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全球至少有50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到2050年,这个数字预计将达到约1.5亿[1]。而我国是世界上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约有1000万,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预计到2050年我国患者将达4000万人[2]。
什么是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大脑神经退化的疾病。患者对周围人、事、物的辨认出现障碍,产生多种认知问题,发病过程十分缓慢,会随着时间持续恶化,且疾病的发展是不可逆的。它缓慢而痛苦地带走一个人的认知、思考,行动能力,使其无法正常说话、吃饭、找到回家的路,而且会智力退化,尊严跌到谷底。
疾病带来的痛苦不仅是家人身体上的劳累,精神打击才是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得病后,丈夫不再认识妻子、母亲认不出儿女,最后甚至忘记了自己是谁……
# 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程发展:
早期:经常找不到收纳过的东西,开始容易发脾气,并且语言表达开始出现困难;
中期:忘记自己已经吃过饭了,情绪变化得更加频繁,说话开始出现逻辑混乱;
晚期:忘记亲人,忘记自己,情绪表达变得更加困难,完全无法说话表达……
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几个事实……
NO.1 阿尔茨海默病无法治愈
1906年,德国神经病理学家阿尔茨海默首次报告了一例具有进行性痴呆表现的51岁女性患者,1910年这种病被命名为阿尔茨海默病。
如今100多年过去了,医学界依然没有完全弄清病因,也没有可治愈的办法。在药物治疗上,主要根据病人的痴呆症状进行用药,如提高认知能力的药物、缓解精神情绪的药物等。
NO.2 人人都可能得阿尔茨海默病
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群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为5.14%~7.3%,轻度认知障碍患病率高达20.8%[3]。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若在80岁以上,则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老年人患病。
而且有相关研究数据显示,阿尔茨海默病也会使那些40岁、50岁甚至30岁的人患病,医学上称作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统计学显示,美国有52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其中包括500万老年患者以及20余万早发型患者[4]。
NO.3 阿尔茨海默病是世界上“最昂贵”的病
与其他疾病治疗不同,阿兹海默病除了需要高昂的药物费用,还需要雇佣专业保姆护理,家属可能还需留守一人全天候照顾,避免患者出门走失、与人冲突、发生伤害意外等。以美国为例,每5元的医疗保险费用就有1元用在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身上,它是世界上最昂贵的疾病。
NO.4 阿尔茨兹海默病不会致死,并发症才会
研究表明,阿兹海默病是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之后,引起老年人死亡的第四大病因。因目前的治疗方法都不能有效遏制阿尔茨海默病的进展,即使治疗,病情仍会逐渐进展。到了晚期,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最终昏迷,一般多死于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压疮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从确诊到死亡,病程大约通常为5~10年的时间。所以加强护理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治疗尤为重要。
NO.5 阿兹海默病 不等于自然老化
当老人出现记忆力下降,忘却一些事情,很多家人包括老人自己会将老年痴呆早期症状误认为是自然老化,是正常的健忘,但事实却并不一定。良性的健忘是老年人生理变化的一种反应,其忘事的原因往往是注意力容易分散,不够集中;而老年痴呆症所导致的记忆力下降则严重得多,即使注意力集中,也记不住东西。良性健忘主要表现为近记忆或即刻记忆减退,比如,几分钟前想着要回家拿钥匙,几分钟后就忘了;老年痴呆患者则在此基础上,还有远记忆或延迟记忆的减退,不仅眼前的事想不起来,几年前的也都忘光了。
一场与时间的抗争,我们能做的是……
事实上,阿尔茨海默病在中年就开始有症状和反应,如果提早发现和干预,就有可能延缓和控制病情发展。一般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早预防:
NO.1 运动锻炼
经常做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增进循环系统健康,促进足够的氧气供应大脑,保持脑细胞代谢旺盛。另外手的运动对大脑是一种良性刺激,可增加脑血流量,所以老年人应频繁活动手指。
NO.2 经常用脑
医学研究显示,人在年老之后大脑也会萎缩,严重时会出现健忘、痴呆等症状,经常用脑、玩智力游戏,可以有效刺激脑神经保持活跃,起到预防大脑功能退化的作用。
NO.3 避免摔倒
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证实,严重脑外伤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之一。老年人由于行动能力下降,容易跌倒。对于有高血压、冠心病的老年人来说,跌倒伤害性极大,而且容易导致中风。
NO.4 保持良好心态
在预防阿尔茨海默症时,还需要控制基础疾病,保证血压、血脂、血糖的正常,同时还要避免情绪波动。老年人如果经常生气而没有人可以倾诉,就容易自闭抑郁,加上身体本来就有慢性病,生气往往成为最终引发阿尔茨海默病的“导火索”。
参考文献:
[1]《2019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庭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2]李思奇,赵依双,张玉梅.人工智能在脑卒中后认知障碍评定与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医刊.2019,(10).1066-1070.DOI:10.3969/j.issn.1008-1070.2019.10.008.
[3]Shinako Inaida, et al.,(2020). Evidence-based preven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243 observational prospective studies and 153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 Psychiatry, DOI:http://dx.doi.org/10.1136/jnnp-2019-321913.
[4]Reisberg B, Gauthier S. Current evidence for subjective cognitive impairment (SCI) as the pre-mi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