医生在她的肿瘤里寻找到了肿瘤浸润性免疫细胞。在分离出这些免疫细胞后,科学家们决定对它们进行大量扩增,再输回到患者体内。

一周过后,Judy Perkins感觉自己的身体起了明显的变化。比如她长在胸部的肿瘤,感觉逐渐缩小。又过了一两周,胸腔内的肿瘤完全消失了[5]

感染新冠病毒后他的肿瘤居然不见了?!原来是免疫细胞的功劳 - 天天要闻

左图黄色箭头是治疗前肿瘤位置;右图是治疗结束14个月后的复查:肿瘤完全消失


总结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各种细菌、病毒的世界中,身体每时每刻都在遭受着它们的攻击,但是大多数人都能健康的生活着,这些都是因为人体中的免疫细胞在发挥着保护作用,同时免疫细胞还被医学家用来治疗多种临床疾病,为患者带来治愈的希望。

但是免疫细胞如同人体一样,会衰老会虚弱,衰老的免疫细胞就无法正常的保护身体,疾病就会很快会找上门[6]。作为普通人我们需要做好未雨绸缪的工作,在年轻健康的时候,预先储存活力满满的的免疫细胞种子,需要的时候将免疫细胞回输到体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帮助我们抵抗衰老、提升免疫力,更能在万一之时帮我们抵御癌症等疾病。

[1] Challenor and Tucker (2021). SARS‐CoV‐2‐induced remission of Hodgkin lymphoma. BJ Haem, https://doi.org/10.1111/bjh.17116.[2]https://m.weibo.cn/1926909715/4468029616391742

[3]Norris et al.Neuronal integrity and complement control synaptic material clearance by microglia after CNS injury. J. Exp. Med.2018. DOI: 10.1084/jem.20172244

[4]https://health.gmw.cn/2019-09/09/content_33141255.htm

[5]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18-0040-8

[6]PNAS(doi.org/10.1073/pnas.1714478115)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人类无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 天天要闻

人类无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原创 杨怡 杨博士说心理 北京每一个人都应该了解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这样不仅仅可以让你深刻的了解自己,分析社会现象,甚至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一些应对事情的方法。今天,我介绍给你10个人类无法抗拒的心理学效应。每一个都发人深省。值得你收藏,反复
Science | 突破性进展:深度学习+物理模拟,精准操控蛋白质“形态切换”,未来药物设计新路径 - 天天要闻

Science | 突破性进展:深度学习+物理模拟,精准操控蛋白质“形态切换”,未来药物设计新路径

引言生命,无疑是宇宙中最精密的奇迹。而蛋白质(proteins),正是构成生命大厦的无数微观建筑师。我们通常会将蛋白质想象成一个个静态的、结构精密的分子雕塑。然而,生命的奥秘远不止于此——真正的蛋白质,更像是灵动万变的“变形金刚”!它们能够根据环境信号精确切换构象(conformational states),这种动态能力正是...
为啥有些人每天只睡4小时却精力充沛,而你睡8小时还是困? - 天天要闻

为啥有些人每天只睡4小时却精力充沛,而你睡8小时还是困?

经典观点认为:每晚睡足8小时,第二天才能精力充沛地学习、工作,否则就会昏昏沉沉,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也容易烦躁。然而我们有时候会遇到一些例外,有些人每天只需睡3~6小时,依然活力满满。这群人被称为“自然短睡者”,科学家发现,他们的秘密就藏在基
红外相机里有什么?荒漠猫、兔狲……含“野”量不要太高 - 天天要闻

红外相机里有什么?荒漠猫、兔狲……含“野”量不要太高

尕海湿地位于甘肃省甘南州碌曲县,是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尕海保护站在附近的巡护点上,布设了近80台红外相机,用来监测雪豹、岩羊等其他野生动物的活动轨迹。每年的5月和10月,保护站工作人员都要回收查看红外相机中的视频画面,为野生动物的监测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近日,总台记者跟随保护站里...
什么叫细胞不对称分裂,在生物学上有重要应用。 - 天天要闻

什么叫细胞不对称分裂,在生物学上有重要应用。

#认证作者激励计划#细胞分裂是否对称主要取决于我们讨论的是哪种类型的细胞分裂以及具体的生物背景。细胞分裂主要分为两种类型: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此外,某些情况下也会提到无性繁殖过程中的不对称分裂。有丝分裂。在有丝分裂中,一个母细胞会复制其遗传
402片濒危鲨鱼翅进境有异味被查 - 天天要闻

402片濒危鲨鱼翅进境有异味被查

近日,深圳宝安机场海关查获濒危鲨鱼翅402片。深圳宝安机场海关关员在对转运货物开展巡仓监管时,发现一票货物外包装破旧且散发出浓烈的异味,随即对其开箱查验。经查发现,纸箱内装有用透明保鲜膜包裹的疑似鱼翅一批。
行进中国|一根竹子的“七十二变” - 天天要闻

行进中国|一根竹子的“七十二变”

广德竹海。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竹编传承人手工编织竹制品。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竹包包让人爱不释手。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竹桌椅搭配的休闲茶室。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用笋衣编成的动物摆件惟妙惟肖。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自带蓝牙功能的竹键盘和竹鼠标。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人民网广德5月25日电(记者汪瑞华、张俊、陈曦、苗子健)竹筷...
科学家首次实现超冷原子“超纠缠” - 天天要闻

科学家首次实现超冷原子“超纠缠”

IT之家 5 月 25 日消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 Manuel Endres 团队通过“光镊”(基于激光的镊子)对单个原子进行精细控制,首次在超冷原子体系中实现 "超纠缠" 量子态。相关研究成果已于 5 月 22 日发表于在《科学》上(IT之家附 DOI: 10.1126 / science.adn2618),展示了量子操控技术的新高度,或为量子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