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混进老年徒步团的人,已经进骨科了

2025年05月07日09:30:20 健康 1320

文/格子

编辑/凯斯

作为一个今年刚爱上徒步的新人,办公室的小k最常被劝诫的一句话,就是:
“年轻人,不要轻易尝试老年徒步团。”
一开始,小k以为是大爷大妈的徒步团,碍于年龄而过于养生,血气方刚的自己若是参与其中,根本就“拉不开栓”。
然而,在真的和一群比自己大三四十岁的长辈去了一趟京郊后,小k才惊恐地意识到,事实可能完全相反。
第一批混进老年徒步团的人,已经进骨科了 - 天天要闻
在现实里,徒步团里的老年人全是钢铁之躯的超人。
参加一次老年徒步团,才知道老年人才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才知道“大爷你慢点走拉我一把”的含金量。
第一批混进老年徒步团的人,已经进骨科了 - 天天要闻
老年人制霸户外徒步团
据说,不少误入老年徒步团的年轻人都曾天真地以为:
“跟一群60、70岁的夕阳红一起在城郊或山上散步,强度能高到哪里去?”
然后,他们就跟着白发苍苍的叔伯婶子们,从早上9点一直走到下午6点。
把手机给走没电了,把脚上走出血泡了,把两条腿给彻底拉爆了,结果走到最后,居然还走掉队了。
第一批混进老年徒步团的人,已经进骨科了 - 天天要闻
一位网友说起了去年的一次参加老年徒步团的经历,自己一个不留神,就被一帮60+的伯伯婶婶们甩到看不见影子,只能唉声叹气地吃尾气。
其中一位70+的老阿叔,更是脚力惊人,令人怀疑是“岩羊转世”。
第一批混进老年徒步团的人,已经进骨科了 - 天天要闻
20公里起步,连翻三座大山,这种徒步的强度,平常鲜有锻炼的年轻人,才走到一半就脚也崴了,脸也花了,双腿都发颤了,哀号“此生再不进山”了。
就算是久战健身房的肌肉棒子,不少也必须拼尽全力,才能在老年徒步团的中速部队里占据一席之地,并在肌肉的酸痛中想起了一位老人的“教诲”👇
第一批混进老年徒步团的人,已经进骨科了 - 天天要闻
可与之相对,大爷大妈们则宛如一只只开屏的孔雀,兴奋地在山路上各种拍照录像:
带着长焦大炮的阿公,吸引着想要留影的阿嬷,而没有设备的阿公,则是一路怒啃馍馍。
所有人都健步如飞,甚至在16公里的急行军后,还可以在返程的路上一路高歌,以夸张的肺活量,在山里大声长啸。
对此,一些朋友们还没开局,就已经打出了gg。纷纷表示,自己还是不要去老年团找虐。
还有的朋友表示,参加这种徒步团,“脆皮”大学生才是我们真正的朋友,因为“爬一半打退堂鼓都有个伴”。
第一批混进老年徒步团的人,已经进骨科了 - 天天要闻
更有的朋友直言,老年团属于隐藏boss,遇强则强。
到了像西藏这样的高海拔的徒步线路,完全就是夕阳红徒步团的showtime。
当脆皮的年轻人,手捧氧气瓶,在大巴车里叫苦不迭时,大爷大妈们则在高原上连打二十分钟糌粑,然后第二天不到6点便在酒店大堂再次集结,开启当日的8小时徒步之旅。
是的,叔叔婶婶们不仅喜欢普通徒步,还喜欢挑战自我。
比如有位网友爆出经历,自己之前参团打算征服一座“地狱难度”的徒步路线,“陡峭的岩壁,湿滑的碎石路”让人却步。
第一批混进老年徒步团的人,已经进骨科了 - 天天要闻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时,一位60多岁的大爷杀出人群,飞檐走壁,如履平地,最终带领大家征服山峰。
这一切,就像云南雨崩的一位向导所言:
“来我们这儿徒步,是人家退休人员的娱乐项目,你们年轻人玩就是花钱找罪受。”
当然,山上的大爷大妈,人都蛮好的,看到有年轻的小伙子与姑娘入队,自然是能帮则帮。
而这,便给年轻的旅者带来了一轮新的暴击。
第一批混进老年徒步团的人,已经进骨科了 - 天天要闻
当走不动路的年轻人停在道上大喘气,会被手持登山杖的老奶奶关切:“孩子,你是有心脏病吗?”
爬不动山的年轻人蹲在路旁“回血”,会有七八十岁的同行大爷上前相助:“小伙子,要我拉你一把吗?”
进团前,年轻人以为自己会在队伍中打头阵,结果走了一半才发现,原来自己才是被照顾的那个
你腿软了,大妈借你登山杖;你抽筋了,大爷给你擦药酒;你饿了,大家一起拿出自带的美味开始投喂。
在老年徒步团里,大爷大妈全员大厨,匠人精神,灶台手作,打开饭盒的那一刻,都能感觉到直顶天灵盖的锅气。
更别说还有钓鱼佬进行才艺展示,亲自为大家带来现成河鲜。
第一批混进老年徒步团的人,已经进骨科了 - 天天要闻
对此,领队大叔亲自下场,表示,这次徒步吃的算差的,上周来的话,大爷大妈给你做火锅。
不由得让人感叹,对于你来说,自己是来徒步拉练的,对于大爷大妈来说,他们是来过日子的。
还有朋友把话题更进一步,表示如果是和四川的嬢嬢们出门,还能吃到排骨辣香肠,锅盔夹凉面。
一位网友直言,进了老年团,就是被老一辈不停地投喂食物。想想大抵可能是因为“年轻人挺好玩的,可不能给累死了”。
第一批混进老年徒步团的人,已经进骨科了 - 天天要闻
比小伙都给力的大爷大妈,其传奇程度,堪称乡土中国版的《本杰明·巴顿奇事》。
“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睡意昏沉”,可现实剧情怎么跟歌里面唱的不一样呐?
