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至
中国硬核创奇迹
作者 李 庚
当人形机器人与马拉松运动员并肩奔跑在北京亦庄的赛道上,当2025年央视春晚舞台上机器人整齐划一地扭起大秧歌,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以令人惊叹的速度走进现实。这一幕幕震撼的画面,不仅是科技发展的生动写照,更标志着中国智造正以硬核实力,大步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我国目前的机器人种类丰富多样,涵盖了工业、服务、特种等多个领域。在工业领域,焊接机器人、装配机器人、喷涂机器人等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电子电器等行业,它们以极高的精度和稳定性,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服务机器人同样成绩斐然,从餐厅里的送餐机器人、酒店的迎宾机器人,到家庭中的扫地机器人、陪伴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正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人们提供便利。特种机器人则在危险、恶劣环境下大显身手,如消防机器人、排爆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等,它们能够代替人类完成高风险任务,保障生命安全。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的机器人种类已超过数百种,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机器人类型还在持续涌现。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机器人的功能也日益强大。如今的机器人不再是简单重复单一动作的机械装置,它们具备了更强大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在感知方面,机器人通过各种传感器,如视觉传感器、听觉传感器、触觉传感器等,能够感知周围环境的信息,识别物体、声音和人类的动作。在决策方面,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可以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做出合理的决策。例如,服务机器人能够根据用户的语音指令,规划行动路径,完成任务;工业机器人可以根据生产要求,自动调整工作参数,保证产品质量。在执行方面,机器人的动作更加灵活、精准,能够完成复杂的操作。一些先进的人形机器人甚至可以模仿人类的表情和动作,与人类进行自然流畅的互动。
我国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已经深入到众多行业。在制造业,机器人是生产线上的主力军,推动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在医疗领域,手术机器人能够辅助医生进行精准手术,减少手术创伤和风险;康复机器人可以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提高康复效果。在农业方面,播种机器人、采摘机器人等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在物流行业,仓储机器人和配送机器人实现了货物的智能存储和高效配送。此外,机器人在教育、娱乐、安防等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机器人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在经济层面,机器人的广泛应用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在社会层面,机器人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改善生活质量;在一些危险、艰苦的工作环境中,机器人代替人类工作,保障了人们的生命安全。然而,机器人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一方面,机器人的大量应用可能导致部分岗位的就业人数减少,引发就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随着机器人智能化程度的提高,机器人伦理、隐私保护、网络安全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平衡机器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我们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面对机器人时代的到来,现代人需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接受和适应。首先,我们要加强对机器人知识的学习和了解,提高自身的科技素养,以便更好地与机器人协作和互动。其次,要积极适应就业结构的变化,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向与机器人相关的新兴领域转型。在理性看待机器人应用方面,我们既不能盲目排斥,忽视机器人带来的巨大价值;也不能过度依赖,要充分认识到机器人在情感、创造力等方面的局限性。同时,政府和企业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的制定,规范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和应用,确保机器人技术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
“忽如一夜春风至”,中国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如同一股强劲的春风,吹遍了各个领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在未来的日子里,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突破,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智造将在机器人领域继续书写辉煌篇章,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5年5月4日杂谈)
作者简介:李庚,男,沈阳人,1960年6月出生,1981年参加工作,从区委办公室工作人员做起,先后经历多个部门,曾经为基层或部门主要负责人,现已退休。在区委工作期间,作为省市六家新闻单位的通讯员和特约记者,先后发表通讯、消息等稿件多篇,现为沈阳市于洪区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