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过心理虐待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与正常孩子有什么不同?

2022年12月23日22:13:04 心理 1253

儿童是祖国发展的希望,儿童的健康成长也日益受到成人尤其是家长们的广泛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也越来越受到普通老百姓的重视。

受过心理虐待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与正常孩子有什么不同? - 天天要闻

而儿童的心理虐待却是一直受到中国家长的忽视,虽然社会进步了,现在很多家长不会打骂孩子,但是却因为自己的工作忙而忽略孩子的培养,或者有的家长因为自责自己不能陪孩子而对孩子有求必应,其实这也是一种心理虐待。

这都是家长们不重视孩子培养而形成的心理虐待,对孩子青少年期以及成人期一定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自八十年代中期始,我国中小学相继开始有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心理健康的问题纳入到工作计划之中,并启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仔细观察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运作方式。

可以看出,虽然这些模式在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儿童的心理虐待问题还是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个巨大的漏洞阻碍了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受过心理虐待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与正常孩子有什么不同? - 天天要闻

研究儿童心理虐待及其影响,既可以丰富和完善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理论,又可以及时发现受到心理虐待的儿童,并且可以帮助儿童及时走向身心健康发展的道路。

通过对儿童受到心理虐待现状及其对儿童成长过程中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可以为家长敲响警钟,提醒家长关注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同时能使家长明确什么方式的教育会使儿童受到心理虐待,为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这不仅仅是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与儿童心理健康实践的需要,同时也是国家关注学校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过程。

童年期虐待对社会认知发展的影响更甚于一般认知发展。社会认知的对象范围很广,包括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

受过心理虐待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与正常孩子有什么不同? - 天天要闻

随着有关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研究深入,国内已有研究发现,受虐待儿童在处理模糊激惹信息时更可能作出敌意的归因倾向,同时在选择反应策略时,超过80%的儿童在权威的情境下更愿意选择亲社会策略。

儿童在信息加工中出现的译码偏差与归因偏向与其认知控制机能有关,受心理虐待的儿童在多项实验中都表现出认知控制机能的减弱。

受虐儿童在处理无关的攻击性信息时,往往是缺乏效能的,即他们无法抑制对无关信息的注意,其攻击性幻想的特征难以控制地使他们的注意指向攻击性刺激。

研究以社会认知为切入点,研究儿童心理虐待与儿童的社会认知的关系。以往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关注的都是对成人期的影响,缺乏对儿童期的关注。

受过心理虐待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与正常孩子有什么不同? - 天天要闻

因此研究采用情境实验与内隐测验等方法,从意识与无意识两个层面上研究童年期受心理虐待的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轨迹。丰富了心理虐待的理论及实践研究。

研究采用问卷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七到八年级的儿童受心理虐待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对四年级到八年级的835名儿童心理虐待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

其次,采用三组被试间实验设计对七到八年级60名儿童的社会认知,分别从社会知觉,归因方式与社会态度三方面进行了测量进行了研究。

八年级与七年级受心理虐待儿童发生率高于其他年级,且完全没受到心理虐待的儿童发生率低于其他年级。其中七年级发生率最高,已经超过半数。

受过心理虐待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与正常孩子有什么不同? - 天天要闻

七年级是儿童脱离小学,进入中学的第一年,儿童需要重新开始适应环境,而学习任务也开始突然加重,补课更是填满了孩子的所有时间,有些家长甚至全天侯陪同孩子进行补课,认为这样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每天穿梭于补课班之间。

有时甚至没有时间吃饭,孩子的头脑得不到任何休息,他们心中会很向往很怀念小学生活。

而七年级也是儿童生理与心理状态开始发生一些变化的关键期,自我意识开始迅速发展,促进其独立意识开始迅猛发展,这种想要独立解决事情但是却有无能为力的矛盾就是此年龄阶段正在经历的痛苦。

由于外界环境与自身状态,造成这个年龄产生最为严重的心理虐待,并且能诚实的反馈出来的现象。而我们所熟知的青春期是初中二年级,即八年级,儿童开始对身边所有事物尤其是老师怀有很强的敌意。

