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比往年来得更猛更早,我们正迎来一个“热穹时代”

2025年07月08日16:02:10 科学 1333
高温比往年来得更猛更早,我们正迎来一个“热穹时代” - 天天要闻

地球是一个奇迹

环境|全球

高温比往年来得更猛更早,我们正迎来一个“热穹时代” - 天天要闻

夏日已然正式降临,而今年的开端便伴随着一场极端热穹。

高温比往年来得更猛更早,我们正迎来一个“热穹时代” - 天天要闻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下属的国家气象局(National Weather Service)发出警告:“本周,一个强劲的高空高压脊将盘踞在美国东半部上空,持续引发极具危险性的热浪。”

预计此次高温天气中,约37.8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将打破多项纪录,夜间低温也仅能降至约21.1摄氏度或26.7摄氏度左右,几乎无法带来丝毫缓解。

此外,高湿度进一步加剧了高温的威胁,部分地区的体感温度甚至将接近华氏46.1摄氏度。

下文将为您解读热穹的成因、气候变化可能对其产生的助长作用,以及在极端高温天气下如何做好自我防护。

什么是热穹(heat dome)?

热穹是一种气象现象,当大气中大范围的高压在某一区域形成高压脊,并在此停留数天甚至数周时,便会形成热穹。

气象学家布兰登·白金汉(Brandon Buckingham)解释道:“这个‘穹顶’宛如一个盖子,既阻碍热量散发,又抑制云层形成,最终导致气温持续居高不下,热感难以缓解。”

当热空气试图上升时,会被高压脊阻挡。热空气下沉过程中,会因压缩而温度不断升高,进而在数百英里范围内的地表形成极端高温环境。

这类令人不适的高温事件并非首次出现。不过,热穹这一并非正式科学术语的词汇,近年来已成为描述该现象的常用说法。

热穹是如何形成的?

与热浪不同,热穹的形成需要特定的天气条件。热穹的形成通常由大气环流模式的变化引发。

急流(jet stream)是一股强劲、快速流动的气流,像空中河流般以波浪状轨迹自西向东横跨大陆,当大气模式扰乱急流的流动时,一些地区就可能遭遇热浪、洪水、寒潮、风暴、干旱等极端天气。

当急流的南北向弯曲过大时,其流速会减缓甚至停滞,使得形成热穹顶部的高压系统也随之停滞。包括拉尼娜现象在内的海洋气候模式,当海面温度高于往常时,会改变气流模式,从而为热穹的形成创造条件。

高压系统会阻止暖空气上升,抑制云层形成,造就持续的晴朗干燥天气。随着更多太阳辐射到达地表,注入热穹的热量也会相应增加。

热穹是如何移动的?

对于正遭受热穹影响的人们而言,不幸的是,热穹往往处于静止状态或移动十分缓慢,会长时间笼罩大片区域。其移动路径和持续时间通常由大气环流模式决定,其中急流的影响尤为显著。

白金汉表示:“急流的位置往往决定了一个地区受热穹影响的时长,以及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能否进入该区域。当急流发生偏移或减弱时,热穹可能会扩大范围或向新的区域移动。只有当高压脊瓦解,热穹才会迅速消散,人们才能迎来凉爽。”

气候变化对热穹有何影响?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2023年气候变化综合报告》(Climate Change 2023 Synthesis Report)指出:“几乎可以确定的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大部分陆地地区的极端高温出现频率更高、强度更大。”

热穹便属于这类极端高温事件。随着海洋和陆地温度不断升高,形成了更高的基准温度,热穹的增温效应也因此被放大。此外,由于高温和干旱导致土壤水分减少,能够起到冷却作用的蒸发过程也会随之减弱。

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热量政策创新中心主任阿什利·沃德(Ashley Ward)解释道:“气候变化还可能改变急流的行为,而急流的变化会助长热穹的形成。与北极变暖相关的大气环流变化,可能导致更多静止的天气模式,使得热穹能够长时间维持。”

如今,热穹不仅出现得更为频繁,持续时间也更长。例如2021年太平洋西北地区(Pacific Northwest)的热浪,打破了多项纪录,这也促使科学家们重新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极端高温现象。

高温高湿对人体有何影响?

