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刊复旦耳聋基因疗法,全球首个临床研究掀耳聋基因治疗新时代

2024年01月25日13:01:35 科学 5774

《柳叶刀》刊复旦耳聋基因疗法,全球首个临床研究掀耳聋基因治疗新时代 - 天天要闻

今天(1月25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领衔在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正刊(the lancet,影响因子169)以长文形式发表题为“aav1-hotof基因治疗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9:一项单臂研究”的全球首个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研究。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证明了基因治疗在遗传性耳聋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开启耳聋基因治疗新时代。

该研究在耳鼻喉科研究院院长、科主任李华伟教授带领下,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舒易来教授主导合作完成。

先天性耳聋患者全球高达2600万,我国每年新生约3万聋儿

“快看,他敲门有声音了!”颜女士(化名)激动地说。颜女士面前,她患有先天性耳聋的2岁儿子牛牛(化名)正兴奋地对着门又敲又拍,嘴里还咿咿呀呀。

“1岁多的时候,我们发现他对任何声音都没反应,也不会讲话。他以前敲门是不带声音的,只是轻轻地把手放到门上,模仿人家敲门的动作,但是敲不出一点声音。” 颜女士说。

这是无声世界的深渊。牛牛一出生就患有先天性耳聋,并且是最严重的那种——全聋!

如果不接受治疗,他的世界将永处无声之中,更不能说话。正当颜女士陷入绝望之极,她听说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市五官科医院)启动了针对otof基因突变导致的先天性耳聋基因疗法临床试验,便立刻预约了舒易来主任医师的门诊。

经检查评估,牛牛的情况符合治疗要求,并参加了这项临床试验。经过一个月的治疗,牛牛终于能听到声音了。

像牛牛这样的先天性耳聋患者全球高达2600万,我国每年新生约3万聋儿,其中60%与遗传因素也就是基因缺陷相关,严重阻碍了儿童言语、认知以及智力发育。然而,目前临床上尚无任何治疗药物。

基因治疗,根治遗传性耳聋潜力策略

随着生物医药技术的革新和发展,基因治疗被认为是根治遗传性耳聋最有潜力的策略之一。基因治疗通过递送载体将具有正常功能的基因直接递送到内耳,表达功能正常的蛋白,恢复正常功能,从而在根本上恢复或改善耳聋患者听力。

为了解决遗传性耳聋无药可医这一世界难题,舒易来教授深耕耳聋基因治疗领域十余年,带领团队历经多年探索,联合多方合作,最终研发出针对otof基因突变的耳聋基因治疗药物(rrg-003),并自主创新开发出精准、微创的耳部递送路径和装备。

otof基因(表达耳畸蛋白)的致病突变会引起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dfnb9),即听神经病的一种类型,患者通常表现为重度、极重度或完全听力损失和言语障碍。我国婴幼儿听神经病人群中,因otof基因突变致聋的发病率高达41%。

otof基因主要参与耳蜗内毛细胞突触囊泡释放神经递质,从而大脑能感受声音。内毛细胞中耳畸蛋白表达的缺失会导致声音刺激信号无法正常传递至听觉神经通路,而引起耳聋。

腺相关病毒(aav)是目前最常用的基因治疗递送载体,然而otof基因超出了单个aav的装载容量。为克服大基因内耳递送难题,研究团队利用aav的双载体递送系统,即由两个aav载体携带otof基因,恢复了otof耳聋动物模型的蛋白表达,显著改善了听力。

舒易来教授说,“打个比方,一辆车搬不动它,需要两辆车一起搬,药物注射入人体后,这两辆车需要合并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基因发挥作用。”

五官科医院成立“基因和细胞治疗中心”

研究团队在小鼠和猴模型中进行了安全性评估。基于这些研究基础,2022年6月,该项目获得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伦理批准,2022年10月,该团队正式发起临床试验招募,并随后实施全球首例遗传性耳聋患儿的基因治疗。之后,从大龄儿童到小龄儿童,陆续纳入多例患者完成基因治疗。目前最长的患者随访时间已达1年以上,患儿已经可以进行日常对话。

该临床试验共有6名otof突变耳聋患儿接受了基因治疗。通过耳部微创的方式,将该药物一次注射到患者内耳,5名患儿在接受治疗后听力和言语功能得到明显恢复。

《柳叶刀》刊复旦耳聋基因疗法,全球首个临床研究掀耳聋基因治疗新时代 - 天天要闻

这是全球第一个取得疗效的耳聋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也是该领域目前成系统的、病例数最多的临床试验,也是全球第一项双aav载体的人体试验(first-in-human)。

