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只下肚,男子进了ICU!家人吃了都没事,没想到祸根竟已埋了8年

2025年04月06日23:42:11 健康 1050

一场海鲜烧烤引发的“灾难”

广东广州的夜晚,灯火通明,大排档里弥漫着海鲜烧烤的香气。43岁的浙江男子应先生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兴致勃勃地围坐在一张油腻腻的桌子旁,桌上摆满了刚出炉的海鲜:烤鱿鱼、炭烧虾,还有一盘手掌大的生蚝。应先生是个爱吃海鲜的人,看到这盘色泽鲜亮的生蚝,他眼睛都亮了。没多想,他一口气连吃了三只,边吃边夸:“这味道,太鲜了!”

3只下肚,男子进了ICU!家人吃了都没事,没想到祸根竟已埋了8年 - 天天要闻

可还没等他回味完那股鲜美,一个小时后,麻烦来了。他突然觉得胃里翻江倒海,紧接着一阵恶心,冲到路边就吐了。回到酒店,他还是吐个不停,吐到最后连酸水都出来了。整个人像被抽空了力气,瘫在床上动弹不得。妻子小丽急得满头大汗:“是不是吃坏肚子了?”一家人赶紧把他送到当地医院急诊

医生开了点药,说可能是食物不新鲜导致的胃肠炎。可第二天,应先生的状况没半点好转,甚至更糟了。一家人只好提前结束旅行,灰溜溜地从广州赶回浙江慈溪。谁也没想到,这场“吃蚝之旅”会让他住进ICU,更没想到,真正的祸根早在8年前就埋下了。

应先生其人:糖尿病“老病号”的漫不经心

应先生,43岁,家住浙江慈溪,是一家小型物流公司的老板。身高1米75,体重却有90公斤,挺着个圆滚滚的啤酒肚,走起路来气喘吁吁。他平时爱吃爱喝,尤其是海鲜和烧烤,几乎每周都要和朋友聚一次,啤酒配大虾是标配。家里人常说他:“你这身材,得注意点了。”他却满不在乎地笑:“男人嘛,有点肚子才显得有福气!”

3只下肚,男子进了ICU!家人吃了都没事,没想到祸根竟已埋了8年 - 天天要闻

8年前,应先生体检时查出了糖尿病。当时医生告诉他,血糖偏高,要开始打胰岛素控制。他听完也没当回事:“我才30多岁,又没啥症状,不至于吧?”医生叮嘱他定期测血糖、调整饮食,他嘴上答应,心里却想:“打上胰岛素不就行了?哪有空天天测血糖?”

从那以后,他的日子照旧过。胰岛素倒是打了,但剂量从没调整过,血糖监测更是屈指可数,一年也就测个两三次。他总觉得:“我这么壮,糖尿病能把我怎么样?”妻子小丽偶尔念叨几句,他还嫌烦:“你看我活得好好的,别瞎操心!”就这样,8年过去了,他从没认真管过自己的病。

从呕吐到ICU:一场惊心动魄的连锁反应

回到慈溪后,应先生被送进当地医院。医生初步判断是急性胃肠炎,开了点消炎药和补液。可没过多久,他的状态急转直下:不仅恶心呕吐没停,还开始发热、头晕,连说话都费劲。医生赶紧完善检查,结果让人大吃一惊:他的血糖高达55mmol/L(正常值小于7.8mmol/L),血液里还有大量酮体,确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酮症酸中毒?这不是糖尿病的并发症吗?”小丽吓得腿都软了。医生解释:“血糖太高,身体分解脂肪供能,产生大量酮体,导致血液变酸。这种情况很危险,不及时处理可能会致命。”应先生被紧急转到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住进了ICU。

3只下肚,男子进了ICU!家人吃了都没事,没想到祸根竟已埋了8年 - 天天要闻

更糟的是,第二天检查发现,他的肌钙蛋白高达26.51μg/L(正常值小于0.0342μg/L)。医生怀疑是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情况危急。ICU、心内科、内分泌科的专家紧急会诊,反复检查后才松了口气:肌钙蛋白升高是酮症酸中毒的“副作用”,不是心脏问题。治疗重点还是控制血糖、纠正酸中毒。

经过胰岛素治疗和补液,两周后,应先生的病情终于稳定,顺利出院。小丽抹着眼泪说:“差点以为你回不来了。”

全家吃生蚝,为何只有他中招?

