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心理究竟从何而来?

2022年07月14日19:39:31 心理 1919

树洞精在和朋友聊天时发现,许多人都有自卑的问题,并且对于自卑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

大多数人认为,自卑是由于后天环境以及各种经历的不顺利所导致的。完全属于后天产物。其实这种观点是有一定偏颇的。

自卑心理究竟从何而来? - 天天要闻

实际上,自卑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情感反应。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自卑感。人生最早的自卑感,源起于婴幼儿时期的不安全感。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我们每个人自降生的那一刻起,就脱离了子宫的保护。由于自身的弱小,会天然产生不安全的感受。

如果在后期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照顾得当。这种天生的不安全感。是完全可以消弭掉的。而如果有些父母较为粗心大意,在婴幼儿时期,并不能对孩子的需要及时进行满足,就有可能在孩子的潜意识深处,留下自我否定那种子。

一旦在孩子后期的成长过程中,遇到合适的环境,这颗自卑的种子就会发芽。一旦自卑感形成,想要彻底根除,那就真的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自卑心理究竟从何而来? - 天天要闻

在当今的成人社会中,主要的自卑来源无非就是:金钱、地位、学识、健康情况等几大因素。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里有一个重要点,那就是自卑一定是社会产物。一个远离人群独居的人,是很难产生自卑心理的。因为他对自身的条件,找不到其他的参照标准。即使不满足于现状,唯一的出路也只有尽力地去改变现状。而不可能想着别人如何,我又如何。

树洞精这么说并非鼓励大家避世而居,而是希望大家,如果暂时无法改变现状而变得更好,那就试试通过调整,我们认知中的对比坐标。让我们的心态和生活变得更好一些。

自卑心理究竟从何而来? - 天天要闻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那些喜欢攀比的人们,总是会表现得一会儿很满足,很幸福。一会儿又觉得很不满足,很不幸福。

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就是因为他们对比的坐标在不断的变化。比上自己不足,比下自己有余。总是拿别人作为标尺来衡量自己。这种做法无异于,拿尺子称体重,用秤量身高。不论结果是什么,始终都是无根的浮萍。没有丝毫价值。

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在其所创的心学体系中,着重强调过本心的重要性。什么是本心?通俗点讲就是一个人最本真的想法与愿望。

自卑心理究竟从何而来? - 天天要闻

按照心理学家荣格的理论,我们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或多或少地,或主动或被动地扮演的一系列角色。这其中包括家庭关系中的先赋的角色。包括职业,社会身份这样的成就角色。

由于外在的各种限制,人们几乎不可能做到百分百的表里如一,随性而为。就像树洞精认识的一位网友,他本人想成为旅游类文章的自由撰稿人。世界那么大,可以去看看。但家里还有一对父母需要照顾,因此,不可能完全随心。

既然现实中的限制那么多,那么我们还有必要关注本心吗?这和克服自卑有什么关系呢?

孔子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从心所欲,不逾距。这里所说的从心,从的就是本心。而不逾距指的就是不会违反社会以及自身的行为准则。说的是一种理想的平衡状态。

自卑心理究竟从何而来? - 天天要闻

让我们回归本文的主题,如何能够找到正确的坐标体系,不再自卑呢?

树洞精以为最好的办法就是,首先去伪存真。把一切干扰因素排除掉,想清楚我们现在的努力追求的到底是什么?然后,以自身的经历为标尺。不断超越过去的自己就够了。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