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60岁老大爷,每天晚饭时必喝“2口酒”,如今身体怎么样了?

2022年10月09日00:16:59 健康 1440

四川这个天然的酿酒池,大大小小的酒厂不计其数,很多地方的人都是生长在酒厂旁边,这里不知道培养出了多少老酒鬼

这不来自宜宾的王大爷,今年已经60了,在酒厂干了大半辈子,每天晚饭时,不喝2口酒就浑身不自在,还整天念叨“吃饭喝两口,活到99”。

四川60岁老大爷,每天晚饭时必喝“2口酒”,如今身体怎么样了? - 天天要闻

起初家人都担心他的身体,毕竟年纪大了,但每年的体检报告也都没什么问题,也就没有再说什么,毕竟已经和酒打交道几十年了。每逢有人问他,怎么他喝酒就没什么事,王大爷都会笑呵呵地道出他的“2口酒”秘诀。
第一口:“粮食酒”
此两口酒,并不是字面意思上的两口,第一层含义就是要喝粮食酿造的白酒。市面上许多酒精酒,含有太多的添加剂,喝后人体不能很好地代谢出去,伤害很大。

四川60岁老大爷,每天晚饭时必喝“2口酒”,如今身体怎么样了? - 天天要闻

而粮食酒都是以高粱,大米等农作物为原料,经过高温发酵,蒸馏而出的,再经过窖藏存放,酒体里面很多的有害物质都被挥发掉了。王大爷常年在酒厂工作,对酒的生产已经熟记于心,便知道喝粮食酒的重要。
第二口:“少饮酒”

这第二口酒,就真的是字面意思的两口了。不管吃什么饭,家里来多少人,王大爷也坚决不多喝。吃饭前一小口,等饭吃得差不多了,再饮一小口,随着白酒的下肚,一天的疲惫也仿佛得到释放。

四川60岁老大爷,每天晚饭时必喝“2口酒”,如今身体怎么样了? - 天天要闻

这一点就是许多人都无法做到的,老祖宗自古以来都提倡中庸之道,凡事都有个度,喝酒也是一样。一些酒友饮酒总是爱贪杯,一次两次无可厚非,但频繁的多喝酒,会导致身体无法分解。

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这句话也不无道理,但不是适用于每个人,人一上了年纪,身体机能都慢慢衰减,饮酒方面还是要多多注意,一定要选择纯粮食酿造的酒。

四川60岁老大爷,每天晚饭时必喝“2口酒”,如今身体怎么样了? - 天天要闻

怎么判断是不是粮食酒呢?
第一、要看原料表

原料表中,如果只有水和粮食,那就是纯粮酿造的,这里面的水是制曲时所添加的,有助于发酵,并不是往成酒里面兑水。

第二、要看执行标准
在执行标准一栏,会有一串数字,要挑选GB/TB20822以外的酒,这个执行标准就是酒精勾兑酒。

四川60岁老大爷,每天晚饭时必喝“2口酒”,如今身体怎么样了? - 天天要闻

只要学会这两点,基本上就能挑选到纯粮酒,但同为粮食酒,不同的品牌,不同的等次,口感上就会有很大的差异,有些酒友就是明明选的是粮食酒,但口感却不怎么好。今天笔者就给大家推荐2款,是不少老酒友公认的纯粮佳酿,看看你喝过没。

