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俗话说得好:“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虽然是用直钩钓鱼,但毕竟姜太公还是拿了根鱼竿,去装了装样子的。
可你能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个地方,不用钩钓,都有大把大把的鱼主动“自投罗网”吗?而且在这个地方捕鱼,还成为了当地居民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
您还别不信,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地方,在咱中国还真有,不仅有,而且关于这个地方的传说,已经流传了几百年,甚至到了今天,还能看见这种盛况。
尤其是每年到了“谷雨”节气的时候,这个地方还会迎来数不清的游客,只为了看一眼这个传说中的奇迹。
这个地方,就是位于今天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的“鱼谷泉”。
一、鱼谷泉
其实鱼谷泉所在的“野三坡风景区”,也是咱们国内一个非常著名的名胜景点,本身地处于太行山和燕山两大山脉的交界处,自然也就以风景秀丽、地势雄奇著称。
在这片风景区内,有着极为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还有各种罕见又独特的地质结构,无论是对研究自然的学者,还是对喜好探险的游客,都有着极强的吸引力。
不过要说起它最有名,同也是最为奇特的景点,那是要数这个“鱼谷泉”。
在网上曾经有过一段关于鱼谷泉的视频疯传,在视频中的鱼谷泉,最开始水流并不是很大,只是一点一点向外冒水,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的,可随着水流不断加大,泉水中也开始渐渐出现鱼儿的影子,最后在几分钟内,鱼儿甚至占满了整片泉水。
而渐渐地,随着泉水退去,鱼儿也开始逐渐消失,最终泉水恢复了平静,鱼儿好像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只有周围满载而归的村民,证明着刚才神奇的一幕,的确实实在在发生过。
如此奇特的视频,以及视频背后的奇特现象,当然也引来无数专家的兴趣,他们纷纷来到了鱼谷泉所在地的村庄,向村民们询问这件事情的详细来龙去脉,试图揭开其中的秘密。
当地的村民倒也直言不讳,据他们所说,当地的泉水会向外喷鱼,倒也不是一个罕见的现象,大概是从清朝开始,这个地方就有过传闻,说每到春夏之交,不少泉水就会自动向外溢出来一种黑色脊背和鳞片,白色肚皮的小鱼,这种鱼儿体型不大,大概就在十几厘米左右,但是鱼肉清甜爽口,而且纯天然无污染,备受当地人的喜爱,甚至还有外地人因为尝过这种小鱼,所以赶在泉水喷鱼的节气专程前来购买,无形中还为当地人额外创收了一笔。
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几个喷鱼的泉水,陆陆续续消失了这个现象,甚至还有一些泉水直接干涸了。到今天为止,能够喷鱼的泉水,也就只剩下这个“鱼谷泉”了。
专家听完了村民们的描述后,为了相互对照,还专门去查了当地的府志和县志,确认了这些村民所说基本无误。
而在查阅到建国后的资料后,专家又看到了一个重要的佐证材料,那就是根据当地的干部日志所记录,在1956年到1957年的时候,鱼谷泉达到了有记载以来最大的喷鱼量,一天一夜清点过后,竟然有整整3000斤,创下了历史记录。
于是“喷鱼”现象是否是真的,成了一个“已解之谜”,而接下来的“喷鱼疑惑”,则成了新的“未解之谜”。
二、这些鱼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最开始专家们考虑到最可能的结果,是泉眼中有鱼类的巢穴,所以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
但是这个考量很快就被否定了,原因很简单:
如果泉水中真的有鱼类的巢穴,第一不可能一年四季中,只有“谷雨”前后才有鱼类涌出,而其他季节则毫无动静。
第二,如果真有鱼类的巢穴,那么这口泉水本身,一定会有鱼腥气,而不能够作为直接饮用的泉水而存在,但事实却是不少村民会直接来汲取这口泉水来作为日常生活采用。
显然,这两点都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这口泉水本身,并没有鱼类繁衍,它一定有一个向外的通道,能够在每年固定的季节,引来鱼类从这口泉水中跃出。
而经过对这附近鱼类的勘察和对比,专家们又发现,从泉水中跃出的鱼类,学名叫“石口鱼”,这种鱼本身就有溯源产卵和洄流生长的习性,而且属于在冬季会采取群落生长的鱼类,他们多集中于一些矿洞和溶洞中,每年的春秋两季,就会大量顺着流水,来到原本的栖息地繁殖后代。
所以可以确定的是,在鱼谷泉的暗流支脉中,一定有这么一条,是连通其他的位置和地方,能够为鱼谷泉提供足够的鱼苗,也因此才会产生每个季度的这个奇怪现象。
于是专家们便开始了细致入微的考察活动,他们走遍了野三坡附近几乎所有的山川和溶洞,调查了周围所有的,能够连通泉水的地上河和地下水系,最终在距离鱼谷泉不远的一处山脉中,找到了一个洞穴,这个洞穴中的暗河,刚好能够追根溯源到鱼谷泉。
就此可以也可以确定,鱼谷泉生生不息的泉水,就是指这条暗河而来,这条暗河的水脉,数万年来,也让鱼谷泉的泉水一直清冽可口,滋养着周围村庄的居民。
那么这条暗河,又通往哪里呢?
