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面临气候临界点:中国将回归汉唐?

2021年09月04日21:55:22 科学 1248

大家对7月份河南的那场暴雨都还心有余悸吧!

地球面临气候临界点:中国将回归汉唐? - 天天要闻

7月19日到20日,河南省的降雨达到近期鼎盛,一小时的降水量竟然能达到150个西湖的水量,造成人员的死伤和大量的损失。河南特大暴雨灾害,烟花号台风席卷江浙。人们的眼睛都在盯着河南和江浙的气候灾害,却忽略了其他地区的气候变化。


秦岭向来是中国气候的分界线。自古便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来描绘这一气象奇观:即秦岭一侧湿润温暖,另一侧则干燥寒凉。

地球面临气候临界点:中国将回归汉唐? - 天天要闻

但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雨水已经越过秦岭,并且已经抵达穿越了整个青藏高原。就连一直以“干旱”著称的新疆,也迎来了大量降水,今年甚至还迎来了“红色暴雨预警”,塔里木盆地近来三年也有降雨覆盖的现象。

丰沛的降水必然带来河流湖泊的变化。据悉,已经断流了将近30年的塔里木河,已经恢复了全部的流程。干涸的幼发拉底河又恢复了汛期,莱茵河也迎来水量暴涨,黄河的沙量减小,逐渐变得澄清……

植被的变化也不可避免,随着降雨的增多,西北地区的气候也逐渐变得温暖湿润,怡人的同时也更加适合植被的生长。

地球面临气候临界点:中国将回归汉唐? - 天天要闻

内蒙一扫往日的荒芜,植被以一年40公里的速度疯狂生长;哈密地区植被恢复,毛乌素沙漠即将变成草原,河西走廊重获生机,丝绸之路上也有了胡杨树的影子,黑龙江又拥有了肉植阔叶类植物……

而据30多年来十多次乘坐火车往返包兰线的网友说:“从去年开始,腾格力沙漠变成了草原。”

照这样发展下去,河南与东部沿海地区频发气候灾害,而西北部地区却降雨适中、植被丰富,气候宜人。似乎西北地区变得更加宜居。

难道,是世道变了吗?


其实并不是什么世道变了,只是气候的循环罢了。

回看悠悠华夏史,不难发现其实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在西北地区,而并非是如今繁荣发展的东部沿海地区。


夏朝的都城在今陕西榆林,而那时大部分的人民都集中在陕西和山西的北部。

如今繁华的地带是江浙沪和长三角地区,但在那个时候,宁夏、山西、内蒙、陕西等地才是人口最多的地方。


地球面临气候临界点:中国将回归汉唐? - 天天要闻


“人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而古人和我们,只不过都是顺应着自然,选择了最合适的地方生活和居住。

那时的陕西、山西、宁夏内蒙等地并不是如今的黄沙漫天,而是气候适宜,水源丰富的“宜居地”。当时的植被也是郁郁葱葱的阔叶林带,河西走廊也遍布胡杨林

这么一看,那时西北地区的气候和植被是不是和现在新疆、青藏、内蒙等地变化的趋势有点像?


地球面临气候临界点:中国将回归汉唐? - 天天要闻


再看河南,河南的简称是“豫”。《说文解字》中释义:“象之大者。“通俗来说就是特大的象。

大象,跟河南有什么关系?


地球面临气候临界点:中国将回归汉唐? - 天天要闻

其实,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盛,野象众多。

河南被描述成人牵象之地,所以河南简称为“豫”。

地球面临气候临界点:中国将回归汉唐? - 天天要闻

可见古时河南是象的天堂,而大象生长在热带以及亚热带气候。

古时的河南就是亚热带气候,气候酷热,降水量巨大。

地球面临气候临界点:中国将回归汉唐? - 天天要闻


那时的江浙一带同属亚热带气候,风暴频出,常常面临极端气候。和如今受“台风”、“暴雨”影响的江浙气候是不是很像?


并不是人们所恐慌的“天灾人祸”,这只是新一轮气候逆转和循环的开端。



地球面临气候临界点:中国将回归汉唐? - 天天要闻

澳洲的著名气候学家,联合国气候理事会成员威尔·斯特芬在采访时曾说:“如今全球的15个已知的气候临界点,已经激活了9个,气候变化已经变得不可逆转。”

降雨越过秦岭、西北重获生机、东部沿海灾难频发就是气候变化最好的证明。

地球面临气候临界点:中国将回归汉唐? - 天天要闻


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而太阳黑子的活跃和沉寂也带动着地球上气温、生物的变化。中国最为强盛的夏汉唐时期就是太阳黑子最为活跃的时期,而低沉黑暗的明清时期就是太阳黑子最沉寂的时期。