风云酱父 封藏酒

这款酒是酱香世家子弟李长寿所酿造,其父正是茅台厂长李兴发,真正的匠心传承。

四川60岁老大爷,每天晚饭时必喝“2口酒”,如今身体怎么样了? - 天天要闻

李兴发在担任茅台厂长期间,就曾发现酱香酒的三大典型体,解决了茅台酒酒质不稳的难题,奠定了酱酒的酿造基础。

如今李长寿传承其父的酿造技艺,严格采用12987古法工艺,所酿之酒需5年窖藏,加12年传世老酒,精心勾调而成,滴滴都是精品。

四川60岁老大爷,每天晚饭时必喝“2口酒”,如今身体怎么样了? - 天天要闻

此酒酒体微黄,酒花绵密,入口具有浓郁的酱香风味,中段的花果香,后段的老酒陈香,一层一层地迸发开来,层次感非常的丰富,下咽没有辛辣感,饮后喉舌生香。

张弓酒

东南西北中,好酒在张弓”,张弓酒开创了低度酒的先河,凭借这一旷世产品,一举拿下中国名酒的名号,引得不少大的酒厂都来学习。

四川60岁老大爷,每天晚饭时必喝“2口酒”,如今身体怎么样了? - 天天要闻

张弓酒产自河南宁陵,这里正是优质小麦的生产基地,为酿造提供了上等的原料支持。创新的酿造技艺,开发出了低度酒,这在当时可是新鲜玩意,再加上相声大师马季的宣传,此酒瞬间火爆全国。而后推出的52°浓香型白酒,也是深受广大酒友的喜爱,是不少老酒友记忆中的味道。

此酒入口绵甜,醇厚柔和,在口中香味比较协调,下面绵柔不刺激,爽滑没有杂味,口感纯净,回味悠长。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中国医药指南》:深表歉意,辞退涉事编辑 - 天天要闻

《中国医药指南》:深表歉意,辞退涉事编辑

【来源:新闻晨报】此前被媒体报道的 多篇妇科论文及文献中出现“男性病例”一事中 ,其中两篇涉及文献均发表在《中国医药指南》期刊,如宫颈癌、高危产妇等论文中出现多个男性病例。
立夏后,每天中午做一件事就能“养心” - 天天要闻

立夏后,每天中午做一件事就能“养心”

立夏后气温逐渐升高,人体代谢变快,负担加重的心脏更需要保护。中医五行学说里,夏季对应“火”,而人体五脏的心也属“火”,因此,传统医学提倡夏季“养心”,方法之一就是每天午睡。《生命时报》邀请专家,告诉你立夏要“养心”的原因,并推荐几个日常方法。受访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姚斌彬立夏起,为什么要“养心...
24款!4月首家过评品种大盘点 - 天天要闻

24款!4月首家过评品种大盘点

医药圈的4月,迎来一波首家过评药品的“小高潮”,这些药品不仅突破技术壁垒,更有望改写市场格局。根据摩熵医药数据库,本月倍特药业、福元医药、立方制药等22家企业的24款药品(按批文号计)首家过评,共23个品种。
《自然》:吃完抗生素,最好多吃素!科学家发现,修复失衡肠道菌群,比起粪菌移植,多吃膳食纤维或更关键丨科学大发现 - 天天要闻

《自然》:吃完抗生素,最好多吃素!科学家发现,修复失衡肠道菌群,比起粪菌移植,多吃膳食纤维或更关键丨科学大发现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肠道微生物已经成为我们健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肠菌对各种生理病理过程的参与程度超乎我们想象,因此也有很多针对肠菌的干预疗法出现,例如粪菌移植(FMT)。但要知道,想要通过粪菌移植来恢复平衡的肠菌组成,首先需要目标菌群能够定植,而这又受到饮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期发表在《自然》杂...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每天拉伸10分钟,或能收获4个身体变化 - 天天要闻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每天拉伸10分钟,或能收获4个身体变化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我妈有糖尿病快十年了,
人机对齐:破解AI伦理困境的“钥匙” - 天天要闻

人机对齐:破解AI伦理困境的“钥匙”

近年来,AI(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在带来效率革命的同时,也暴露出隐私泄露、歧视偏见、算法滥用等伦理问题。当AI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日益普及,人类能否对其托付生命健康?
一文读懂:感冒、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的区分及防治要点 - 天天要闻

一文读懂:感冒、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的区分及防治要点

感冒、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都是儿童常见病、多发病,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这三种疾病症状相似,许多家长常常难以判断。今天,我们教您如何分辨它们。5岁的明明早上起床时突然开始频繁打喷嚏,伴有清水样鼻涕,轻微发热至37.8摄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