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关心和热议的是:出口的为什么和国内的不一样?为什么他们的那么简单,而我们的这么复杂?究竟对人体有没有影响?能不能不添加?
而现在的情况给人的感觉是乱糟糟的,质疑的和回答的都没说到关键点上,生产的也一样。
质疑的抓住不一样的地方,质疑“双标”,但不看零添加产品以及价格的不同,打破沙锅问到底;
而回答的呢,给人的感觉又过于专业,隔行如隔山,普通人听得云里雾里、似懂非懂,因此选择继续追问;
生产的更是满腹委屈地向消费者诉苦,怒气冲冲地和不实言论“对扛”,但效果与预期有些差距。
结果就是大家继续争论不休,热点持续发酵,一些人对食品添加剂“妖魔化”,甚至开始出现抵制产品的现象,这是个极不健康的信号。
当务之急,是不是应该从热点话题中解读出大家对于食品安全的焦虑,对于身体健康的担忧,摆事实、讲证据,及时有效地给出权威性、专业性的解答,将每一个质疑的声音当成食品安全科普的方向,主动且通俗易懂地告知公众,什么是食品添加剂?国内和国外标准的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何不同?价格是否不同?如何添加是正常的,亦或是有益的;怎样添加是不合格的,甚至是不靠谱、不安全的;为什么要添加,可不可以不添加,是否影响口感,或者说对人体究竟有没有影响。
出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行有效的方法才是关键,正面、直接、易懂地回答问题,而不是持续制造新热点。比起诉苦和“对杠”,或许这样做能更快速有效地消除负面影响,从根本上解答质疑之声,让消费者对产品重拾信心,挽回品牌声誉,维护品牌形象。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