一家四口吃了同样一盆生蚝,小丽和两个孩子屁事没有,为什么偏偏应先生进了ICU?内分泌科医生张龙一语道破:“问题不在生蚝,在他8年前就没管好的糖尿病。”

张龙仔细询问了应先生的病史,发现他虽然打了8年胰岛素,但血糖控制得一塌糊涂。这次住院,他的糖化血红蛋白高达11%(正常目标小于7%)。糖化血红蛋白反映了过去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11%说明他平时的血糖高得离谱。张龙推测,这次胃肠炎只是导火索,真正的祸根是长期失控的糖尿病。

3只下肚,男子进了ICU!家人吃了都没事,没想到祸根竟已埋了8年 - 天天要闻


“他以为打了胰岛素就万事大吉,其实胰岛素剂量要根据血糖调整。”张龙说,“剂量不够,血糖控制不住;剂量过大,又可能低血糖。他完全是‘凭感觉’用药,等于慢性自杀。”

这场胃肠炎就像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应激状态下,他的血糖飙升,身体拼命分解脂肪,酮体堆积,最终酿成大祸。而小丽和孩子们没糖尿病,自然没事。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隐形杀手有多可怕?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到底是什么?张龙解释:“这是糖尿病最严重的急性并发症之一。血糖过高,胰岛素不足,身体没法用葡萄糖供能,就开始分解脂肪。脂肪分解产生酮体,血液变酸,扰乱全身代谢。”

根据《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的数据,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死亡率在5%-10%之间,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昏迷、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急促(像喘不过气),严重时还会意识模糊

张龙补充:“应先生还算幸运,发现得早。如果再拖一天,可能就没命了。”

为啥这么多人管不好糖尿病?

应先生的故事不是个例。张龙说,他见过太多这样的患者:确诊糖尿病后不当回事,觉得“没症状就没事”,结果拖到并发症才后悔。根据《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2),中国有1.4亿糖尿病患者,其中一半以上血糖控制不达标。

为什么管不好?原因五花八门:

  1. 忽视监测:像应先生这样,一年测不了几次血糖,完全不知道自己病情怎么样。
  2. 用药随意:胰岛素或口服药不按医嘱调整,剂量不对,效果打折。
  3. 管不住嘴:高糖高脂随便吃,海鲜烧烤加啤酒,血糖想不高都难。
  4. 不动弹:久坐不动,体重超标,加重胰岛素抵抗。

张龙感叹:“糖尿病是慢性病,医生只能开药,管好它全靠患者自己。应先生这次是捡了条命,但下次未必这么幸运。”

3只下肚,男子进了ICU!家人吃了都没事,没想到祸根竟已埋了8年 - 天天要闻


糖友自救指南:别让“祸根”再发芽

这场风波让应先生彻底醒悟,出院后他跟张龙表态:“以后我一定好好管!”张龙给他开了份“自救清单”,也适合所有糖友:

  1. 每天测血糖:早晚各一次,尤其是饭前饭后,记录下来给医生看。
  2. 按时用药:胰岛素或口服药别乱调,有问题找医生。
  3. 管住嘴:少吃高糖高脂,像生蚝这种高嘌呤食物也得悠着点。
  4. 迈开腿:每天走路半小时,控制体重,增强胰岛素敏感性。
  5. 定期复查:每3个月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目标控制在7%以下。

张龙叮嘱:“血糖控制好了,酮症酸中毒这种事就不会找上门。别等到进了ICU才后悔。”

应先生的反思:从“无所谓”到“要命”

出院那天,应先生看着病历本上的诊断,苦笑了一声:“8年前要是听医生的话,也不至于这样。”他跟小丽说:“以后我不瞎吃了,血糖仪我随身带着,咱俩一块儿监督。”

小丽也松了口气:“你没事比啥都强。这次旅行没玩好,下次我还想带你去广州,吃顿安全的海鲜。”应先生哈哈一笑:“行,但生蚝我最多吃一只!”