为什么老年人那么有精气神,年轻人如此没劲儿?
第一批混进老年徒步团的人,已经进骨科了 - 天天要闻
生活是一场漫长的徒步
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叔叔婶婶们还是靓丽男女的时候,体力修为就已经达到满级。
第一批混进老年徒步团的人,已经进骨科了 - 天天要闻
下地种田,插秧施肥。手摇机床,锉刀磨钢。
几乎一整代人都在自己的领域内,用肢体挥洒着汗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78年,我国体力劳动者占比约80%~85%。
其中农业就业人口为70.5%,建筑与工业等领域体力从业者约为15.6%。
经过火红时代捶打的男男女女们,留下的最宝贵的时代遗产,就是铁打的意志与身体。
人是有生活的惯性的,年轻时候的体力劳动习惯,延续到老年时期,脚跟腱上的力道自然也不会弱。
所以徒步这种长时间的体力拉练,对于叔叔婶婶来说,约等于饭后散步。
第一批混进老年徒步团的人,已经进骨科了 - 天天要闻
除了体力上的丰沛,物质基础也重要。
玩徒步,背后的装备可是有讲究的。对此就有朋友进行一个估算,入门的徒步,就需要大几千块。老年人们将此认真地作为一项长期爱好,往往在投入上比年轻人们松弛多了。
第一批混进老年徒步团的人,已经进骨科了 - 天天要闻
最后,有个网友的解释值得一提,她认为,这些喜好爬山的老年人,其实是被“遴选”过了。
今天的老年徒步团,里面都是藏龙卧虎。
如果你能追上健步如飞的大爷大妈,和他们聊上两句,就会得知77岁的老李头每年都会参加百公里毅行赛,65岁的张大爷退休前天天横渡长江上下班。
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老年徒步团里的老年人之于全体老人,约等于衡水中学里的学生之于山河四省的全体考生了,属于拔尖上的毛尖尖。
如果拍《中国队长》,我建议演员就得从老年徒步团里出,大爷大妈对着镜头嘴一咧,我可以这样徒步一整天。
第一批混进老年徒步团的人,已经进骨科了 - 天天要闻
相较于老年人来说甚至有点反常的是,为什么年轻人在户外徒步这项考试中表现得这么逊呢?
第一批混进老年徒步团的人,已经进骨科了 - 天天要闻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年轻人是最会玩的,最有活力的群体。
可当下的年轻人,却面临着精神的拷打。
内卷是一种21世纪的勒索病毒,绩效考核、加班福报、工作对生活休息边界的无限侵入,成为了一把精神大剑,撕裂着大家的心智。
在一座座灯火通明的大厦里,年轻人们坐成一排排尽全力推动着社会运转的齿轮。
而下了班,放下工作,本该是好好躺下,闭上眼睛睡觉的时刻,则更令人纠结。
相信大家在大家庭微信群里,不止一次地听到长辈劝你,没事要早睡。但是谁又不想早睡呢?
第一批混进老年徒步团的人,已经进骨科了 - 天天要闻
对此,就有人说过,“我为什么熬夜,因为熬夜的时光才属于我自己。
更别提那些成婚带娃的年轻夫妇们,晚上换尿布喂夜奶,一年到头睡不了一个整觉。
白天夜晚的双重夹击下,让许多年轻人的生活凝练为一句话,做啥事儿,都没劲儿,人颓了。
第一批混进老年徒步团的人,已经进骨科了 - 天天要闻
崔健在《蓝色骨头》里唱过:“身体一定要健康,因为身体要是不舒服,什么都是白给,所以我一周三次跑步加上一次游泳,在运动中想事儿,是越想越起劲儿。”
这是对年轻人的一种期许。年轻时候不珍惜身体,老了喜欢的老太太叫你去登山,你下炕都费劲,那咱80岁也会重新获得20岁的忧伤。
当然,道理,咱懂的都懂。然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却是一种年轻时普遍的身份困境。
第一批混进老年徒步团的人,已经进骨科了 - 天天要闻
《刘老根》里唱得好啊,人生就是一场拼争,每天都在攀登,爬上这座山,越过那道岭,眼前又是一座峰。
生活里很多山是有形的,就摆在那里,有精力、有体力、有财力你就能上去。而更多的山是无形的,年轻人不向山走来,山就向年轻人走去。
像城市的扩张,也让年轻人的上班通勤,变成了物理意义上的职场马拉松。
第一批混进老年徒步团的人,已经进骨科了 - 天天要闻
有的网友,上班在北京,家住在河北,每天要跨省通勤180公里上班,日通勤时间高达7个小时。
这是一场生活的徒步。
人生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命题,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命题。徒步的意义不在于竞技,而在于没停。奋勇呀然后休息呀,完成我们并不伟大的人生。
所以,下次就算在户外徒步的路上被大爷大妈拉到尾灯都看不到了,也不必气馁。
能在生活的徒步里一路走来,朋友,你真厉害。
第一批混进老年徒步团的人,已经进骨科了 - 天天要闻
参考资料:
17岁的年纪70岁的腰!超半数职场人中招!赶紧自查!劳动报
第一批混进老年徒步团的人,已经进骨科了 - 天天要闻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切除子宫12年后,她被确诊为宫颈癌中期!医生:保留了子宫颈 - 天天要闻

