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峡里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Current Zoology,Fishbase。
浙江男子发现“溪流精灵”
IP地址为浙江的大博主“@峡里锋”拍摄了一段自己在当地溪流发现的罕见淡水鱼的画面。这个视频其实已经是2019年12月25日拍摄的了,但我觉得这又不是时效性的新闻,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也挺好的。
视频拍摄的是一种非常好看的小鱼,拍摄刚开始的是时候,可以看到它贴着水中光滑的石头正在休息,但很快就开始四处游动。可以看到这条小鱼长得非常特别,它的联合呈前宽后窄的圆筒形,腹部那边居然特化了,看起来是通过胸鳍、腹鳍及鳍膜组合起来构成的,像是吸盘,作用可想而知了。对了,这个“吸盘”的边缘是黑色的,“吸盘”上还有很多不规则的斑点;体侧是金黄色的,有很多白色的网吻,背部则是粉色的,越接近尾部,白色的纹路越清晰。
其实根本用不着我鉴定,博主的配文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听了专业人士的介绍,我老家小溪里的鱼叫拟腹吸鳅,中国特有的鱼类,是原生鱼,不是外来物种。”
是的,这是发色期的雄性拟腹吸鳅(Pseudogastromyzon fasciatus),常规情况下的拟腹吸鳅的颜色会比较深,本体更多的黄棕色,身上是斑纹则变成了灰色。
虽然博主的文案都写清楚了,但还是有很多网友看了一眼就说是清道夫,也不知道是咋想的,这怎么能看成是清道夫呢?即使是人工饲养作为观赏的拟腹吸鳅都没有“清道夫”这个商品名。
跟网友们讨论
每次有博主展示鱼的时候,我最喜欢看评论区不同地方的网友用地方俗称来叫这些鱼,感觉这些俗称都非常有意思而且严谨,一般来说都会将这种鱼的重要特征给说出来,可能是外形,也可能是习性。你看这些网友就管拟腹吸鳅叫:石扒子、巴岩鱼、贴石鱼和贴石狗。无一例外全部都是在说拟腹吸鳅会吸附在石头上的特性。
拟腹吸鳅的皮肤上有很多肉眼看不见的爪形突起,这些突起根部植上皮细胞表面,能通过物理摩擦与岩石表面微观的凹凸结构嵌合。而且这些结构就算用坏了也能快速增生。另外,拟腹吸鳅的胸鳍与腹鳍宽阔平展,基部具肉质鳍瓣,与腹部共同形成辅助吸盘,可以通过负压吸附石面。
为了吸附得更牢固,它们的身体结构也进化得变成了前躯是圆筒形,后躯则是侧扁的,这样能减少水流阻力。
通过这些设计,它们能吸附在流速超1m/s的溪流中。但是这些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你想啊,直接吸附在石头上,就不必持续游动了,肯定是能降低代谢的消耗。而且它们的食物也就在石头表面及周边,比如藻类、硅藻、小型无脊椎动物。吸附状态使拟腹吸鳅能稳定刮食石头表面的藻类,还能避免因水流扰动影响吃饭。
点赞量最高的几条评论说的内容都差不多,他们都很担心博主暴露位置后,会有人去抓这些拟腹吸鳅。普通的鱼友捞几条倒是没关系,但如果被鱼商发现了,那是真的可能会遭遇灭顶之灾的!有个网友就拿他们那边的中国斗鱼举例,说是他们那边的这个物种因为商业捕捞而灭绝了。
肯定不是说所有的鱼商都对原生鱼类威胁很大,但是确实有很多为了赚钱不择手段的人败坏了这个群体的名声。那些人为满足市场对“稀有品相”的需求,大规模捕捞野生原生鱼,尤其集中在繁殖季前或未成鱼阶段。成鱼因基数不足,幼鱼存活率骤降,而高温运输中的高损耗率进一步造成资源浪费。
有一个案例,虽然不是鱼的,但是意思相同。之前有一种新品种的昆虫刚被发现,甚至都还没有被定种发布,就被一个人给灭绝了,因为他希望自己采集到的是独一无二的,于是居然在唯一发现这种昆虫的洞穴里下毒!
而且利润驱动下,甚至有人甚至会涉足受保护物种的非法交易。
所以这些网友的担忧不无道理。更巧合的是下面真的有个人很不对劲,整个评论区只有他突然很具体的问了博主的位置,而且避重就轻说是因为看到博主那边山水太美了,但关键是博主这个视频只拍摄了一个画面,就是我截图的那样的。细思极恐!
数量减少
拟腹吸鳅是我国特有的物种,只分布于我国,而且分布高度碎片化。拟腹吸鳅属的几个物种都是“宅男宅女”,分布得非常狭窄,拟腹吸鳅局限于闽江、木兰溪、晋江水系;而九龙江拟腹吸鳅仅见于九龙江流域;宽头拟腹吸鳅则分布于深圳至汕尾沿海溪流。
只有生境保存完好的溪流它们才能茁壮成长,但是现在这些溪流太少了!比如九龙江流域现存的拟腹吸鳅种群数量不足历史记录的30%!这个下降速度真的非常离谱了。
至于为什么会下降得这么快,其实大家都猜得到,无非就是栖息地的减少,污染导致的水质恶化以及观赏鱼贸易中的过度捕捞。还有一点大家可能比较没意识到,那就是多数拟腹吸鳅对水温敏感性很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水温波动巨大,而且还改变了降水模式,干旱期延长后会导致溪流断流,直接影响拟腹吸鳅。
目前拟腹吸鳅未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但我悲观的认为,迟早它们也会进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