不难发现,太阳黑子的活跃往往使得中华大地气候适宜,风调雨顺,迎来盛世;而太阳黑子的沉寂也往往会带来气温骤降、灾害频出,使得人民不幸和低靡。

太阳黑子的沉寂和活跃自然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此次的气候变化现象就是由于太阳黑子再度活跃,气候重新又回到了上一个循环。

地球面临气候临界点:中国将回归汉唐? - 天天要闻

随着这次的气候逆转和循环中,亚欧大陆迎来了福音。根据预测,中国也有望回到最为强盛的夏商周和汉唐时代,而夏商周和汉唐时期也是中国气候最适宜的时期。

程颐的《遗书》有言:“有物必有则。”世间万物都存在着它本身的规律和规则。康有为曾言:“变者,天道也。”这次的气候循环和逆转也恰恰就是“天道”。

而气候的循环和逆转也有望带来全新的世界格局,当前以英格兰、美利坚掌握着的海权和中国掌握着的陆权将迎来大洗牌。

愿恩泽再次降临这片神州大地,让中国重获夏商周和汉唐时期世界中心的地位。让河西走廊再迎繁荣,丝绸之路迎来起飞!中国所代表的“陆权”有望成为世界舞台的主角,东方雄狮即将挺直脊梁!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数学家发现了一种解决代数最古老的难题的新方法 - 天天要闻

数学家发现了一种解决代数最古老的难题的新方法

新南威尔士大学悉尼分校的一位数学家发现了一种解决代数最古老的挑战的新方法——求解高等多项式方程。多项式是涉及一个变量的幂方程,例如二次多项式:1+ 4x -- 3x2= 0 的这些方程式是数学和科学的基础,它们在数学和科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科学家也有办公室政治,本想携手创业,没想到屡屡被骗……丨叶檀回信 - 天天要闻

科学家也有办公室政治,本想携手创业,没想到屡屡被骗……丨叶檀回信

长期征集日子很难,生活不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有苦说不出的感觉,受苦的人最懂。和吃苦相比,有苦难言,无人问津,可能比苦本身还难受。重生之后,叶檀老师变了很多,变得能吃苦,吃自己的苦,吃别人的苦。她说,有苦我们一起分担。每周六,叶檀老师都会亲自回复,并在公众号上发出,有苦难言的朋友,如果你也想和叶...
空气炸锅里的纸,真的劝你别乱买! - 天天要闻

空气炸锅里的纸,真的劝你别乱买!

硅油纸是空气炸锅的“神仙搭子”,更是懒人的超级福音,用完直接一扔,刷碗都省了。那么,硅油纸到底是什么纸?我们买的硅油纸,真的安全吗?硅油纸到底是什么纸?硅油纸是一种由原生纸浆、淋膜层和食品级硅油层构成的食品接触用纸。
洪纬读《制造三文鱼》 | 毒素缠身的水生鸡 - 天天要闻

洪纬读《制造三文鱼》 | 毒素缠身的水生鸡

《制造三文鱼:海洋生态危机与经济不平等》,[挪]西蒙·塞特尔 、[挪]谢蒂尔·厄斯特利著,梁友平、李菁菁译,中国工人出版社2025年2月出版,420页,88.00元三文鱼因鲜嫩的红色肉质和富含优质的Omega-3脂肪酸,备受食客喜爱,被誉为高颜值的健康食材。不过,我不确信的是,读完《制造三文鱼》之后,还有多少读者能毫无顾虑...
美国人抽血做成的救命药,中国现在靠大米就能生产? - 天天要闻

美国人抽血做成的救命药,中国现在靠大米就能生产?

继去年的空气造淀粉之后,这段时间我在网上就看见个更逆天的:武汉有一家公司实现了从稻米里生产人血......“稻米”,“生产”,“人血”,每个字都能看懂,连起来一读差评君我是真纳闷了,这还是中文吗?再一看,好好好,这居然还是人民日报发布的......由于这些关键词太过魔幻,差评君我这不得不连夜查资料调查一番,看看...
中国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阳”重要部件 - 天天要闻

中国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阳”重要部件

近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磁体馈线采购包项目迎来关键节点,其最后一套校正场线圈内馈线部件在合肥竣工,并交付起运位于法国的ITER现场。这标志着ITER磁体馈线系统中所有超大部件的研制顺利完成。ITER磁体馈线系统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制,被称为ITER磁体系...
张振丰调研温州学研究联合会 构建中国学视野下的温州学研究体系 - 天天要闻

张振丰调研温州学研究联合会 构建中国学视野下的温州学研究体系

4月13日,副省长、市委书记张振丰在温州学研究联合会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立足温州、研究温州、服务温州”,深化时间维度、放大空间维度,贯通历史研究温州、跳出温州研究温州,努力打造温州建设高水平文化强市的重要窗口、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地方学术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