热穹带来的闷热潮湿环境,绝非仅仅是让人感觉不适那么简单。

杜兰大学(Tulane University)研究极端天气对人类健康影响的莫斯塔菲朱尔·拉赫曼(Mostafijur Rahman)表示:“高温与高湿度结合,会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

这种环境会抑制人体主要的降温机制——出汗。人体通过汗液从皮肤蒸发来实现降温,但空气中湿度较高时,汗液难以有效蒸发,进而导致人体核心温度上升。

拉赫曼补充道:“这可能引发脱水、热衰竭,甚至可能危及生命的中暑。老年人、儿童、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以及户外工作者面临的健康风险尤其高。”

在热穹天气中如何保持凉爽?

美国环境保护署(EPA)的数据显示,美国每年因极端高温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1300为确保安全,需注意及时补水、避免在高温峰值时段进行户外活动,并尽可能待在凉爽的环境中。

一些实用的降温技巧包括:使用风扇、洗冷水澡、将脚和脚踝或手臂浸泡在冷水中(水深至肘部)。坐在风扇前,用凉毛巾擦拭皮肤,也能有效降低人体核心温度。

沃德指出:当室外温度达到一定高度时,确保安全的唯一方法就是待在有空调的地方。如果所在场所没有空调,她建议制定一份高温应对计划。先找到所在地区的降温中心,记下其营业时间,同时也可以留意一些非正式的降温场所,比如购物中心或朋友家,以便躲避高温。

沃德强调:“最重要的是,要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中暑迹象,应立即寻求帮助,同时也要关心身边的家人、朋友和邻居,尤其是那些易受高温影响的人群。”

撰文:Brian Handwerk

编译:Arvin

校对:钱思琦

版式设计:钱思琦

高温比往年来得更猛更早,我们正迎来一个“热穹时代” - 天天要闻

点点👇,谢谢关注。

伸出小手

高温比往年来得更猛更早,我们正迎来一个“热穹时代” - 天天要闻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专家分析台风“丹娜丝”三个特点 登陆后影响时间或拉长 - 天天要闻

专家分析台风“丹娜丝”三个特点 登陆后影响时间或拉长

中国蓝新闻 浙江之声记者 徐欣悦今年第4号台风“丹娜丝”(热带风暴级),今天13时中心位于温州偏东方向约118公里的海面上,预计将于今天傍晚到夜间在台州到宁德一带沿海登陆。省应急管理厅总工程师胡尧文介绍,目前看,尽管台风强度不强,但有三个特点要特别关注:一是路径罕见,作为第一个从南海穿过台湾海峡再可能登陆浙...
“泰山奖”得主卢煜明,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 天天要闻

“泰山奖”得主卢煜明,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卢煜明被认为是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下一个中国科学家”。撰文丨凌 骏责编丨汪 航近日,欧洲科学院官网在线更新院士名单,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卢煜明教授在列。卢煜明院士是全球无创产检技术的奠基人,他耗时22年开发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技术自2011年推向全球,在超90个国家落地应用,每年为全球孕妇...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伟院士相聚上海,预测未来50年科学发展 - 天天要闻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伟院士相聚上海,预测未来50年科学发展

今天,施一公、薛其坤、潘建伟等众多科学家和青年科研人员相聚上海黄浦江畔,参加“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科学峰会”。这场峰会聚焦科学未来发展趋势,在对话环节请科学家预测未来、寄语青年。西湖大学校长、2017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得者施一公院士认为,AlphaFold(阿尔法折叠)人工智能系统的问世,改变了生命...
百年辩论迎来大结局?《科学》:成年后神经元可再生,再添关键证据 - 天天要闻

百年辩论迎来大结局?《科学》:成年后神经元可再生,再添关键证据

成年人大脑中能否产生新生神经元?对于这一问题,神经科学家已经争论了上百年。早在上世纪之初,被誉为“现代神经科学之父”的神经组织学家Santiago Ramón y Cajal认为,成年人的大脑细胞是固定、终末化且不可改变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神经科学家都认为在儿童时期过后,人类的神经元就已经全部成熟。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