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新冠影响心脏DNA并有严重后遗症

2022年10月09日00:17:30 健康 1700

大家好,今天是2022年10月8日星期六,老温乱弹第50期文字版。

警惕!新冠影响心脏DNA并有严重后遗症 - 天天要闻

近几个月,呼吁全面放开疫-情管*控的声音很大,我也看到一些媒体和自媒体说,新-冠-病毒的毒性已经越来越小,已经成为大号的感冒。

国外很多的国家包括美国,也已宣布彻底放开。不再采取防控措施,接受与病毒共存,一切回归正常生活。国内有些人很是羡慕。

但老温一直觉得这不是好现象。因为人类对这个病毒还知之甚少,也无有效的控制手段,症状消失就万事大吉了吗?老温不由想起了非典患者的后遗症。

非典疫情持续的时间很短,所以对于非典所造成的后遗症,大众也了解不多。非典最大的危害就是对人的肺部造成不可逆的永久性的损害。很多人保住了性命,但却永久失去了劳动能力。

新冠比非典持续时间长得多,变异的次数也多得多。它又会对人体造成怎样的长久伤害?后遗症很多是要等到几年以后才会的慢慢体现。这大概和开发一款新药,要验证它的毒性,疗效和副作用,需要长达10多年时间一样的道理。

来自科学家的一份研究报告为“新冠是大号流感,呼吁全面放开”的论调敲响了警钟。

警惕!新冠影响心脏DNA并有严重后遗症 - 天天要闻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新冠病毒很可能是直接对心脏的DNA产生影响,而不仅仅是通过引发炎症带来连锁反应。与2009年流感大流行相比,新冠导致了更严重和长期的心血管疾病。研究报告作者之一、昆士兰大学的库拉辛哈博士说,DNA损伤和修复机制会造成基因组的不稳定,并且与糖尿病、癌症、动脉粥样硬化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慢性疾病有关。昆士兰大学教授约翰•弗雷泽说,这项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对心脏组织会带来不同的影响,这提供了更多证据证明新冠病毒并非“与流感病毒相似”。

在人们的原有印象里,新冠的危害好像集中在肺部,这个报告把新冠的危害进一步提示在世人面前。

有网友指出:心肌作为永久细胞,是不存在分裂和分化倾向的,新冠病毒将自身遗传物质与宿主心肌DNA进行整合,表现出了对心肌的攻击性,可能会改变心肌的代谢特性以及功能结构。新冠已经从主要对肺组织的攻击转变为全身多个组织器官了。

警惕!新冠影响心脏DNA并有严重后遗症 - 天天要闻

老温很关心的新冠病毒的后遗症有哪些呢?

1、肺部间隙质纤维化:主要累及部分重症肺炎患者,双肺弥漫性间质病变。当新型冠状病毒被清除后,会留下肺纤维化,表现为长期咳嗽、气短等症状。

2、肾功能损伤:病毒影响患者肾脏,可能发生急性肾损伤。患者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恢复后,出现慢性肾损害并影响肾功能。

3、心脏损伤:表现为胸痛心悸心肌炎

4、嗅觉和味觉的变化:患有新冠病毒的患者,治愈后可能会出现嗅觉和味觉减弱,甚至消失的情况。

5、精神心理障碍:患有新冠病毒的患者,治愈后可能会出现焦虑、失眠、情绪抑郁等症状。

以上只是老温收集到的一些信息,并不全面,它的危害远不止于此。

警惕!新冠影响心脏DNA并有严重后遗症 - 天天要闻

现在有一个新名词叫:长新冠(Long Covid)。也叫长期新冠,指的是感染新冠后出现的、表现为一系列令人困惑的症状的综合症。

英国国家统计局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3日,英国超过230万人感染新冠病毒后出现所谓“长新冠”的长期后遗症,约占英国总人口3.5%。

9月19日,美国“长新冠”患者聚集在白宫外抗议,喊话政府“大流行并未结束”,呼吁采取紧急应对措施。

参与抗议的民众大多患有慢性疲劳综合征。抗议民众表示,他们因“长新冠”引发的症状患病甚至是残疾。抗议者在此呼吁政府采取紧急行动,希望白宫就“长新冠”问题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根据抗议组织方提供的数据,在美国慢性疲劳综合征群体中,有75%的人无法工作,25%的人仍在卧床。

慢性疲劳综合征和长新冠是怎样的体验?

我们听一下来自英国患者的自述,拉维•维里亚•雅克,今年23岁的年轻人,是英国著名学者马丁•雅克的儿子。他说:长期新冠对我的生活带来了灾难性影响。我的主要症状是令人感觉衰弱的疲劳,我不得不每天在床上度过近16个小时。我几乎无法做我喜欢的任何事情。我不能步行超过15分钟,而之前我每周都要骑几次自行车,每次20英里。没有经历过疲劳的人很难体会这种感觉。哪怕休息也不能让这种极度的疲惫感消失。如果过度劳累,疲惫感会更加严重,以至于难以行走、站立,甚至上厕所都变得困难。你最终几乎成为自己身体的囚徒。除了疲劳,我还有各种继发性症状,这是长期新冠的特征。我失去了嗅觉和味觉,有轻微的耳鸣,也有轻微的肠胃问题。

