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事件链是以动脉硬化为基础的心血管疾病先由高危因素聚集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动脉易损斑块破裂引起心肌梗死,再发展至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直至死亡的全过程。面对这一复杂链条,传统的单因素、单环节防治理念已陷入瓶颈,急需新的系统干预策略。
以岭药业专家团队系统构建了络病理论体系,通过“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创新转化模式,研发了津力达颗粒、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等一系列创新中药,为心血管事件链的干预开辟了新途径。
围绕以岭药业的通络系列药物,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任委员贾振华教授主持完成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该项目基于“凝”→“壅”→“塞”→“不通”的心血管事件链传变规律,提出了“治本病,防未病”的原创观点,即通过防上游因素、治当前病变、控下游传变的系统干预方法,有效阻断心血管事件链的连续病变过程。
干预“凝”:津力达降低糖尿病风险
在心血管事件链的起始阶段,“凝”代表高危因素引起的血液凝聚状态。贾振华团队通过FOCUS随机临床试验(津力达对糖耐量异常合并多代谢紊乱人群的糖尿病预防效果),证实了津力达颗粒在干预腹型肥胖的糖尿病前期人群中的显著效果。
与对照组相比,津力达组糖尿病的发生风险降低了41%,并显著改善了多项代谢指标。这一成果不仅为糖尿病的预防提供了有效方案,还在国际医学权威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发表,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提升了我国在糖尿病研究领域的地位。
打通“壅”“塞”:通心络稳定斑块与心梗治疗
针对动脉硬化易损斑块阶段,“壅”代表斑块的病机特点。通过“通心络干预冠状动脉易损斑块220例”循证研究,证实通心络胶囊可增加斑块纤维帽厚度稳定易损斑块,改善心绞痛分级,提高生活质量。在急性心肌梗死阶段,“塞”代表管腔闭塞的病变过程。通心络胶囊通过抑制血栓形成、改善心肌炎症等机制,实现了双向保护微血管及心肌的效果,显著降低了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率。
“中药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研究”显示,通心络可进一步降低30天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率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30%;降低1年再次心梗风险74%,且未增加出血风险。该循证研究成果曾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是10年来药物治疗国际重大突破,获得“亚洲心血管医学领域杰出研究”“中国心血管病学领域十大亮点”等荣誉。
针对“不通”:参松养心与芪苈强心解决心律问题
在心血管事件链的后期阶段,“不通”导致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参松养心胶囊通过改善代谢综合征、调节神经重构等手段,逆转电重构和结构重构,降低心房颤动易感性。而芪苈强心胶囊则通过抑制神经内分泌激活,保护心肌和微血管内皮细胞,提高心功能,减少心力衰竭恶化及心血管死亡。相关临床研究均证实了这两款药物在改善患者预后和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方面的显著效果和安全性。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验收专家组意见对该项目高度评价:“组织管理规范,取得中医药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重大突破,成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典范。”以岭药业络病理论的发展不仅为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疑难病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注入了强大动力。随着络病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中医药将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来源:新尧网
(本内容属于网络转载,文中涉及图片等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及投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