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在群里说话的原因找到了?看你中了几个!

2022年07月02日15:20:16 心理 1628

正文共3051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7分钟

也可点击本篇推文音频,用耳朵聆听知识~

你爱在群里发言吗?(如果你也不爱发言,那你就是小编的好朋友……)

我们也会看到,有些朋友在某些群里是“潜水员”,在另一些群里却是“气氛组组长”、“搞笑组担当”;也有一些朋友,热衷看群动态、热爱抢群红包,却不爱在其中说话,这也被称为“窥屏”。

“潜水”“窥屏”背后隐藏了什么心理活动?为什么群发言总是让大家头疼?今天我们就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给大家盘一盘~

原因一:担心他人的负面反馈

群聊作为一种群体沟通的方式,群发言的难度有时可以类比公开演讲。群发言的过程也是个体印象管理的过程。

所谓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是指人们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通常,人们总是倾向于以一种与当前的社会情境或人际背景相吻合的形象来展示自己,以确保他人对自己做出愉快的评价。在社会互动中,理解他人对自己的知觉与认知,并以此为依据创造出积极的有利于我们的形象,有助于我们与他人更好的交往;但同时,过度关注印象管理也可能让自己的行为过于依附他人的看法、过于被动。

在这种情境下,发言引起的他人关注可能会为发言者带来两类担忧,一类是没有得到他人的回应和关注、而使得场子冷下来的尴尬;一类是自己的公开表达引起的发言不当而为自己带来的潜在的负面反馈或负面评价。

上面两类情况的出现均不利于发言者在群体中的印象管理,尤其在群成员之间熟悉度较低时更为凸显。为了规避这种担忧,很多朋友就不会轻易选择发言,从源头上控制可能出现的问题。

不爱在群里说话的原因找到了?看你中了几个!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veer图库

与此同时,这些担忧也会为发言者带来一定的负面情绪,最典型的常见于发言前焦虑与公开情境发言恐惧。

可能的原因有三点:

(1)发言者性格内向易害羞,难以自我表达。常见于社恐人群,典型表现如在社交中出现的目光四处游移,脸红,耸肩,坐立不安等症状。

(2)发言者自信程度不足,自尊水平较低。也就是说,这些朋友不愿相信自己的自我价值,往往把事情往坏处想,不太愿意为改变付出努力。这部分朋友更易出现对人际关系、社会过分敏感的表现。

(3)过去的负面反馈。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先前反馈会塑造个体之后的行为,之前相似情况下不愉快的体验、或没有得到他人的正向反馈与支持,会加剧个体对之后行动的恐惧与畏难反应。例如,“之前大家本来在群里聊的很high,我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跟了几句个人观点,结果说完后场子马上就冷了下来,群里寂静了”,这位发言者可能更加难以进行下次的发言。

心理学上的行为主义流派认为,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核心在于" S-R "(即刺激—反应)。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由之前的刺激所塑造,行为反应取决于刺激的内容和强度。正面反馈(奖励)有助于推动行为的再一次出现,而负面反馈(没有正反馈或惩罚)则可会降低行为之后出现的概率。

针对上面的情况,发言者可以通过刻意练习的方式提升自己的自信程度和自尊水平、寻求意见支持,通过好的反馈正面激励自己,而减少公开发表意见带来的应激反应和负面情绪,进而让自己能够在公众面前更好的表达自己。

原因二:旁观者效应与“搭便车”行为

线上群聊作为一种群体沟通的方式,具有责任分散性、弱即时性、指向不明确、传受者关系松散的特点,此时就容易出现旁观者效应。

所谓“旁观者效应”也被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

当任务落在一个人身上时,我们往往不得不承担责任;而当任务指向变为一群人时,我们往往期望他人能够完成更多。

举个例子,领导在群里发了一个通知,底下没有人回复。大家心里可能都在想:别人都不回,我更不用回了。(别猜了,我说的是不是你?)

