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谢菲 刘诗霞)4月3日,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一项题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发病4.5至24小时内的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论文,这项改写脑卒中(又称脑梗)治疗历史的突破性研究证实,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静脉溶栓时间窗可从传统的4.5小时大幅延长至24小时,患者90天治愈率提升53%。
“这项研究自2022年启动,持续两年多,覆盖全国30家医学中心,纳入234名后循环卒中患者,研究结果意味着更多错过‘黄金4.5小时’的患者将获得新生。”4月5日,论文唯一通讯作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楼敏教授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这项研究为全球脑卒中的治疗提供了坚实的循证医学证据,预计能够促进卒中治疗指南的更新,为后循环卒中患者带来新希望。
“脑卒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风,其中,急性缺血性卒中居多,通常表现为突然间的肢体无力、言语不清以及口角歪斜等症状,这是一种全球范围内导致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急性脑血管疾病。”4月5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副主任医师严慎强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依据受影响的脑部区域,缺血性卒中可以分为前循环卒中和后循环卒中。相比之下,后循环卒中由于涉及延髓、桥脑等关键的生命中枢,这类卒中的症状更加隐匿,容易被误诊。
“目前国内及全球指南推荐的急性期特效治疗方式之一,是用溶栓药物溶解血栓、恢复血流的静脉溶栓法,而该疗法严格受限于症状发作后4.5小时内。”楼敏介绍,现实中,不到1/3的患者能赶进这个黄金时间窗,更多患者因症状不典型或送医延误,从而失去宝贵的溶栓机会。
“去年,有国内学者发布了用灌注影像辅助前循环卒中超时间窗溶栓的治疗方案。但对于后循环卒中而言,因为脑干体积小,灌注影像的敏感性低,导致前循环的治疗方案并不能适用。”严慎强表示,基于此,研究团队为后循环卒中超“黄金时间窗”制定了新的治疗模式。
严慎强介绍,团队在研究时采用了灵活的分层筛选策略,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症状(典型与不典型)灵活选择对应的影像方式,这一策略也便于各个层级的医院操作。研究设计严格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证实了4.5~24小时后循环卒中患者接受静脉溶栓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静脉溶栓的适用时间从传统的4.5小时延长至24小时,更多患者有机会获益。“很多偏远地区的患者赶到医院时,通常已经是症状出现后十几个小时;或者是因为躯体症状不太严重,患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观望和等待,看看情况是否会好转。”楼敏表示,“把时间窗延长到24小时,能够切实降低这些患者的残疾率。”
“后循环卒中患者更容易延误救治,这一研究拓展了治疗的时间窗口,让错过黄金时间的患者能再次有机会接受溶栓。此外,这一研究的治疗方案可不依赖高级影像(灌注成像),有利于在基层医院推行。”严慎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