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的地动仪被移出历史课本,中科院院士:房梁上吊块肉都比这强

2021年04月04日00:42:02 科学 1245

张衡是东汉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数学家以及天文学家,他的研究与专著横跨多领域,被世人尊称为“科圣”。公元94年,17岁的张衡博览群书、才学出众,在当地名声远扬。不少地方官想要举张衡为“孝廉”,却都被其一一拒绝。

张衡的地动仪被移出历史课本,中科院院士:房梁上吊块肉都比这强 - 天天要闻

在张衡看来,无论是留在家乡继续诵读经书、探索知识,亦或是步入仕途、升官发财,都不是他的人生追求。他想通过实践去验证知识的可靠性,检验真理的唯一性,并探索更多未知的科学领域。在张衡求师访友的游学之旅中,他目睹了数不胜数的宫阙遗迹与山川河流。

亲身体验了关中一代的风土人情、物产文化,还对长安郊区的商贾、富豪、市井人物有了更加丰富的认识。次年,18岁的张衡游览了热闹繁华的洛阳,他结交了不少学富五车、身怀绝技的有志青年。诸如,聪敏好学、精通天文历数的崔瑗;文笔犀利、观点鲜明、学识渊博,写下几十篇策论的王符等。

张衡从这些良师益友身上学到了许多关于天文、立法、数学、文学方面的知识,为其日后专研科技领域以及发明创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游学旅途中,张衡也不忘从古籍中汲取知识,他从《太玄经》中得知洪荒宇宙,并萌发了对苍茫宇宙强大的探索欲。

张衡的地动仪被移出历史课本,中科院院士:房梁上吊块肉都比这强 - 天天要闻

就这样,张衡一边诵读群书丰富基础知识,一边亲身观察实践总结经验,发明出不少造福全人类的科学仪器。其中,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还曾被载入中学历史教材中,用于勉励青少年积极探索科学世界。然而,现今地动仪又被从历史教科书中移除。

中科院院士傅承义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用张衡的地动仪检测地震,倒不如在房梁上吊块肉!”这是为何?

张衡发明地动仪

侯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检测地震的仪器,也是古代伟大科技发明之一。东汉时期,我国地震频发,《史记》中最早的地震记录是公元前780年,此次地震直接阻断三条河道,掠夺无数百姓的生命。为了及时预测地震,切实保障百姓的安全与财产。

自公元126年起,身为太史令的张衡便开始收集全国各地地震的情况与信息。经过六年的试验与研究,张衡于公元132年发明了人类文明史上首台检测地震方位的仪器——候风地动仪,比欧洲整整早了1700余年。

张衡的地动仪被移出历史课本,中科院院士:房梁上吊块肉都比这强 - 天天要闻

《后汉书·张衡传》中详细记载了地动仪的外形,为地动仪的存在提供文字佐证。地动仪是由井筒制成,外形如同普通的酒樽,直径约八尺。地动仪外部刻有小篆以及鸟兽图案,内部有一根连接八个方向且能触发开关的都柱。

仪器上还镶嵌有八条口衔铜丸的龙,底座上对应着八只张着大口的蟾蜍。倘若地动仪感受到震感,龙嘴中的铜珠便会下坠,由底下的蟾蜍接住。与此同时,地动仪也会发出声音提醒技术人员地震即将到来,人们可以根据龙的位置来判断地震的方位。

据史料记载,张衡的地动仪较为灵敏且准确,公元138年,陕西发生一场大地震,与此同时,远在洛阳的地动仪上的龙恰好突出铜丸,且龙的位置便是陕西所在的西北方向。经此一事,百姓们对候风地动仪深信不疑,无不称赞此仪器神奇精妙。

张衡的地动仪被移出历史课本,中科院院士:房梁上吊块肉都比这强 - 天天要闻

王振铎复原侯风地动仪

随着时代的变迁,候风地动仪早已失传,考古团队至今未发现任何与地动仪相关的文物,曾经名扬四海的地动仪仅存在于史书之中。因此 ,不少专家学者纷纷质疑地动仪的真实性。为了佐证地动仪的功效,1951年,文物局博物馆处长王振铎按照1:10的比例完美复原了张衡的直杆地动仪模型。

其实,早就1934年,身为历史专业研究生的王振铎便萌发了还原地动仪的念头。1936年,他按照《后汉书》的描述大致设计了地动仪的外形,绘制出地动仪的模型图。其中参考了英国地震学家米尔恩于1883年发布的“悬垂摆”原理。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急需复制一批古代器物用于宣传中华传统文化。而作为博物馆馆长的王振铎便着手还原了地动仪,并用直立杆原理代替了悬垂摆原理。1952年,王振铎复刻的张衡地动仪登上人民画报,随后还被编入中小学的历史教科书中,成为几代师生共同的记忆。

张衡的地动仪被移出历史课本,中科院院士:房梁上吊块肉都比这强 - 天天要闻

中外专家质疑张衡地动仪

张衡地动仪被复原后,在国内外引起轩然大波。然而,在大家沉浸在古物重现的喜悦之余,国内外专家学者纷纷提出对地动仪的存在性与功能性的质疑。自1969年起,日、美、奥等国的地震学家陆续发表批判张衡地动仪的论文。

1972年,日本地震专家关野雄直接通过计算证实了“直立杆原理”的不合理性。1983年,美、两国专家从根本上否定了“直立杆原理”,并认为王振铎的模型有较大瑕疵,根本无法有效预测地震。

