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解除新冠最高警报,但疫情尚未结束,仍需警惕“二阳”

2023年05月06日18:54:20 健康 6746

世卫解除新冠最高警报,但疫情尚未结束,仍需警惕“二阳” - 天天要闻

近日有关“二阳”的舆论持续引发关注。社交平台上,比阳性抗原出现频次更高的是网友们对疫情是否会卷土重来的担忧。

“会有局部小范围感染,但是不会形成大规模爆发。”

“大部分阳性感染者是初次感染,二阳比例比较低。”

“二阳症状普遍轻于首次感染。”

无数医学专家的发声交织成安抚人心的大网,短时间内拢住了大众惊惶四散的情绪。

可身边的朋友,亲人,一个接一个二度感染,过高的概率降临在自己身边,难免令人隐隐不安。在全面放开的大形势中,新冠疫情究竟会走向何方?

所有人都在等待一个确切的答案。

世卫解除新冠最高警报,但疫情尚未结束,仍需警惕“二阳” - 天天要闻

新冠疫情进入“小波浪”时代

5月1日,《nature》发表了一篇题为《covid's future: mini-waves rather than seasonal surges》的新闻,该文指出在新冠疫情爆发三年之久后,新冠病毒并没有像流感那样进入季节性传播的模式,相反,其未来可能会进入小规模的波浪式反复流行模式。

世卫解除新冠最高警报,但疫情尚未结束,仍需警惕“二阳” - 天天要闻

(图源:nature)

总的来说,科学家认为爆发性、医疗挤兑式的covid-19疫情浪潮不太可能再次出现,新冠疫情即将进入“mini-waves”的小波浪时代

在小波浪的新冠疫情新常态下,各国或将会出现频繁但不那么致命的疫情浪潮,这些浪潮由不断涌现的新变种引发,但大多数以温和感染为主。

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在5月5日宣布接受前一天举行的第15次who新冠紧急会议的建议,不再将新冠疫情列为全球公卫紧急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pheic),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看法。

世卫解除新冠最高警报,但疫情尚未结束,仍需警惕“二阳” - 天天要闻

(图源:who)

在某种程度,这确实可以视作历时三年的新冠大流行结束的象征。从流行病学的数据来看,全球报告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数、住院人数以及病亡人数都处于持续下降状态。新冠疫情变得不那么冲击全球、威胁全球人类健康了。

尽管东南亚地区因xbb.1.16等新病毒株的出现引发了当地疫情反弹,然而这种反弹并没有影响全球疫情走势,而且当地无论是感染病例数还是重症、死亡人数都远低于以往疫情高峰时期。

大流行退场,但疫情还未结束

who宣布结束新冠全球紧急状态,并不意味着全球各地区不再受到疫情威胁。

新冠仍然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期去面对,不应就此忽略的疾病。即便现在,全球每个月因新冠死亡的人数也接近两万。

事实上,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4月21日至4月27日,国内新冠核酸检测阳性率和抗原检测阳性率波动增加,核酸检测阳性人数在一周内增加153.74%。

临床医生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即“感染人数自4月中旬起渐进式增加”。据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及肝病中心副主任、疑难感染病中心主任彭劼介绍,目前,其所在医院门诊每天大概有70多个发热病人,其中约50个为新冠阳性。

哨点医院的数据只能略窥一斑,社交平台上越来越多人晒出的“阳性抗原”,更能让我们贴切感知到新冠疫情的起伏波动。

世卫解除新冠最高警报,但疫情尚未结束,仍需警惕“二阳” - 天天要闻

(某书平台上许多用户晒出了“二道杠”抗原)

新冠全球大流行的退场不等于疫情彻底结束。事实上,目前能称作消灭的传染病只有天花。在现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会维持与新冠病毒“共处”的状态,直到找到一个正常生活与抵御病毒感染的平衡。

未来,如何和新冠长期“共存”

彭劼表示,现在新冠疫情还在流行,公众要做好必要的个人防护,比如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开窗通风透气,去公共场所或密闭环境继续佩戴口罩等。

另外,距离上次新冠感染已满6个月的人群,可以考虑接种加强针疫苗。

此外,无论是“首阳”还是“二阳”,对于有基础病的老年人等脆弱人群,抗病毒药物仍是治疗首选;对于普通人群,可以适量储备一些对症治疗的药物,如解热镇痛、止咳化痰药物、抗原试剂等。

总而言之,人类社会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一直饱受传染病的困扰,可以说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与传染病做斗争的历史。过去三年在疫情威胁之下,我们曾经历了初期的迷茫,也不断探索,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搭建起全人类抵御病毒的屏障。

世卫解除新冠最高警报,但疫情尚未结束,仍需警惕“二阳” - 天天要闻

未来几年,根据who提出的《2023~2025年covid-19战略准备和应对计划》,我们需要步入应对新冠的新阶段:

减少并控制病毒变异、免疫逃逸,减少高危人群、脆弱人群的感染;

加强covid-19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减少死亡率、发病率和远期后遗症;

从危机应对向可持续、综合、长期和强化的covid-19疾病管理过渡。

如今人们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假期再度游人如织,今天我们站在大流行的“转折点”,或许未来难免还要和新冠长期磋磨,但是绝不会再是无准备之仗。

 *除标注外,文中图片源自摄图网,已获平台授权

参考资料:

1.callaway e. covid's future: mini-waves rather than seasonal surges. nature. 2023 may 1. doi: 10.1038/d41586-023-01437-8.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7127700.