本次临床突破,也是一次院企合作、利用互补优势高效推进产学研转化的尝试,眼耳鼻喉科医院借力基因科技公司在药物开发上的经验,打通了基因治疗药物研发、产业化设计、工艺生产、安全评估等通路,建立了产学研发展新模式,极大地推动了耳聋基因治疗的发展,为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促进基因治疗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增强基因和细胞治疗科技创新策源能力,进一步提升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能力,进一步完善创新体系,进一步优化产业生态,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成立“基因和细胞治疗中心”,以造福患者为源动力,开展耳聋、眼病和头颈肿瘤等基因和细胞治疗。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周行涛院长表示:“将全力支持并积极鼓励科技前沿探索和临床转化研究,努力攻坚克难,期待更多划时代的新突破,更好地守护人民健康。”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舒易来教授、李华伟教授、王武庆教授以及哈佛大学医学院陈正一教授、东南大学柴人杰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吕俊博士生、王会博士、程晓婷主治医师、陈玉鑫助理研究员以及王大奇助理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本项目得到医院工作人员、团队其他成员的大力支持,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上海市申康医院发展中心项目的资助。

  作者:唐闻佳

文:唐闻佳图:受访方编辑:顾军责任编辑:姜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生物多样性看甘孜】四川甘孜州石渠县记录到幼年金雕捕食画面 - 天天要闻

【生物多样性看甘孜】四川甘孜州石渠县记录到幼年金雕捕食画面

近日,四川长沙贡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和西华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适应研究团队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时,拍摄到一只金雕亚成体的捕食活动画面。画面中,一只金雕在旱獭、鼠兔的洞口耐心等候,一动不动地观察着猎物的活动,一旦有身体肥硕滚圆、肉质细嫩的猎物从洞口跑出来,就会立刻出击...
瞰“飞碟” - 天天要闻

瞰“飞碟”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滨青岛崂山区张村河沿岸的科苑经六路以东、新宏路以北、科苑纬四路以南合围区域,一座巨型的“太空飞碟”虚拟现实创享中心正向竣工冲刺。6月25日,虚拟现实创享中心的两个穹顶已安装到位,记者用无人机在高空俯拍,画面十分壮观。目前,项目建设处于收尾阶段。据了解,青岛虚拟现实创享中心整体设计以“平...
上海企业“数智碳”实践 | 从第一颗种子开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 天天要闻

上海企业“数智碳”实践 | 从第一颗种子开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东禾九谷开心农场的全自动插秧机。今年的水稻插秧时节,在崇明区竖新镇的东禾九谷开心农场,一台新引进的无人驾驶插秧机成为稻田里的“明星”。工作人员为插秧机装好秧盘后,只需进行简单设置和遥控启动,插秧机就能自动作业,将装载的秧苗持续插入稻田。临近稻田尽头,插秧机会自动掉头,在返程中继续插秧。几趟来回后,工...
杨幂论文争议:查重率异常低,AI痕迹明显,字数不足引质疑 - 天天要闻

杨幂论文争议:查重率异常低,AI痕迹明显,字数不足引质疑

近日,关于杨幂论文的争议在学术界和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据报道,杨幂所提交的论文查重率异常低,仅为0.9%,且字数远远达不到发刊标准,这不禁让人对其论文的质量和原创性产生质疑。更为引人关注的是,论文中疑似存在AI生成的痕迹,这一发现更是加剧
嫦娥六号轨道器正前往执行拓展任务! - 天天要闻

嫦娥六号轨道器正前往执行拓展任务!

2024年6月25日14时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至此,为期53天的“嫦娥六号”任务完美收官。 在此之前,13时20分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嫦娥六号”轨返组合体(轨道器与返回器组合体)注入高精度导航参数。此后,轨道器与返回器在南大西洋海平面上空约5000千米处解锁分...
科学家应该发财!疫情功臣李兰娟院士,名下医院估值80亿 - 天天要闻

科学家应该发财!疫情功臣李兰娟院士,名下医院估值80亿

李兰娟院士是新冠肺炎期间的最美逆行人,70多岁高龄的她,在忙碌了一天后,回到休息室,摘下口罩,一道深深的勒痕横在脸上,令人看了无比的心酸,无比的感动。如今,李兰娟院士和爱人郑树森院士创办的“树兰医疗”两次冲击港股IPO,合计估值约80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