警惕!新冠影响心脏DNA并有严重后遗症 - 天天要闻

可能有人会说,从网络媒体上看,很多人在得新冠后,没有特别大的症状,而且恢复的很快,有些甚至比感冒还轻,更不用说有什么后遗症了。我想这可能会存在一个幸存者偏差的现象。得了新冠后能出来说话而且自鸣得意的,一定是那些症状轻微的、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死掉的已经不会说话。得了重症的,因为这个病有极大的传染性,而且又能导致这么严重的后果,他也不会到处去说,因为怕被人疏远和排挤。

新冠病毒非常狡猾。不断地适应人体和逃逸人类的免疫系统。历经阿尔法、贝塔、伽玛、德尔塔奥密克戎等多代变异。现在奥密克戎也有多种变异分支。他将怎么发展?恐怕目前科学界还没有明确的判断。

有个网友说得好:以前我们会觉得,这个病最后要么是变异成致死性极高,就像埃博拉,肯定全世界积极防疫,很快就能消灭,就算消灭不了,最后病人快速死亡,也就停止传播了,要么是变异成传染性极高,传染性极高往往致死率低,最后真就变成大号流感,那也就不用防了。但是我们忽视了一点,那就是还有一种病毒,它的传染性极高,同时致死率也极高,因为患病后并不是立刻致死的,它有着漫长的潜伏期,足以保证将病毒传播到尽可能多的人身上,最终病人的死亡也并不是因为这种疾病本身,而是因为这种疾病导致免疫力降低,最后死于其他病菌感染,而这也让它极难引起人们的警惕,最终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才被发现和重视起来。这种病,就是艾滋。新冠似乎开始有了一些艾滋的典型特征,比如那个“长新冠”,患者明明已经没有新冠“肺炎”的症状,却开始陷入一种极端的亚健康状态。

这个世界,不只有健康的人,还有亚健康的人、还有患有慢性病等严重基础疾病的人。我只希望当病毒对人体损害能负担得起的时候,再谈全面共存。面对这些不确定性,我还是赞成积极的防御政策。至于国外,就当他们是大型的临床试验好了。等确认安全了,我们再全面开放不迟。若试验不成功,那我们就取得了比较优势,作为小老百姓我也是乐见其成。现在,确不可让他们拉下水。

我是老温,感谢收看老温乱弹,我们下次再会。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24款!4月首家过评品种大盘点 - 天天要闻

24款!4月首家过评品种大盘点

医药圈的4月,迎来一波首家过评药品的“小高潮”,这些药品不仅突破技术壁垒,更有望改写市场格局。根据摩熵医药数据库,本月倍特药业、福元医药、立方制药等22家企业的24款药品(按批文号计)首家过评,共23个品种。
《自然》:吃完抗生素,最好多吃素!科学家发现,修复失衡肠道菌群,比起粪菌移植,多吃膳食纤维或更关键丨科学大发现 - 天天要闻

《自然》:吃完抗生素,最好多吃素!科学家发现,修复失衡肠道菌群,比起粪菌移植,多吃膳食纤维或更关键丨科学大发现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肠道微生物已经成为我们健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肠菌对各种生理病理过程的参与程度超乎我们想象,因此也有很多针对肠菌的干预疗法出现,例如粪菌移植(FMT)。但要知道,想要通过粪菌移植来恢复平衡的肠菌组成,首先需要目标菌群能够定植,而这又受到饮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期发表在《自然》杂...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每天拉伸10分钟,或能收获4个身体变化 - 天天要闻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每天拉伸10分钟,或能收获4个身体变化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我妈有糖尿病快十年了,
人机对齐:破解AI伦理困境的“钥匙” - 天天要闻

人机对齐:破解AI伦理困境的“钥匙”

近年来,AI(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在带来效率革命的同时,也暴露出隐私泄露、歧视偏见、算法滥用等伦理问题。当AI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日益普及,人类能否对其托付生命健康?
一文读懂:感冒、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的区分及防治要点 - 天天要闻

一文读懂:感冒、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的区分及防治要点

感冒、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都是儿童常见病、多发病,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这三种疾病症状相似,许多家长常常难以判断。今天,我们教您如何分辨它们。5岁的明明早上起床时突然开始频繁打喷嚏,伴有清水样鼻涕,轻微发热至37.8摄氏度。
女生晒照被网友提醒有“瘤”?真的救命了!医生回应 - 天天要闻

女生晒照被网友提醒有“瘤”?真的救命了!医生回应

5月5日话题#女生晒照被网友看出血管瘤#冲上热搜综合扬子晚报消息今年4月,重庆一位女生在社交平台晒出自己用手电筒照手上血管的照片并配文“光穿过了我的手发现了我另一个小心脏”没想到照片发布后有眼尖的网友提醒她这可能是血管瘤第二天,她就去医院检查确诊为血管瘤随后,该女生发文“感谢网友救命”消息引发关注后不少...
宫颈癌等论文出现男性病例,《中国医药指南》致歉:辞退涉事编辑 - 天天要闻

宫颈癌等论文出现男性病例,《中国医药指南》致歉:辞退涉事编辑

澎湃新闻此前报道多篇妇科论文及文献中出现“男性病例”一事,其中两篇涉及文献均发表在《中国医药指南》期刊,如宫颈癌、高危产妇等论文中出现多个男性病例。5月6日,《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社在其官网发布《关于学术不端的声明》,称对涉事编辑已作出辞退处理,并制定了整改措施。该声明称,经调查,该学术不端问题的发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