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如何管好血压?这几点要知道

2022年10月09日00:16:54 健康 1338

10月8日

全国高血压日

今年全国高血压日的宣传主题是“血压要知晓,降压要达标”

高血压可谓心血管系统的“隐形杀手”,大部分患者在血压升高时并没有明显症状,不少人并没有留意到自己的血压升高了,也没有进一步就医和自我监测,待出现症状到医院就诊时,器官功能往往已处于严重衰竭状态,很难再恢复。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显示,我国高血压现患人数2.45亿。“中国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监测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知晓率为41.0%。如何才能控制好血压?以下相信是很多高血压患者心中的疑问。

@高血压患者:如何管好血压?这几点要知道 - 天天要闻

血压怎样才能测得准?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其实很多人对此都有认识误区。

误区一

在医院测得准

绝大多数人来到医院,或者看到医生时,多多少少都会有些紧张。而且医院环境相对嘈杂,在这样的环境里测量血压,血压很可能是高于平时水平。我们更推荐大家在家里测血压,这样更能反映真实情况。

误区二

水银血压计电子血压计测得更准

其实,对于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大众来说,使用水银血压计很难准确测量血压。

现在市面上大部分规范的电子血压计都能稳定、准确地测量血压。当然我们应该选用臂式血压计,而不是腕式血压计

要想准确地测血压,有几点需要注意:

1. 血压计袖带的中心要和心脏平齐,测血压时可以坐下或是平躺。

2. 尽量脱去较厚的衣服,一般来说,着薄毛衣测量是没有问题的。但注意,千万不能将衣袖挽到袖带上。

3. 测血压前一定要充分休息,保持平静和放松。

4. 第一次测血压时最好测量双上肢血压,如果两者血压差在20/10毫米汞柱以上,以后测量血压时就以测量值相对较高的那只手为主;如果两者差异不大,那么两只手都可进行血压监测。

5. 建议高血压患者每天测血压,最好是每天在不同时间点测2~3次并且记录下来,帮助医生据此调整降压方案。

降压药一旦吃上就停不下来了吗?

控制血压可以保护心脏、大脑、肾脏等器官,而吃降压药的目的正是在于此。但需要明确的是,吃降压药只是一种手段,服用哪种降压药、服用多长时间等,是由血压控制情况来决定的。

举例来说,有人通过规律服用降压药,以及改变生活方式等方法,血压可保持稳定,可适当减药甚至停药。而相反,有的人即便服用了降压药,血压还在慢慢攀升,那么不但不能停药,反而还需要再加药。

除了服用降压药,一部分血压轻度升高者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将血压控制到正常水平。而大多数的高血压患者是需要长期服药的。但不管用什么方法,维持正常的血压才是最关键的。

长期服用降压药有副作用吗?

一提到用药,尤其是长期用药,很多人不免觉得可能会因此伤肝、伤肾、伤胃。其实,经过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大部分的降压药是非常安全的,它们虽然有一些副作用,但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都是可控制的。

那么,常见降压药物有哪些副作用呢?

ACEI(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药物(如培哚普利依那普利、雷米普利等)和AR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如缬沙坦氯沙坦厄贝沙坦等)可能会让血肌酐升高。服用这两类药物时,需要检测血肌酐。但需要明确的是,这并不意味这两类药物对肾脏有损害,有的肾脏病患者还会服用这两种药保护肾功能。

CCB(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类药物(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有人服用后会出现下肢水肿,有很少部分人会有轻微头痛的症状。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服用后有降压、降心率的作用,患者需要监测心率,如果静息心率低于55~60次/分钟,则需要减药或停药。

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可能会造成低血钾。服用这类药物在夏天时可能会造成体位性低血压

整体而言,降压药长期服用是安全的,获益大于风险,千万不能因为担心降压药的副作用而拒绝服用降压药!


来源:健康中国

作者: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 李建平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 翁浩宇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中国医药指南》:深表歉意,辞退涉事编辑 - 天天要闻

《中国医药指南》:深表歉意,辞退涉事编辑

【来源:新闻晨报】此前被媒体报道的 多篇妇科论文及文献中出现“男性病例”一事中 ,其中两篇涉及文献均发表在《中国医药指南》期刊,如宫颈癌、高危产妇等论文中出现多个男性病例。
立夏后,每天中午做一件事就能“养心” - 天天要闻

立夏后,每天中午做一件事就能“养心”

立夏后气温逐渐升高,人体代谢变快,负担加重的心脏更需要保护。中医五行学说里,夏季对应“火”,而人体五脏的心也属“火”,因此,传统医学提倡夏季“养心”,方法之一就是每天午睡。《生命时报》邀请专家,告诉你立夏要“养心”的原因,并推荐几个日常方法。受访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姚斌彬立夏起,为什么要“养心...
24款!4月首家过评品种大盘点 - 天天要闻

24款!4月首家过评品种大盘点

医药圈的4月,迎来一波首家过评药品的“小高潮”,这些药品不仅突破技术壁垒,更有望改写市场格局。根据摩熵医药数据库,本月倍特药业、福元医药、立方制药等22家企业的24款药品(按批文号计)首家过评,共23个品种。
《自然》:吃完抗生素,最好多吃素!科学家发现,修复失衡肠道菌群,比起粪菌移植,多吃膳食纤维或更关键丨科学大发现 - 天天要闻

《自然》:吃完抗生素,最好多吃素!科学家发现,修复失衡肠道菌群,比起粪菌移植,多吃膳食纤维或更关键丨科学大发现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肠道微生物已经成为我们健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肠菌对各种生理病理过程的参与程度超乎我们想象,因此也有很多针对肠菌的干预疗法出现,例如粪菌移植(FMT)。但要知道,想要通过粪菌移植来恢复平衡的肠菌组成,首先需要目标菌群能够定植,而这又受到饮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期发表在《自然》杂...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每天拉伸10分钟,或能收获4个身体变化 - 天天要闻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每天拉伸10分钟,或能收获4个身体变化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我妈有糖尿病快十年了,
人机对齐:破解AI伦理困境的“钥匙” - 天天要闻

人机对齐:破解AI伦理困境的“钥匙”

近年来,AI(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在带来效率革命的同时,也暴露出隐私泄露、歧视偏见、算法滥用等伦理问题。当AI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日益普及,人类能否对其托付生命健康?
一文读懂:感冒、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的区分及防治要点 - 天天要闻

一文读懂:感冒、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的区分及防治要点

感冒、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都是儿童常见病、多发病,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这三种疾病症状相似,许多家长常常难以判断。今天,我们教您如何分辨它们。5岁的明明早上起床时突然开始频繁打喷嚏,伴有清水样鼻涕,轻微发热至37.8摄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