专家们再接再厉,继续调查,结果发现这条暗河的水,跟洞外一条名叫“小西河”的河水相互连接,而这条小西河的特产鱼类,正是石口鱼。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切疑惑似乎都已经尘埃落定,但是本着严谨科考的精神,专家们还是采取了谨慎的态度,那就是想办法去检验一下这三条水脉相互之间是否真的能够有所贯通,于是专家在小西河中投入了数个标记物,然后再去到鱼谷泉边“守株待兔”,实际检验来看,到底标记物能不能够从鱼谷泉中溢出。
同时,还对水质进行了化学检测,测量其中的矿物质含量,以此来推断小西河的河水的成分,是否也跟鱼谷泉中的矿物质相似。
结果最终的检测结果是,投放的77枚标记物,有52枚从鱼谷泉水中溢出,而小西河中的矿物质和微生物成分,也跟鱼谷泉中的矿物质和微生物成分高度相似,相似度竟然达到了84.7%。
因此,整个鱼谷泉的“喷鱼事件”,其来龙去脉大致也可以推断出来了:每年到了节气“谷雨”左右,成熟的石口鱼开始想要回到它们作为鱼卵生长的鱼谷泉中繁衍后代,而这些石口鱼会先来到鱼谷泉附近洞穴的暗河停留,紧接着再从鱼谷泉水中涌出。
这才是整个鱼谷泉“喷鱼”的完整真相。
三、洞穴生态系统
不过虽然鱼谷泉“喷鱼”的秘密被解开了,但是这件事背后的生物学研究价值,却没有轻易消失。
因为实际上,整个鱼谷泉的“喷鱼”,可以完整地看做一次“洞穴生物生态循环网络”的运转过程。与之类似的事件,在世界范围内,还有很多,这些几乎都是洞穴生态系统的具象化展现。
那么什么又是“洞穴生态系统”呢?
