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中国卒中学会2023年发布的《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指出,脑血栓已成为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呈现年轻化趋势。脑血栓,属于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指的是大脑血管被血栓堵塞,导致局部缺血缺氧,从而引发神经功能障碍。
面对这一威胁,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非药物干预手段在康复中的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多项研究陆续证实,每天坚持适度散步,对脑血栓患者的恢复具有显著帮助。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赵性泉教授曾在《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上撰文指出,规律的低强度有氧运动,尤其是散步,能够有效改善脑血流,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更有研究表明,仅仅坚持一个月的每日散步,脑血栓患者的身体可能会出现以下四大积极改变。
改善一:脑部供血状况明显优化
脑血栓的发生,根源在于脑部动脉出现血栓,导致部分脑组织缺血坏死。
散步作为一种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可以温和地促进血液循环,尤其是脑部微循环。
2021年发表在《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脑血栓患者每日步行30分钟,连续28天,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提升了12%,灌注量显著增加。
这种改善相当于为大脑“开了一条备用通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原有血管堵塞带来的负面影响。
更重要的是,散步可激活侧支循环,也就是绕过原本堵塞区域的小血管网络,像是“绕道而行”的交通系统,为大脑提供新的血液来源。
这种侧支循环的建立,往往是脑血栓患者能否恢复良好的关键。
改善二:肢体功能恢复速度加快
脑血栓常常会影响偏侧肢体的活动能力,轻则行动迟缓,重则偏瘫卧床。
散步看似简单,却是对全身多个系统的一种综合锻炼,尤其能促进下肢肌肉力量及协调性的恢复。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的一项实践研究显示,脑血栓患者在康复早期进行每日散步训练,肌肉张力降低,步态改善的速度比未运动组快了近40%。
这说明散步对肢体运动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上常说“用进废退”:如果长时间不动,肌肉会逐渐萎缩,神经传导也会变慢。
散步能刺激肌肉和神经的“重新连接”,帮助患者逐步找回对身体的控制力。
改善三:情绪状态明显好转
脑血栓不仅影响身体,更容易引发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
研究发现,高达30%的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影响生活质量。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脑血栓患者每日在户外散步30-45分钟,连续3周,其血清中与情绪相关的5-羟色胺(也就是“快乐激素”)水平显著升高,焦虑和抑郁评分下降了25%以上。
散步就像是给大脑做“心理按摩”。阳光、空气、微风的刺激,会通过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产生愉悦感。
这种自然方式的情绪调节,对患者的整体康复极为重要。
改善四:血脂、血糖、血压趋于平稳
脑血栓的形成,与“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密不可分。
改善这些基础代谢指标,是防止再次卒中的关键。
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团队曾在《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上发表研究指出,轻中度脑血栓患者在出院后坚持每日步行40分钟,持续一个月,血压平均降低8/5mmHg,空腹血糖下降0.6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0.4mmol/L。
这些改善虽不如药物那样“立竿见影”,但其效果稳定且无副作用,尤其适合老年患者作为长期管理手段。
散步就像“温和的医生”,悄无声息地调理身体的代谢系统。
中西结合,养护血管更有效
在现代医学干预之外,中医也提供了不少辅助方法,帮助脑血栓患者巩固散步带来的改善效果。
中医认为,脑血栓的本质是“气滞血瘀”,通过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可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
常见的中药材包括:丹参、川芎、红花、黄芪等,这些药材在临床中被广泛用于改善脑部微循环。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主任王庆国教授指出,脑血栓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服用上述中药,可增强散步后的康复效果。
例如,“复方丹参滴丸”作为国家医保目录中的常用药物,在多项临床研究中被证实具有改善血流、预防血栓的作用。
配合散步进行使用,其协同效果已在多家三甲医院的临床观察中得到印证。
用药注意,科学管理不可少
许多脑血栓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散步虽有好处,但也要注意避免跌倒、外伤等意外事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科主任陈生弟教授提醒,服用抗凝药物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或在地面湿滑时外出散步。
建议选择平坦、安全的公园、小区道路,穿着防滑鞋,并在亲属或护工陪同下进行。
药物与运动必须“协调作战”,才能最大化康复成果。
专业建议:如何科学开展散步康复
· 时间控制在20~40分钟为宜,避免过度疲劳;
· 步速以微微出汗、但不喘为标准;
· 每日固定时间,如早晨阳光初升时或傍晚空气清新时;
· 避免空腹和饭后立即散步,以防低血糖或胃肠不适;
· 穿戴合适鞋袜,保暖、防滑、防摔是关键;
· 可借助智能手环监测步数与心率,及时调整运动强度。
对于年纪较大、行动不便的患者,可选择室内散步、原地踏步等方式,从“能动”到“多动”逐步提升。
散步不只是运动,更是康复的良药
现代医学已逐渐形成共识:运动就是最好的药。
特别是在脑血栓的防治领域,散步这种简便、安全、经济的方式,堪称“全民适配”的康复选择。
它不但改善血流、恢复功能、稳定情绪,还能防止复发。
每天坚持下来,不仅是对身体的修复,更是对生命质量的提升。
一个月的改变,或许不会天翻地覆,但却能让身体重新找回节奏。
参考资料
1.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中国卒中学会
2.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21年第20卷第7期,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研究
3.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赵性泉教授论文,运动干预在脑血管疾病康复中的应用
4. 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年
5.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与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联合研究报告,2021
6. 王庆国教授,东直门医院,《中医杂志》关于中药活血化瘀的临床应用
7. 陈生弟教授,上海瑞金医院神经科,《中国卒中杂志》202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