这场“3只生蚝进ICU”的经历,像一记重锤,敲醒了应先生,也敲响了所有糖友的警钟。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当回事。

3只下肚,男子进了ICU!家人吃了都没事,没想到祸根竟已埋了8年 - 天天要闻


结尾:健康面前,没有侥幸

43岁的应先生,用一场ICU之旅换来了教训。3只生蚝看似无辜,真正的“凶手”是8年失控的血糖。我们总觉得“年轻”“没症状”就能扛过去,可身体不会跟你讲情面。健康这东西,平时不在意,出事就晚了。

所以,别再“跟着感觉走”了。管好血糖,管好自己,别让下一个“应先生”是你。


参考资料

上观新闻:《3只下肚,浙江男子进了ICU!家人吃了都没事,没想到祸根竟已埋了8年》,宁波晚报,2024-03-24。

《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Diabetic Ketoacidosis: Pathophysiology and Management, 2021。

《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22。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为了健康,饮用水源地将有首部国标 - 天天要闻

为了健康,饮用水源地将有首部国标

2024年10月12日,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洛口镇梅江灌区团结水库。朱海鹏/视觉中国/图饮水思源,2025年4月27日,《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质量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公开征求意见截止。这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国家标准在编制说明中提到:以保护人体健康为目标。这也是我国第一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沿着水龙头上溯,水源大...
美欲借打击胡塞“一箭双雕”却适得其反 专家解读 - 天天要闻

美欲借打击胡塞“一箭双雕”却适得其反 专家解读

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地时间6日说,也门胡塞武装同意停止威胁中东水域航行安全,在此基础上美国将停止对胡塞武装的轰炸。胡塞武装当天发表声明称,已通过阿曼收到美国的停火请求。美国此时与也门胡塞武装达成停火,是出于什么考虑?而胡塞武装表示不会放弃对加沙地带巴勒斯坦人的支持,这又意味着什么? 美欲借打击胡塞“一箭双...
切除子宫12年后,她被确诊为宫颈癌中期!医生:保留了子宫颈 - 天天要闻

切除子宫12年后,她被确诊为宫颈癌中期!医生:保留了子宫颈

“医生,我十几年前就切除子宫了,怎么还会得宫颈癌?”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的诊室里,62岁的刘阿姨攥着检查报告单的手微微发抖,脸上写满了困惑。半年前,刘阿姨发现阴道内总是莫名渗出液体,想着自己早就把子宫切除了,便没把这事放在心上。直到近日症状加重,她才在家人催促下就医,最终被确诊为宫颈癌中期。接诊的福建省...
家门口的守护,终结消化道疾病患者奔波之苦——南华医院消化内科新技术精准诊疗惠民生 - 天天要闻

家门口的守护,终结消化道疾病患者奔波之苦——南华医院消化内科新技术精准诊疗惠民生

【来源:衡阳新闻网_热点关注】 衡阳新闻网讯 通讯员管思淇报道 “不用跑长沙就能做这么专业的检查,真是解决了大难题!”近日,被反酸、烧心症状折磨两个月的谢先生在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消化内科通过先进的消化道动力检测系统明确病因并完成治疗。出院时,他感慨长期的病痛终于得到了缓解。 △患者为胡杨主任团队送来锦...
头发变中药?老祖宗的智慧绝了!揭秘血余炭的治病妙用 - 天天要闻

头发变中药?老祖宗的智慧绝了!揭秘血余炭的治病妙用

生活中你可能听过“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但你知道吗?连掉下来的头发都能变废为宝!今天咱们要聊的这个中药材,名字听起来怪吓人的——血余炭。别慌,它其实就是咱们的头发经过特殊加工后的产物。老祖宗用这玩意儿治病救人上千年,效果还特别神奇,快跟我
医生论文中出现多位男性妇科病患者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回应 - 天天要闻

医生论文中出现多位男性妇科病患者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回应

央广网福州5月7日消息(记者张子剑)5月7日,针对网友反映的“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省人民医院)两位妇科医生论文中出现多位男性妇科病患者”一事,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省人民医院)发布“情况说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情况说明”(截图来源: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网站)福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