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洪后这里发现一件“象牙铲”,距今10万年!

2024年04月09日14:42:27 科学 7397

大约10万年前的一个清晨,在水草丰美的山东腹地,智人挥动“象牙铲”等工具开始了一天的活动;远处,仿佛还能听到古菱齿象、野马等的嘶鸣……遥远而神秘的远古人类生活图景,随着考古工作持续推进,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眼前。

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日前在北京揭晓,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入选。跋山遗址群是对以山东省沂水县跋山遗址为中心的80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存的总称,其发现和研究已初步构建起沂河上游区域距今10万年至1万年的考古文化序列。

“跋山遗址群能够脱颖而出,我们感到非常振奋!”项目负责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李罡说。

泄洪后这里发现一件“象牙铲”,距今10万年! - 天天要闻

跋山遗址地貌航拍。

这一旧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发现始于2020年7月。当时,由于多日降雨,位于沂水县沂河干流上的跋山水库开闸泄洪,一根象牙意外从沂河岸边被冲刷出来。这历经沧桑的巨物引起当地文物保护部门的重视,工作人员随后联系上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到了现场,我们发现地层里除象牙外,还有人类使用的石器。”李罡说,来到现场,结合地形特点,他立马凭经验判断出这是一处很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沂河一般在每年7月初进入汛期,2021年4月,考古队开展对跋山遗址的抢救性发掘工作。

经过连续3个年度的发掘工作,跋山遗址发掘面积225平方米,出土、采集文化遗物4万余件,包括石制品3万件、动物骨骼1万余件,以及少量竹、木质等有机物标本。下文化层集中出土8具古菱齿象下颌及部分骨牙角制品。

泄洪后这里发现一件“象牙铲”,距今10万年! - 天天要闻

2021年5月12日,项目负责人李罡(右)在清理出土的象牙质铲形器。

泄洪后这里发现一件“象牙铲”,距今10万年! - 天天要闻

象牙质铲形器。

对其中颇具代表性的“象牙铲”发掘过程,李罡记忆犹新。2021年5月12日,一名考古队员正在清理跋山遗址一处探沟的下文化层,突然大声呼喊。“文化层中出现了一根象的门齿和一段臼齿。”李罡说。这根门齿较粗的一端横断面看起来平齐规整,像被人工打磨过;在显微镜下观察,断面上的划痕排列呈现出一定规律,意味着这是人类使用过的工具。

后经证实,这件形体硕大、人工打制痕迹明显的象牙质铲形器,为国内首次发现,其所在地层测定为约距今10万年。

水门遗址、水泉峪遗址、沂河头遗址……考古队以跋山遗址为中心扩大调查范围,陆续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中期、晚期以及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遗址80余处,组成庞大的遗址群。从旧石器技术的发展过程来看,可分为4期,前3期以石核—石片技术的发展为标志,第4期则体现出以船形细石核为代表的技术特点,技术传统承前启后,发生了明显的提升。

泄洪后这里发现一件“象牙铲”,距今10万年! - 天天要闻

跋山遗址群地层出土部分石制品四期文化图。

“跋山遗址群中以脉石英为原料的简单石核—石片技术,经过与华北、华中、华南等地区同时期相关遗物文化特点的比对,发现具有一致性。”李罡说。

“跋山遗址群的发现和不断扩充,进一步拓展了山东史前遗存的分布范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说,“近5万件石制品与动物化石,揭示了晚更新世华北、华中乃至华南地区旧石器文化传统的一致性,说明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长期连续发展的特点早在旧石器时代便已显现。”

目前,跋山遗址群周围已实施保护围堰加固建设与泄洪道拓宽工程。在多方合力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牵头建成国内第一个旧石器遗址室内考古大型方舱,并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孙波说,发掘和系统调查工作将持续进行,不断提高对跋山遗址群的研究、阐释和利用水平。

(来源:新华视点)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卡式炉爆炸,多人被严重烫伤!紧急提醒 - 天天要闻

