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医院党政领导深入调研科技创新进展 加速创建国家医学中心

2025年05月05日22:20:24 健康 1696

极目新闻通讯员 童萱

摄影 陶继东

5月5日,同济医院党委书记唐洲平、院长胡俊波率队深入光谷生物园科创公司开展专题调研,实地考察同济医院在此推进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情况。同济医院科创成果、科创产业的积极推进,不仅是同济医院在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创建征程中的关键一环,更是医院肩负科技创新自立自强使命,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格局,助力湖北省加速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生动实践。

同济医院党政领导深入调研科技创新进展 加速创建国家医学中心 - 天天要闻同济医院党政领导考察会议现场

细胞治疗被誉为“第三次医学革命”,它能够突破传统药物治疗的局限,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或修复受损组织来发挥治疗作用。在调研同济医院以知识产权入股的武汉泓宸创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时,调研团队详细了解了公司首席科学家、同济医院康复医学科陈红教授带领的团队在干细胞领域的创新成果。

该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人多能干细胞分化平台开发了多款神经细胞,为脊髓损伤、渐冻症以及免疫衰退提供了全新干细胞治疗方案。

随着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飞速进步,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不断突破和拓展。武汉百英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同济医院首家孵化的成果转化标杆企业,正全力进军脑机接口领域,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

公司首席科学家、同济医院胃肠外科王桂华教授介绍了团队原研的基于聚焦超声无创脑机接口在神经调控障碍外周性疾病、胃肠动力性疾病治疗方面取得的进展。唐洲平教授牵头开发的基于迁移学习的新型混合“脑电——近红外”脑机接口,已成功应用于脑出血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临床转化测试。今年3月底,湖北省医疗保险管理局发布了全国首个脑机接口服务的价格标准,同济医院积极介入并推动将该技术纳入医疗体系,为脑机接口技术的临床应用和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王桂华团队还原创性发现了胃肠间质瘤的全新治疗靶点,并研发出相应的小分子靶向药物。该药物能够有效促进kit蛋白降解,从而发挥显著的抗肿瘤作用。

同济医院党政领导深入调研科技创新进展 加速创建国家医学中心 - 天天要闻书记唐洲平与中心工作人员交谈

随后,调研团队一行前往武汉奥绿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观调研,湖北省创新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孙云详细介绍了同济医院在此转化的多项创新成果,其应用范围和影响力令人瞩目。其中,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科魏翔教授团队自主研发全球首创的心脏不停跳心肌旋切系统的成功应用,将原本需要四五个小时的开胸手术时间大幅缩短至仅需一小时的微创手术,心脏无需停跳、无需体外循环,堪称医工交叉合作的典范。

该技术成果自2022年4月转化投入临床以来,已惠及1104名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覆盖从8岁儿童到78岁老人的全年龄段群体,获得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认可,全球10多个国家20多名心外科顶级专家到汉学习,有力地推动了湖北省建设全球肥厚型心肌病医学中心,为全球肥心病患者带来福祉。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武汉考察,对魏翔教授团队的创新成果给予了高度赞扬。

在武汉凯德维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同济医院妇产科的马丁院士团队在肿瘤分子机制与基因治疗领域取得了国际领先的突破,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

团队独立研发的全球首款hpv整合检测体外诊断试剂盒,能够实现对宫颈癌的早期精确筛查。这一成就标志着湖北省生物产业在国家药监局创新三类医疗器械ivd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的“零”的突破。目前,该试剂盒已成功应用于全国14个省市的近70家三甲医院,并被国家纳入2025年版《宫颈癌筛查指南》。针对子宫内膜癌,团队开发子宫内膜癌甲基化检测试剂盒,具有高敏感性与特异性,可实现早期诊断与精准筛查。这两款试剂盒均为国家三类创新ivd认定的突破性成果,获多项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奖。

在基因治疗和肿瘤治疗性疫苗领域,马丁团队也屡获突破。作为武汉市“揭榜挂帅”重大项目之一,团队牵头研发的全球首款药物溶瘤腺病毒注射液kd01,临床前数据显示对肺癌、肝癌、结肠癌、卵巢癌、宫颈癌等十余种实体肿瘤抑制率超90%。团队研发的全球首款三价宫颈癌治疗疫苗填补了行业空白。

学习参观结束,胡俊波院长主持调研座谈会,陈刚副院长汇报了同济医院科创工作的最新进展。院领导与在场的专家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倾听了他们在科研技术转化过程中遇到的痛点和难点。

常务副院长廖家智期望科创团队能够尽可能地将科研成果与医院的各个平台相结合,以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推动更多产品实现自主研发和生产。

