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NA不只能做疫苗,下一个大机会是什么?|前哨

2022年10月12日11:16:30 科学 1136

2020年新冠疫情中,mRNA疫苗成为了医药产业中最大的热点,也造就了Moderna营收47倍增长的神话。

随着mRNA疫苗产业逐步成熟,不少业内人士正在探索这项新技术的其他作用,一些业内人士甚至认为未来十年“mRNA疗法革命”就要到来。

mRNA这个很多人不了解的黑科技究竟什么来历?它的未来又有多大的潜力?

科技前哨今天就和你一起深入了解一番。

1.35年前诞生的新技术

mRNA技术在业内人看来其实并不新鲜,1987年美国拉霍亚索尔克生物研究所的研究生罗伯特·马龙就发现了mRNA的作用,他将mRNA与脂肪滴混合发现可以使细胞产生蛋白质

mRNA不只能做疫苗,下一个大机会是什么?|前哨 - 天天要闻

此后的几年里,许多研究人员都认为这个特性让mRNA拥有成为疫苗或者药物载体的潜力,纷纷投入了第一次mRNA研发浪潮中。

简单说mRNA是人体内由基因生成蛋白质非常重要的中间产物,人体细胞必须有mRNA参照才能生产各式各样的蛋白质产物。

mRNA疫苗正利用这个特性,用mRNA带上病毒特征蛋白的信息,让人体自己生成病毒的关键特征,引发免疫反应,让我们不必真的注入病毒,就能获得抵抗病毒的能力。

这和传统注射灭活病毒、减毒病毒的方式比更加安全,也更加高效。

2.从原理到应用的产业鸿沟

原理说来很简单,实现却付出了无数研究者的心血,mRNA技术诞生近20年时间里,大家想要利用的人体免疫系统正是mRNA技术应用最大的敌人。

因为人体内自己就有mRNA,对外界注入的mRNA也会有免疫反应,这些图纸还没能用于生产蛋白质就被工厂保安带走,加上mRNA本身并不稳定,一段时间后也会自然分解,如何送到细胞内也有大量问题需要攻克。

直到2005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德鲁·韦斯曼和卡塔琳·卡里科将RNA做了修改,把RNA中自带的尿苷碱基替换了一种结构相似又不相同的结构,终于成功绕开了人体免疫系统的高墙。

mRNA不只能做疫苗,下一个大机会是什么?|前哨 - 天天要闻


这一发现激发了美国研究人员的信心,也就在我们介绍过的Flagship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下Moderna已经成立了,直到2010年才正式公布,这个名字源于修饰后的mRNA的缩写,不过那时Moderna的主攻方向并不是疫苗,而是心脏病。

也就在同一时间,德国研究人员成立了BioNTech,今天的另一个知名的mRNA企业,他们则把注意力放到了癌症治疗上。

3.从质疑到崛起

两家公司诞生后的十年中,mRNA技术一直在优化的过程中,从更好的修饰结构,到引入脂粒包裹防止mRNA快速分解,技术成熟度不断提高,但始终没有成熟的临床应用出现。

甚至很多人反过来质疑修饰mRNA,花费大量资源和精力并没有意义,认为mRNA走在了死胡同上。

直到新冠病毒大流行,这mRNA的巨大价值才被人们所看到。疫苗的高免疫反应自然不必说,mRNA第一个III期试验数据就已经达到了90%的效力,这已经比肩不少成熟的传统疫苗。

但让产业界更为关注的是它的开发效率。根据公开报道显示,第一款mRNA新冠疫苗在知道新冠病毒基因序列42天后就制造了出来,花了4个月时间完成了人体测试,这个速度被不少人称之为光速。

一般人会向你强调疫苗研发临床实验到应用平均要7年时间,mRNA疫苗批准这么快其实还有美国FDA紧急授权的影响,但抛开这些不谈,传统方法制造不需要批准的流感疫苗也要3个月,mRNA让这个过程缩短到了差不多三分之一。

可以搭载不同的东西,又能快速进入研发阶段,这才是mRNA受到所有人关注的重点。

4.mRNA平台化加速

行业龙头Moderna已经有了新的计划,要将mRNA技术应用到流感心衰等治疗中;BioNTech也开辟了新的赛道,计划2022年底设计出mRNA疟疾疫苗。

cbinsights统计,截至2021年全球共有500多项mRNA治疗项目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测试20多个疾病类别的疗法,这当中癌症是最受关注的一个领域。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利用今天mRNA新冠疫苗的经验,通过基因测序快速找到患者癌症、肿瘤的特定蛋白结构,利用mRNA疫苗让身体形成特异性的识别能力,可以最低成本消灭癌症和肿瘤。

英国医学杂志2021年做过统计,mRNA癌症疫苗治疗方案不少已经处于II期临床试验阶段,这些疫苗常常包含30多个不同的mRNA序列,综合使用上多种疫苗共同作用,还有很多新的挑战要解决。