卡式炉爆炸,多人被严重烫伤!紧急提醒

最近不少人外出露营卡式炉成了必备品但千万要注意使用安全!5月3日北京一起卡式炉爆炸事故7人受伤登上热搜引发关注据媒体报道,北京的陈先生与邻居两家人五一假期在野外烧烤时,刚购入一个月、仅使用过两次的卡式炉突然爆炸,导致7人不同程度受伤,部分伤
颜宁再次打假:科学家不需要“完美人设” | 新京报快评 - 天天要闻

颜宁再次打假:科学家不需要“完美人设” | 新京报快评

▲颜宁在其微博发布声明,辟谣网传简历。图/颜宁微博截图知名科学家颜宁再次公开打假,打假的对象仍是假简历。据报道,5月4日,颜宁在其微博上发帖辟谣,“一份不知道谁缺乏常识造出来的真真假假的简历从前年就开始流传,哪怕也许出于好心,也是不对的,已被我投诉掉了,不知道为啥现在又被翻出来”。并请微博节后尽快清理...
人工智能还将带来多少可能? - 天天要闻

人工智能还将带来多少可能?

原创 黄鑫 经济日报与大模型对话,生成一件大师风格画作;依托人工智能技术规划路线,具身智能机器人可精准识别和抓取零部件……日前举办的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集中展示了多项新技术新成果,生动展现了数字经济的澎湃活力,而人工智能技术在其中扮演着激
Wi-Fi 6的MU-MIMO 技术:究竟藏着怎样的奥秘? - 天天要闻

Wi-Fi 6的MU-MIMO 技术:究竟藏着怎样的奥秘?

【ZOL中关村在线原创技术解析】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无线通信技术已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无论是家庭、办公场所还是公共区域,Wi-Fi 连接都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着移动设备数量的急剧增长和应用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传统无线网络技术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制约了无线通信的效率与性能。值得庆幸的是,Wi-Fi 6 ...
“长江三剑客”之一的极危物种,现身府河 - 天天要闻

“长江三剑客”之一的极危物种,现身府河

近日,鱼类科研工作者王新越进行鱼类资源调查时,在府河孝感段发现“长江三剑客”之一的极危物种——鳤(guǎn)。今年5月1日,在府河水域发现“长江三剑客”之一的极危物种——鳤。王新越 摄这尾鳤体长36厘米,体重290克。“这已经是长江十年禁渔
颜宁发声:网传不实,已投诉! - 天天要闻

颜宁发声:网传不实,已投诉!

5月4日,著名科学家颜宁在其微博发布声明,辟谣网传简历。颜宁表示:“一份不知道谁缺乏常识造出来的真真假假的简历从前年就开始流传,哪怕也许出于好心,也是不对的,已被我投诉掉了,不知道为啥现在又被翻出来。”她呼吁尽快清理相关信息。
立夏:跃动夏始,拔节生长 - 天天要闻

立夏:跃动夏始,拔节生长

5月5日,立夏,跃动夏始,拔节生长。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由春到夏,万物从复苏到成长,由萌芽至蓬勃,绿色铺满大地。立夏时节,蝼蝈鸣,蚯蚓出,藤蔓蜿蜒攀墙,大自然以热烈的姿态迎接盛夏。暑气初显,宜顺应夏季昼长夜短的规律,适时调节生活节奏,确保有充足的睡眠。对于夏季运动的原则,《黄帝内经》提倡“无厌于日...
最新研究称地球海洋可能会变成紫色 几亿年前呈绿色 - 天天要闻

最新研究称地球海洋可能会变成紫色 几亿年前呈绿色

【CNMO科技消息】我们常说地球是蓝色星球,但其实这种颜色并不是一直如此,也不会永远不变。有研究指出,地球的海洋在过去曾经是绿色的,而如果未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它们甚至可能会变成紫色。 这项研究主要探讨了数十亿年来海洋颜色的变化过程,发现这和海水的化学成分以及光线在水中的折射方式密切相关。在3.8到18亿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