不爱在群里说话的原因找到了?看你中了几个!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veer图库

另一方面,群友们也可能出现“搭便车”的行为。所谓搭便车是指,投机者在集体活动中抱着“就算我不做,总会有别人做”的碰运气的行为。回到上面的案例,领导在群里发了一个任务,底下没有人回复。大家心里也可能在想:总有人会回复,我就可以不回复了。

换个角度,其实在线上交流中我们也存在默认的共识——如果他人真的有急事可能就会私信或者@相关人员,如果只是发送群消息,群体会默认这条消息没有看到,即使不回复也无伤大雅。

原因三:不认同群里的内容

这类情况最可能发生在我们每个人都有的“相亲相爱一家人”或者“幸福一家子”的亲情群中。长辈们转发的抽奖、养生、砍一刀等内容,我们本着不信谣不传谣的态度,往往既不关注也不认同,但考虑到家庭的和睦,往往不会直接反抗。

当我们对群聊中的内容甚至群体缺乏认同时,就更可能对其产生排斥、难以融入的心理。尤其当在给家长科普后,一次又一次败下阵来,久而久之自身的表达欲也会受到较强的抑制。慢慢地,群里依然还是长辈们热火朝天地互相分享,我们则筋疲力尽无力纠正,甚至放弃吐槽直接缴械投降。

所谓群体认同(Group identity)是指群体成员将群体的目标、规范、行为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和行为标准,其程度决定了一个群体的凝聚力和士气等特征。这种群体可以是以血缘、地域天然形成的,例如家庭、宗族;也可以是以观念、主张自然形成的,例如女权主义者、环保主义者等。

其中,群体目标是否明确、恰当,群体有无“核心”人物,群体成员需要的满足程度以及群体内冲突的解决方式是否合适等,都会影响群体认同。如果上述因素不能满足,群体成员则可能对自己所在群体缺乏认同感;当其既不认同又无法脱离群体时,也会表现出“外群体偏好”和“内群体贬低”等态度或行为。

不爱在群里说话的原因找到了?看你中了几个!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veer图库

原因四:对于群内容没有表达需求

这类情况相对简单,常见于一些功能群。例如社区群,大多是居委用来通知信息,群成员之间的群聊反而容易埋没居委的重要信息。本着信息传递最大化的原则,我们很大程度上会本能的选择不说无关的话、不去干扰他人的信息接收与传递。与上面的情况相比,这种“沉默”则是正向反馈,保证了消息传达效果的最大化。

不爱在群里说话的原因找到了?看你中了几个!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veer图库

原因五:信息爆炸

理论上每个成员都可以在同一个时刻嵌入无数群,我们在不同的群聊中身份不同,可能是领导、学生、朋友、子女等等,所以在群聊回复中也需要不断变换身份、语气和思路。

这种无限的嵌入性极大地增加了使用者的信息流,而过多的信息会增加使用者的认知资源损耗,当使用者的资源损耗过大而又没有及时补充时——例如工作一天下班回家看到一堆群消息——回复的意愿也会更低,更愿意给出“已阅,不回”的反应。

自我损耗理论(Ego depletion theory)认为,资源对自我的执行功能(包括自我控制、审慎的选择、主动性行为)不可或缺。而人的认知资源有限,短期内只能进行有限次数的自我控制。当资源不足时,就会出现自我进行意志活动的能力或意愿暂时下降的现象,包括控制环境、控制自我、做出抉择和发起行为等能力或意愿的下降。

不爱在群里说话的原因找到了?看你中了几个!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veer图库

结语

最后,祝大家能够在线上沟通中节约认知资源、实现有效沟通、不被耽误在无意义的聊天中;同时也“该出手时就出手”,勇于担责,不因胆怯或忧虑而失去主动沟通和展示自我的机会。

顺便问一句:你不愿意在推文下面留言的原因又是啥呢?

不爱在群里说话的原因找到了?看你中了几个! - 天天要闻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不爱在群里说话的原因找到了?看你中了几个! - 天天要闻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文章首发于科学大院,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科学大院立场。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场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来源:科学大院

编辑:乐子超人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