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亿年地球之歌,当科学遇上艺术与文学

2025年05月26日12:33:05 科学 1679

著:【法】皮埃里克·格拉维乌 、埃里克·奥塞纳、塞尔日·布洛克

译者:戴童
出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图灵新知

46亿年地球之歌,当科学遇上艺术与文学 - 天天要闻


在科普书的世界里,能将科学性、文学性与艺术性近乎完美融合的作品并不多见,而《地球之歌:手绘46亿年的奇迹》做到了。这要归功于它那不凡的作者阵容:地质学家皮埃里克·格拉维乌、龚古尔文学奖得主埃里克·奥塞纳,以及国际童书展最佳童书奖得主塞尔日·布洛克 。这样的组合,注定让这本书成为一部独特的佳作。

46亿年地球之歌,当科学遇上艺术与文学 - 天天要闻


每一个专题仅有两三页的篇幅,却用严谨而形象的文字描述了一段历史,让读者看起来很轻松。从宇宙大爆炸的混沌初开到最后人类文明的曙光乍现,作者用“恐怖开篇”“一桩喜事”“地狱之门”等充满文学张力的章节标题,将地质演化史编织成跌宕起伏的叙事——比如描述地球早期熔岩海洋时,用“2000℃的黏稠发光物质”与“地狱之景”的比喻,瞬间将抽象概念具象化。而在描述地球早期的剧烈变化时,书中用了“地球最初的熔岩海,温度高达2000摄氏度——实在不建议大家去那里游泳”,这样的表达,幽默又形象。

46亿年地球之歌,当科学遇上艺术与文学 - 天天要闻


作为副标题特意标明的“手绘”,塞尔日·布洛克的插画无疑为本书呈现了文字之外的视觉盛宴。他用极简的线条与明快的色块,将46亿年的地球史诗一一呈现:岩浆喷涌的炽烈红色、冰川时代的冷冽蓝色、矿物晶体结构、大地震怒之下人的脆弱.....

46亿年地球之歌,当科学遇上艺术与文学 - 天天要闻


书籍的最后是地质年代表从冥古到现在新生,每一步都充满了奇迹...

46亿年地球之歌,当科学遇上艺术与文学 - 天天要闻


很多有趣的描述和我们忽略的知识点让地质学这门有点枯燥的学科变得生动起来,

比如:“原来地球在最初的时候如陀螺般旋转,白天与黑夜交替的速度是今天的4倍…“.所以我们现在的生活其实是慢下来了的呢;

还有, “又一片独特的海洋诞生了,它很快展现出一种美丽的绿色,这种颜色源自溶解在水中的铁。钢铁侠八成会喜欢这种混浊、吓人的铁质水吧…可是,这种金属是从哪里来的呢?”

亦或是,“这件大事就是生命的降临,大约在38亿年前。这是一个谜。实验室无法复制。巴斯德或许不高兴。” ......

46亿年地球之歌,当科学遇上艺术与文学 - 天天要闻


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了科普书的终极理想:它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邀请读者成为地球故事的共谋者,一同去来一场时空旅行,纪录下地球的奇迹。

46亿年地球之歌,当科学遇上艺术与文学 - 天天要闻

#头条创作挑战赛#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 天天要闻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中国行星探测将迎来里程碑的一刻,“天问二号”任务发射窗口期正式敲定,准备在5月29日实施发射,开始进行中国首个小行星与彗星联合探测任务。这次任务将耗费10年时间,探测器将飞越4亿多公里,为我国深空探索再添新篇章。“天问二号”将采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其任务主要有两大核心:一是对近地小...
面对AI抗命,该不该“如临大敌” - 天天要闻

面对AI抗命,该不该“如临大敌”

(一)新华社援引英国媒体报道,美国一家研究机构最近公布了一系列针对各AI大模型的测试结果,其中,OpenAI的o3推理模型在得到“关闭”指令后,不仅拒绝执行,还篡改了代码以免被关闭。只看这条简短的新闻,很多人心头一惊。“AI拥有自主意识”是
集装箱造粮仓 机器人当“管家”——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侧记 - 天天要闻

集装箱造粮仓 机器人当“管家”——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侧记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旋机器人能当粮仓“管家”了!5月27日,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在长沙启幕。在粮油重大科技创新展览上,河南工业大学带来的多款粮食仓储机器人,引来大家围观。(5月27日,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在长沙启幕。郑旋 摄)“别看它们小巧,行动却非常灵敏,可代替人工,大幅提高效率。”面对...
新民·科技前沿|都市夜空中的行星“眼缘” - 天天要闻

新民·科技前沿|都市夜空中的行星“眼缘”

2025年,其实是观赏火星的好时辰。1月12日,地球迎来了久违的“火星冲日”(即火星、地球和太阳三者依次排成近似一条直线的现象),这是2022年以来这颗红色星球离地球最近、也是亮度最大的时候,星等高达-1.3等,在此前后一个月都是火星的“最佳观赏期限”,目前,火星的星等仍有1.2等。再见如此耀眼的火星,要等到2027年了...
新民·科技前沿|从科幻到现实,永不停歇的火星探索 - 天天要闻

新民·科技前沿|从科幻到现实,永不停歇的火星探索

【编者的话】备受瞩目的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已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完成技术区总装、测试、加注等工作后,顺利转入发射区,计划5月底择机实施发射,开启宇宙之旅。它的前辈“天问一号”出色完成了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等火星探测任务,其继任者“天问三号”也将开展火星采样返回任务。启程在即的“天问二号...
记者手记|看见那头“熊”,一个年轻记者找回了“饥饿感” - 天天要闻

记者手记|看见那头“熊”,一个年轻记者找回了“饥饿感”

在写这篇报道前,我先去翻看了《冰点周刊》副主编从玉华在《非虚构:时代记录者与叙事精神》中写下的一篇手记:此前读书时,从老师对如何写一头“熊”的讲述让我一直念念不忘——她既不了解熊的领域,甚至对动物也无甚兴趣,不怀期待地去了成都,出发前连同编辑在内的预期都是“因为缺稿,你就去吧,也就是个二流稿子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