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问题,早已不只是身体上的了。太多人都有心理上、心态上的问题,其中有些是由身体问题或对此的错误认识引起的。
比如,颈椎不好的人会想到按最坏情况发展而担心得睡不着觉,执着于身材体重的人会有严重的焦虑。这些心理、心态问题,其实也加重了身体症状。因为大多数人都不能采用正确的解决方案,而是病急乱投医,反而耽误了自己。
一般人感觉心理问题很严重的时候,就会找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看看。结果,就会得到一个“某某症”“某某障碍”之类的名词,或者被分析出“由于某某原因”才这样的。然而,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并不能改善现状,反而容易让人画地为牢或者钻牛角尖。
这和身体问题是一模一样的。我收了几百个学生,刚开始都习惯性地问“这样是不是骨盆前倾”“扩胸运动下蹲疼是因为什么”“为什么不能喝牛奶、吃水果”之类的问题。这些都是想法上的浪费时间,而不是能落地改善的实际行动。
以这几个问题为例,合理的问法应该是:
一、怎么改善我的(骨盆)姿势?
二、扩胸运动怎么下蹲才能不疼?
三、不喝牛奶不吃水果能不能改善我的问题?
很明显,问题的基本要素不变,但完全变成了行动上的思考。不管现状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纸上谈兵说得再明白,也不能让我们过得更轻松省事。况且,问这种问题就说明思路不清晰,越想只会越糊涂。
不怕不知道,就怕知道的东西是错的,还信以为真。虽然我应该比学生和读者想得深入、通透一些,但也不能百分百确认自己正确无误。所以,从来我都是用“以实际行动改善现状”的思考方式。
简单来说,我不会为问题做简单的定义,而是把问题当成可以改善的地方;也不会思考无法确认的原因,而是通过结果的实际改善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比如,我假设肥胖是由经络不通引起的,而久坐形成的筋骨僵硬会导致经络不通。所以,就尝试通过改善筋骨僵硬的方式,来改善经络不通。如果最终能顺利减肥,就验证了我的猜测。而如此猜测的理由,仅仅是从《黄帝内经》看到的一句“骨正筋柔、气血以流”。
当然,我的猜测无误,所以才大力地营销能改善筋骨的第八套广播体操。进而又研究起了矫正体态,也成功了。
我总结出来,其实关键就在于平衡,所有的问题都是由不平衡引起的。体态如此,心态更是如此。
所以,尽管学生总是讲自己有某某心理问题,跑来求助的时候。我从来都没有把她们当成“病人”,而只是一个心态失衡的普通人。
只要是个人,就有心态失衡的时候。我也不例外,比如看到“德不配位”的大V时,都下意识地希望他们早日翻车;被ETC恶言相向时,也会顿生不快。只是随着练习越来越多,心态失衡的幅度和频率都越来越小了。
也就是说,我通过反复练习变成了很会平衡心态的人,而不是天生就会平衡心态。现在我也可以帮学生平衡心态了,我愿意自称为“心态矫正师”。
当然,不是每次都能奏效,毕竟我的能量还不够大,耗费也很大。有人没有准备好矫正心态,或者对我没有充分的信任,而我也不是随时都愿意为每个人做心态矫正,只能靠机缘。
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解铃还须系铃人。只要有平衡心态的意识,把过程当成练习“骑心态自行车”,就一定会不断改善。
我不习惯也不喜欢给人一个确切的回答或方案,因为根本没用。我只会给一个可行的方向,剩下的就是反复练习。
营销第八套广播体操,就是这个方式。我已经热情高涨地指出认为合理的方向了,至于读者接不接受,就随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