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儿子写象形文字飞起来了,父亲气的咆哮不止。心理学家认为父亲的生气是经历了六个环节。
情绪爆发前在我们心里经过了六道程序,我们只要及时察觉到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就可以改变我们最终的行为。
1、我们只知道我们有情绪化的行为,比如因为情绪而生气,骂人,不开心,这个叫情绪化行为。
2、在有情绪化行为之前,肯定是发生了什么样的诱发事件,比如说:“我就是让你气得我才骂人”,这个叫诱发事件。
3、不是同样的事件都会诱发同样的行为。这个与你当时的内心情绪有关。比如同样的一句话“这事你看着办吧”。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取决于你当时高兴或不高兴,这个叫内心的情绪。如果把内心情绪当成一个炸药包,那么诱发事件就是点燃这个炸药包的打火机。
4、面对不同的环境或是人群我们会有一个先入为主的主观评价。同样的内心情绪下,同样的一句话,如果是由你内心敬重的人对你说的,和一个平时让你讨厌的人对你说的,你的解读会完全不同。比如你不开心时,平时跟你关系较好的人劝你几句,你可能就会得到安慰;而平时就很让你讨厌,恶心了,在你伤心的时候来安慰你,你会觉得他很假,让你很愤怒。这个就是主观评价。
5、为什么你会对不同的人评价不一样,对你讨厌的人感到愤怒呢?因为你当下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其实所谓情绪化就是我们想要借助这种行为来满足我们当下的需求。平时仔细觉察自己,知道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样能让你更简单地达到目标。
6、不过我们很少有人会认真了解自己内心的需求。比如你每个月工资一万,今天同事涨钱了,每人涨到二万,而你还是一万,你很愤怒。从数学上讲,你并没有变化,开资还是一万元,你为什么愤怒,你以为你是钱少了,或是因为钱的原因,或是因为你的贡献比别人大,但没涨钱等等原因。而实际上,你内心会觉得这不是钱的事情,而是担心别人看不起你,觉得受到了侮辱。如果你经常想不明白,这就是你的心智模式,这就是你性格的一部分了。
这样六个环境,从6到1,就产生了我们最终的情绪行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你经常按上面的六步去了解自己的情绪行为,带着这样的习惯,我们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就会越来越理想。
我们经常想让别人改变行为,这个是不可能的,要从我们自身出发,通过自我判断,来了解我们的情绪,发现情绪的产生过程,顺着这个方向来改变自己,带动他人,这个是最合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