受过心理虐待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与正常孩子有什么不同? - 天天要闻

因此虽然很多人不是很认真的回答问卷,在此基础上仍旧有高于40%的心理虐待发生率,而心理虐待呈现阴性的儿童也处于五个年级中最低,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年级。

而心理虐待也是一种需要长时间积累的行为导致的问题,年龄越大,对儿童的影响则越明显,因此在研究二中,本研究选择八年级与七年级这两个年级进行社会认知的测量。

虐待类型在每个年级发生均不同,但是从整体来看,恐吓是最为经常发生的虐待类型,贬损为最少发生的类型。

除了六年级与五年级,其他年级均是恐吓发生率最高,而六年级发生率最高的为忽视,五年级发生率最高的为纵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到某位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大喊大叫。

受过心理虐待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与正常孩子有什么不同? - 天天要闻

或者对孩子说今天不允许你吃完饭等威胁性的话语,甚至有的家长会在客人面前数落自己的孩子,这些行为都是中国家长习以为常的教育方法,但是却是不正确的教育行为。

也有很多家长因为自己工作较忙,作为父母一回家就要做饭,维持家务,认为自己给孩子提供了生理需求,让孩子吃饱穿暖,父母的责任就做完了,但是忽略了孩子也是人,孩子也有思想,也有心理活动,需要家长的陪伴。

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心理状态根本没那么容易受到影响,因此根本不需要注意,对此心理虐待一词不屑一顾,但是事实证明心理虐待确实存在。

忽略是家长给孩子最多的心理虐待,孩子每次在家长身后含着泪,祈求家长回头看看自己,多一些关注在自己身上,家长的小时候也许也有这种心理状态,希望此研究能引起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多为孩子想想。

受过心理虐待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与正常孩子有什么不同? - 天天要闻

在受心理虐待的儿童身上通常不会只发生以一种虐待行为,虐待行为经常以组合的形式发生在儿童身上。每个家长都不会只有一种坏的习惯,对孩子产生的心理虐待也不会只产生一种。

其实每个在别人面前数落自己孩子的家长,都对自己孩子有心理状态,需要家长呵护这一观点不以为意,同时也会忽略孩子的想法,忽略关心孩子这个行为。

例如,在幼儿园进行观察时,发现某位小朋友给接她的家长展示当天的艺术手工成果,但是家长却很嫌弃,看都不看一眼,小朋友的眼眶中立刻有了眼泪。

由此可见心理虐待是确实存在,并且经常不会仅一种形式出现。但是本研究中最为经常的组合为恐吓与忽视。可以看出中国式的家长教育与国外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受过心理虐待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与正常孩子有什么不同? - 天天要闻

中国的家长对孩子进行恐吓的同时,会忽视孩子的需要,而外国的家长如果经常对孩子进行说教,说明家长重视孩子,也就不会发生忽视这种心理虐待。

受到心理虐待的儿童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在本研究之前,研究者一直认为女性受虐待的状况会严重于男性,但是研究结果证明心理虐待的发生在男女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甚至男生在所有的心理虐待类型中得分均高于女生。

此结果显示了男生在心理上可能比女生更脆弱敏感,不会因为是男性就心思更粗,或者更不在乎家长的行为。因此家长在对待孩子时不应该分出性别差异,应该一视同仁,都精心对待。

心理虐待阳性组与阴性组得分差异显著。研究发现,心理虐待阳性组得分在各种心理虐待类型上都显著高于心理虐待阴性组的得分。

受过心理虐待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与正常孩子有什么不同? - 天天要闻

同时在研究也发现,心理虐待阴性组的人数也低于阳性组。心理虐待儿童在得分上显著高于非心理虐待的儿童,说明大部分儿童已经意识到自己身处虐待的环境,甚至开始反抗这种环境而与家长产生冲突,家庭矛盾由此产生。

而心理虐待阴性组的儿童人数很少,说明现在没有受到心理虐待的儿童越来越少了,家长的行为基本都会或多或少的对孩子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

尤其是很多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甚至打架,使孩子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认为自己是导致父母吵架的原因,自责的心理导致自己痛苦,对今后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