2.https://www.who.int/news/item/05-05-2023-statement-on-the-fifteenth-meeting-of-the-international-health-regulations-(2005)-emergency-committee-regarding-the-coronavirus-disease-(covid-19)-pandemic.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大便是肠胃的镜子,出现这3种大便,赶紧调调脾胃 - 天天要闻

大便是肠胃的镜子,出现这3种大便,赶紧调调脾胃

在繁忙的工作和多变的生活节奏中,许多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肠胃不适的困扰。或是经常腹泻,影响了工作效率;或是便秘缠身,让人焦躁不安;又或是不明原因的腹胀、消化不良,严重时甚至影响生活质量。有时候,我们会去医院做个检查,医生说“注意饮食,调整
让呼吸更自由!2025世界哮喘日科普活动在广州举办 - 天天要闻

让呼吸更自由!2025世界哮喘日科普活动在广州举办

2025年5月6日是第27个世界哮喘日,今年主题为“让吸入治疗惠及所有哮喘患者”。为提升公众对哮喘防治的认知水平,由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生物岛实验室指导,广东省呼吸与健康学会主办,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协办的“护肺健康 畅享呼吸”世界哮喘日科普活动,在广州国际媒体港举行。院士、专...
【有医说医】第27个世界哮喘日:我国患者超4500万人,有病还能运动吗? - 天天要闻

【有医说医】第27个世界哮喘日:我国患者超4500万人,有病还能运动吗?

“每次发作时,感觉我就像是一条被捞出水的鱼,又像被吸进外太空,空气稀薄,控制不了一点。”这是哮喘患者在网络分享的自嘲留言,诙谐中透着无奈,也让更多人直观感受到,哮喘并非小病,而是一种随时可能打乱生活节奏的慢性疾病。每年春季,全国各地树木植物陆续进入飞絮期,加之气候温差频繁变化,通常被视为哮喘急性发作...
《黄帝内经》空腹睡觉的智慧:不吃夜宵反而更健康? - 天天要闻

《黄帝内经》空腹睡觉的智慧:不吃夜宵反而更健康?

现代人睡前刷手机、吃夜宵已成习惯,但2300年前的《黄帝内经》却提出"胃不和则卧不安",主张"空腹而眠"。古人这种反常识的养生法,如今被科学证实:适当饥饿感能让睡眠质量翻倍!今天我们就来破解这个"饿着睡更香"的千古谜题。 一、《黄帝内经》到
刚睡醒还累?身体在给你发“信号”啦! - 天天要闻

刚睡醒还累?身体在给你发“信号”啦!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晚上早早爬上床,一觉睡到自然醒,可起床后还是感觉浑身疲惫,就像没睡过一样。这是咋回事呢?今天咱就来唠唠,为啥刚睡醒身体却还是很累。 在古代,人们就很重视睡眠,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里就提到“起居有常”,强调了合理作息对
带状疱疹引发“世界第一痛”,甘肃老人坐飞机来汉接受微创除痛 - 天天要闻

带状疱疹引发“世界第一痛”,甘肃老人坐飞机来汉接受微创除痛

极目新闻通讯员 张梦石 谯玲玲 钟亚春76岁的吴奶奶近日从甘肃兰州坐飞机来到湖北武汉,接受“世界第一痛”即三叉神经痛的治疗。5月6日,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疼痛科病房内,老人术后疼痛大为缓解,即将出院的她拉着医护的手道别。老人拉着医护的手表示感谢 通讯员 代雨朦 摄吴奶奶家住甘肃省兰州市,育有一儿三女。20多天前,其...
手脚一旦出现这4种异常,很可能是血管堵了,尽早检查 - 天天要闻

手脚一旦出现这4种异常,很可能是血管堵了,尽早检查

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忽视了生活习惯对血管的毁灭性伤害,不知不觉中,血管就悄悄“报废”了。那么,哪些习惯会加速血管的“报废”?出现哪些异常,意味着血管堵了?一起来看 年轻人常做的3件事正加速血管报废 ■高糖饮食每天奶茶甜点不离口,熬夜还要吃夜宵,这些习惯会不断腐蚀血管内皮,让血管壁“坑坑洼洼”。■高...
《中国医药指南》:深表歉意,辞退涉事编辑 - 天天要闻

《中国医药指南》:深表歉意,辞退涉事编辑

【来源:新闻晨报】此前被媒体报道的 多篇妇科论文及文献中出现“男性病例”一事中 ,其中两篇涉及文献均发表在《中国医药指南》期刊,如宫颈癌、高危产妇等论文中出现多个男性病例。
立夏后,每天中午做一件事就能“养心” - 天天要闻

立夏后,每天中午做一件事就能“养心”

立夏后气温逐渐升高,人体代谢变快,负担加重的心脏更需要保护。中医五行学说里,夏季对应“火”,而人体五脏的心也属“火”,因此,传统医学提倡夏季“养心”,方法之一就是每天午睡。《生命时报》邀请专家,告诉你立夏要“养心”的原因,并推荐几个日常方法。受访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姚斌彬立夏起,为什么要“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