科技前哨的小伙伴做了不少了解,目前看来癌症治疗上mRNA找到新突破还需要时日,疫苗才是产业内争相采摘的果实。

这周四前哨科技特训营的直播中,我们还会和你继续深入分析mRNA的前沿进展,看看这项前沿技术有哪些新动向,还有哪些生物医疗技术会和它整合到一起,诞生新的火花,欢迎提前锁定直播间,周四见~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希望你能有所收获,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这会对我们非常有帮助,更多精彩内容明天见~

科技前哨,每天都为你点亮。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自然教育|| “趣”探湿地植物 科技点亮变废为宝新绿光 - 天天要闻

自然教育|| “趣”探湿地植物 科技点亮变废为宝新绿光

【来源: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_工作动态】当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生态密码与全国科技活动周的创新脉动不期而遇,一场以“‘趣’探湿地植物 科技点亮变废为宝新绿光”为主题的跨界盛宴,在张掖黑河湿地自然教育学校精彩上演。
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可以变形的弹性电池 应用前景广阔 - 天天要闻

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可以变形的弹性电池 应用前景广阔

【CNMO科技消息】据报道,一种全新的弹性电池正在为可穿戴设备、医疗设备和软体机器人带来供电方式的变革。这种电池由瑞典一所大学的科学家研发,具备极强的柔韧性,即使被拉伸到原来长度的两倍,依然能正常工作。 这款电池使用柔软且富有弹性的材料制成,可以3D打印成各种形状。这为设计贴合人体曲线或模仿生物动作的电子...
身高不足4厘米,最小电动自主双足机器人问世 - 天天要闻

身高不足4厘米,最小电动自主双足机器人问世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科研团队宣布研制出已知全球最小的电动自主微型双足机器人“Zippy”。这款机器人身高不足4厘米,凭借其精巧的机载电池、执行器与控制系统,不仅能自主启动,更能以每秒10步的速度完成行走、转弯、跳跃及攀爬等动作。
撒哈拉沙漠动物在北非繁衍生息 - 天天要闻

撒哈拉沙漠动物在北非繁衍生息

撒哈拉沙漠远不止骆驼和沙子。如果你想象的是一片只有热浪和风滚草的沙海,那么是时候重新考虑撒哈拉沙漠的动物了。地球上最大的炎热沙漠里到处都是生命,从速度如闪电的昆虫到能抵抗北非极端气候的超级寒冷哺乳动物。让我们来探索一些以撒哈拉沙漠为家的最非
铈发黄光:化学家赋予稀土元素新技能 - 天天要闻

铈发黄光:化学家赋予稀土元素新技能

科学家开发出一种通过改变化学环境调控稀土元素发光颜色与亮度的方法,为设计先进发光材料开辟了新途径。高等经济大学与俄罗斯科学院石油化工合成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可同时调控稀土元素发光颜色和亮度的方法。通常情况下,这些元素的发光特性具有高度
百草谱(六十六)黄鹌菜 - 天天要闻

百草谱(六十六)黄鹌菜

一、植物学特征与生物学特性黄鹌菜隶属于菊科黄鹌菜属,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度通常在10-100厘米之间,茎直立,基部常带淡紫红色,表面具纵棱,被稀疏细软毛或近无毛。
西北工业大学杨永锋教授课题组:无试重瞬态高速动平衡方法 - 天天要闻

西北工业大学杨永锋教授课题组:无试重瞬态高速动平衡方法

研制先进航空发动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转子作为发动机的核心部件,其动力学性能直接关系到发动机研制的成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转子的性能不断提高,结构日趋复杂,转子系统不断向高转速、细长轴的方向发展,其工作转速往往高于弯曲临界转速。在高转速下运...
“霍金最爱的博物馆”馆长首次来沪,三天后说“还要再来” |海上有客来 - 天天要闻

“霍金最爱的博物馆”馆长首次来沪,三天后说“还要再来” |海上有客来

第一次来中国、第一次到上海,就是受邀参加上海科技节。结束三天的上海之行,英国国家科学与媒体博物馆馆长乔·昆顿-图洛克兴奋地告诉记者:“走红毯是一种很特别的体验,上海充满创新活力,每个角落都能找到科技的存在感,公众参与热情也很高,是一座让人自然而然去思考科技如何改变生活的城市。”英国国家科学和媒体博物...
地球体温计发出警报:本世纪末或将失去80%冰川 - 天天要闻

地球体温计发出警报:本世纪末或将失去80%冰川

在尼泊尔语中,珠穆朗玛峰被称为“萨加玛塔峰”。近日,首届 “萨加玛塔对话”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落下帷幕。这场国际会议以 “气候变化、山地与人类的未来” 为主题,吸引了全球气候专家、政策制定者和环保组织代表,共同探讨山地生态系统在气候危机中的脆弱性及应对之策。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视频致辞中称,尼泊尔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