胡俊波表示,要进一步强化与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共同搭建高水平的科研平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拓宽科研视野。同时,加大对青年科研人才的扶持力度,不断提升医院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

唐洲平代表医院党委、行政向奋战在医院科研一线和临床转化前沿的全体同仁表达感谢。他总结,以马丁院士团队为代表的同济医院前沿科研成果令人振奋,是医院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重大突破,更是践行总书记指示精神的具体体现。五一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加快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对加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提出了更加明确的指示。此次调研,既是对同济医院加速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建设的阶段性总结,也是吹响下一阶段科技攻关的冲锋号角。

同济医院党政领导深入调研科技创新进展 加速创建国家医学中心 - 天天要闻同济医院党政领导开展专题调研

唐洲平勉励大家要努力建设世界级的医学中心,一线医疗科研创新工作者应积极承担起科技自立自强的重任,奋发有为,为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助力湖北加速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他提出,应以创建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为契机,集中力量突破更多关键性“卡脖子”技术难题。同时,要总结医院孵化重点企业及项目的成功经验,形成示范效应。围绕国家医学中心的科研项目清单,针对临床需求和国家重大需求,加快推动药物、医疗器械、试剂盒等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以促进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此外,还要坚定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确保科技创新与临床转化活动的合法合规进行。

近年来,同济医院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成效显著,多项创新技术在短期内实现临床应用,如汪道文教授团队研发的暴发性心肌炎快速检测试剂盒,病理科王国平教授团队研发的激光片3d显微镜,以及泌尿外科凌青副主任医师研发的“人工膀胱”“人工肾”等,均在临床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未来,同济医院将持续深化“临床需求牵引——基础研究突破——产业转化落地”的全链条创新模式,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医疗技术的自立自强,聚焦“卡脖子”技术难题,集中力量攻关,努力实现更多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化突破,持续加快创建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为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这些App、SDK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存在问题!中央网信办通报 - 天天要闻

这些App、SDK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存在问题!中央网信办通报

根据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2025年个人信息保护系列专项行动的公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中央网信办组织对App、SDK收集使用个...
91岁大爷确诊喉癌,接受高难度半喉切除术!提醒:长期吸烟、酗酒很危险 - 天天要闻

91岁大爷确诊喉癌,接受高难度半喉切除术!提醒:长期吸烟、酗酒很危险

众所周知,咽喉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器官,集中着呼吸、发音和吞咽等功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日,长沙泰和医院耳鼻喉科主任毛坤华带领的医护团队成功为一位 91 岁高龄患者实施“气管切开术+垂直半喉切除术+喉功能重建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现已康复出院。近日,91岁徐爹爹(化姓),因反复头晕、肢体乏力,伴有眩晕...
人民日报: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对待患者就讲一个厚道 - 天天要闻

人民日报: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对待患者就讲一个厚道

厚道,是一种兼具道德厚度与行为温度的价值准则,不仅是衡量医德的精神刻度,更是践行医者初心的精神底色。近日,《人民日报》以《对待患者就讲一个厚道》为主标题,生动报道了我院医务工作者传承“厚道行医”文化,为无数家庭点亮生命曙光的感人事迹。
体重管理起来!成都“万步有约”健走激励大赛启动 - 天天要闻

体重管理起来!成都“万步有约”健走激励大赛启动

5月8日,由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成都市体育局联合主办的成都市2025年“万步有约”健走激励大赛启动仪式在温江区金马街道滨河公园举行。本次活动积极响应“体重管理年”的号召,旨在通过推广健走运动,帮助市民管理体重,迈向健康生活。
国家喊你来减肥 一起“享‘瘦’生活” - 天天要闻

国家喊你来减肥 一起“享‘瘦’生活”

自2024年6月起,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多部门正式启动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行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体重管理"议题已引发广泛讨论,成为社会关注热点。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显著提升,科学管理体重、维护体态健康逐渐成为全民共识。
七旬老人胃肠“越狱”腹壁撕开31厘米 医生妙手修补成功 - 天天要闻

七旬老人胃肠“越狱”腹壁撕开31厘米 医生妙手修补成功

两年前,七旬老人张阿姨因多次腹部手术后腹壁形成长达31厘米的切口疝,肠管、胃等脏器“越狱”脱出腹腔外,在皮下形成“第二腹腔”生活备受影响。经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疝与腹壁外科团队多学科协作,最终成功修复。该院疝与腹壁外科主任郑燕生强调:“腹壁切口疝早期易被忽视,但拖延治疗将导致手术风险倍增,患者需抓住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