1984年,美国的博尔特院士言辞犀利地指出王振铎复刻的地动仪模型简陋,外形粗糙,工作原理模糊,该模型对地震的感应程度甚至不及人类对地震的敏感度,况且根据龙口中铜丸掉落的方向来判断地震的位置根本无法实现。

张衡的地动仪被移出历史课本,中科院院士:房梁上吊块肉都比这强 - 天天要闻

除了外国专家学者的犀利谴责外,1976年,我国中科院院士傅承义也曾不留情面指出“房梁下吊块肉都比那个强!”论文专著的批评以及当众的调侃不过尔尔,最令人尴尬的当属1988年,日本奈良展示了这台地动仪。当时的解说员无法证实地动仪的灵敏程度,只能用木棍将龙嘴中的铜珠捅落至蟾蜍口中。此事一经传播,全世界都开始质疑我国古代科技。

尽管复刻版的地动仪备受质疑,但不少专家学者依然坚持探索张衡地动仪的奥秘。例如,我国科学院教授冯锐推算出东汉时期陇西发生的地震最低强度为五级,此时地面晃动明显,再迟钝的人与动物皆能感应到。这种情况与《后汉书》中记载“一龙激发,而地不觉动”完全背道而驰。

倘若要达到人没反应而地动仪有感应的效果,仪器中的倒立棍必须高达两米且直径不能超过1.5毫米。很显然,王振铎根本没有达到这一点,因此可以证实还原后的地动仪无法检测地震。

张衡的地动仪被移出历史课本,中科院院士:房梁上吊块肉都比这强 - 天天要闻

结语:

2004年,河南博物院与地震台网中心合作发布研究张衡模型的新课题,并制作出新的复原模型,该课题目前已获得各大领域专家学者的认可。然而,由于王振铎复刻的地动仪模型受到的质疑较大,与张衡地动仪相关的内容已从历史教科书中剔除,这也是为了保障教科书的严谨性。

尽管地动仪遭受中外各大学者质疑,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将张衡为华夏文明所做出的贡献全部磨灭。中国的科技之所以能够持续创新与进步,少不了古代科学家的积极探索,我们应当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持有最基本的尊重与认可。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木星发现巨型熔岩湖?朱诺号探测器传回最新发现 - 天天要闻

木星发现巨型熔岩湖?朱诺号探测器传回最新发现

木星北极的气旋群像一群诡异的舞者,以超过160公里的时速相互碰撞;木卫一的熔岩湖在冰冷外壳下暗流涌动,炽热岩浆随时可能喷薄而出——这些堪比科幻大片的场景,正是NASA朱诺号探测器最新传回的太阳系真相。
哈尔滨市第44届“爱鸟周”活动启幕 - 天天要闻

哈尔滨市第44届“爱鸟周”活动启幕

来源:【冰城+】5月5日,以“清除鸟网 密织法网 让鸟儿自由飞翔”为主题的哈尔滨市第44届“爱鸟周”活动启动仪式在北方森林动物园百鸟广场举行。本次活动由市林业和草原局、公安局食药环侦支队、北方森林动物园等单位联合举办。
比不读书更糟!日本一教授10年的研究结果显示,玩手机恐致发育停滞 - 天天要闻

比不读书更糟!日本一教授10年的研究结果显示,玩手机恐致发育停滞

近日,日本东北大学加龄医学研究所教授川岛隆太的一项研究显示,过度使用手机与学生学业成绩下滑、脑部发育停滞有显著关联。(日本一教授10年的研究结果显示,玩手机恐致发育停滞。)川岛从2010年开始,对日本宫城县仙台市约7万名中小学生进行长达10年的追踪调查。他指出,每天使用屏幕(包括电视、手机)的时间超过一个小...
中国医学科学院鲁帅尧/王佑春/孙强明研究设计CHIKV mRNA疫苗 - 天天要闻

中国医学科学院鲁帅尧/王佑春/孙强明研究设计CHIKV mRNA疫苗

点击上方“Vaccine前研”,关注最新疫苗动态iNature随着基孔肯雅病毒(CHIKV)的广泛传播,对更有效、保护性更强的疫苗的需求越来越大。2025年3月28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鲁帅尧、王佑春、孙强明共同通讯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tgeted Therapy上在线发表题为“CHIKV mRNA vaccines encod
世界上第一台将人脑与硅相结合的计算机问世了 - 天天要闻

世界上第一台将人脑与硅相结合的计算机问世了

CL1计算机是世界上第一台将人类神经元与硅芯片相结合的计算机。它可以在六个月后到期之前用于疾病建模和药物发现。一种将普通硅基硬件与人类神经元相结合的新型计算机现已上市。CL1由总部位于墨尔本的初创公司Cortical Labs于3月2日发布,据该公司网站介绍,它是“世界上第一台可部署代码的生物计算机”。代表们说,这个鞋...
江会锋 马延和:工业合成生物学 - 天天要闻

江会锋 马延和:工业合成生物学

作者简介江会锋,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致力于新酶改造设计研究,是人工合成淀粉“技术造物”团队的核心领衔科学家之一,创建了灯盏花素合成等一系列天然产物的细胞工厂,搭建了国内首台KB级基因拼接仪与合成仪;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Plant、Research、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