这就要追溯到远古时期了,我们都知道,在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前,整个地球是经历过非常多次的板块运动的,而在板块运动中,必然会发生的现象,就是不同的地质结构之间,相互有着各种错综复杂的组合和分离。
而在有一些特殊的情况之下,岩石和岩石间的相互碰撞以及组合,就会构成一些缝隙或者巨大的空洞,这也就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洞穴来历。
在这些洞穴中,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有一些独属于洞穴的生物存在,这些生物其实原本也是生活在地表上的,可因为种种原因,有可能是地表的环境产生了变化,比如发生了类似于“白垩纪生物灭绝”这样的事件,也有可能是天敌太强,族群几乎被猎杀殆尽,剩余的种群只能被迫进入到一个生存压力比较小的环境中继续繁衍。
时间一久,这些生物适应了洞穴中的生存环境,并且还进化出了独属于洞穴的生存系统,不同种类的洞穴生物,还会诞生出一种“共生”的平衡关系。
这也就是“洞穴生态群”,或者说“洞穴生态系统”的基本定义。
当然了,洞穴生物,往往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不适应光线,例如洞穴动物中的代表洞螈,洞螈这种生物,因为长期生活在地底的洞穴中,所以已经丧失了对于光线的敏感度,对洞螈来说,看不到光线,常年生活在黑暗之中,他们要眼睛这个器官其实也没什么用,所以他们便慢慢演化,直到最后把眼睛给退化掉了,而退化掉眼睛的洞螈,反而感知力非常强,在它们的身上遍布了大量的感受神经,这些感受神经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躲避危险,但更重要的在于,有了这些感受器,其实也就等于替代了他们眼睛的作用。
第二个特点是洞穴生物很多缺乏色素,呈现出外表全白的状态,这中间以洞穴盲鱼作为最典型的代表,这种鱼类浑身上下,几乎看不见杂色,而是完完全全的纯白,没有任何色素,所以这种鱼类要躲避阳光生存,被紫外线直接照射,就会破坏他的外表皮层,给他的身体带来不可逆的伤害,而他身上完全退化掉色素的原因,其实也是因为在洞穴的黑暗环境中,白色其实更加容易隐藏自己,让捕食者不至于发现自己的踪迹。
除了这两个特点以外,洞穴生物大多数都是无脊椎动物,活动敏捷,善于躲避危险,而且体型也都比较小,不太可能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危害。
尽管如此,洞穴探险和研究,却依然不是一个安全的事情,甚至可以这么说,很多洞穴探险背后,伴随着的就是各种突发和意外的情况,甚至可能会造成非常惨痛的后果。
四、危险的来源
在洞穴探险中,最常见也是最可能发生的“头号危险”,莫过于迷路了。
就以鱼谷泉周围的这个洞穴为例,里面范围极为广大,各种不同的钟乳石地形错综复杂,当年科考队的科学家对其进行考察的时候,都曾经有多次差点迷路,找不到来去的方向,更何况普通的洞穴探险爱好者呢?
而鱼谷泉附近的洞穴,对比绝大多数洞穴来说,都已经算是范围相对较小,地形也相对比较简单的了,可想而知那些更加复杂,而且范围也更加广大的洞穴,在里面探险的话,一旦迷了路,找不到出口,会有怎样的危险。
其次很有可能发生的危险是缺氧导致窒息,要知道洞穴的范围,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极其狭小的,因此能够容纳的氧气含量,也相对比较匮乏,洞穴里的原生生物群,早就适应了这种极端环境,甚至发展出了厌氧体质,所以他们面对这种环境,生存起来可以说“毫无压力”。
但如果是人类,相比之下,就非常困难了,人类的身体结构以及维生机能,基本上需要大量的氧气支撑,一旦在陷入缺乏氧气的状态,短时间内,就会给身体带来巨大影响,甚至可能直接危及生命。
第三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地下水位突然上涨,还是以鱼谷泉周围的鱼谷洞为例,鱼谷洞本身就有地下暗河,而且这条暗河流经整个鱼谷洞的全程,当年科考队对其进行勘探和研究的时候,就差点遭遇了暗河水位暴涨,导致全船陷入困境的危险情况。
这还是在准备有序地情况下发生的,可想而知,如果是一个人去洞穴探险,一旦地下河的水位暴涨,真的很可能会出现溺水的风险,而此时如果无人施救,则更加麻烦。
最后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有毒气体中毒,要知道很多洞穴本身是直通地底的,而地底的环境,常年的动物尸体腐烂发酵,加上原有的一些矿物质元素堆积,会产生大量如硫化氢、二氧化氮等等的有毒气体,这些气体不下到洞穴深层其实很难感觉到,而一旦在洞穴探险时稍不留神,气体直入大脑,马上就可能产生生命危险。
所以说,洞穴探险这件事,从本质上来说,是非专业人士所不能干的,虽然是通过洞穴研究和探险,最终解决了鱼谷泉神秘喷鱼的事件,但是专家本身付出的心血和风险也很大。
作为我们普通人,就只需要简单了解一下,并且得知最后的结果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