切除子宫12年后,她被确诊为宫颈癌中期!医生:保留了子宫颈

“医生,我十几年前就切除子宫了,怎么还会得宫颈癌?”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的诊室里,62岁的刘阿姨攥着检查报告单的手微微发抖,脸上写满了困惑。半年前,刘阿姨发现阴道内总是莫名渗出液体,想着自己早就把子宫切除了,便没把这事放在心上。直到近日症状加重,她才在家人催促下就医,最终被确诊为宫颈癌中期。接诊的福建省...
家门口的守护,终结消化道疾病患者奔波之苦——南华医院消化内科新技术精准诊疗惠民生 - 天天要闻

家门口的守护,终结消化道疾病患者奔波之苦——南华医院消化内科新技术精准诊疗惠民生

【来源:衡阳新闻网_热点关注】 衡阳新闻网讯 通讯员管思淇报道 “不用跑长沙就能做这么专业的检查,真是解决了大难题!”近日,被反酸、烧心症状折磨两个月的谢先生在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消化内科通过先进的消化道动力检测系统明确病因并完成治疗。出院时,他感慨长期的病痛终于得到了缓解。 △患者为胡杨主任团队送来锦...
头发变中药?老祖宗的智慧绝了!揭秘血余炭的治病妙用 - 天天要闻

头发变中药?老祖宗的智慧绝了!揭秘血余炭的治病妙用

生活中你可能听过“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但你知道吗?连掉下来的头发都能变废为宝!今天咱们要聊的这个中药材,名字听起来怪吓人的——血余炭。别慌,它其实就是咱们的头发经过特殊加工后的产物。老祖宗用这玩意儿治病救人上千年,效果还特别神奇,快跟我
医生论文中出现多位男性妇科病患者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回应 - 天天要闻

医生论文中出现多位男性妇科病患者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回应

央广网福州5月7日消息(记者张子剑)5月7日,针对网友反映的“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省人民医院)两位妇科医生论文中出现多位男性妇科病患者”一事,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省人民医院)发布“情况说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情况说明”(截图来源: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网站)福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