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悼念认知行为疗法之父亚伦·贝克,享年100岁

2021年11月03日18:22:05 心理 1379

深切悼念认知行为疗法之父亚伦·贝克,享年100岁 - 天天要闻

深切悼念认知行为疗法之父亚伦·贝克,享年100岁 - 天天要闻

亚伦·贝克(Aaron Temkin Beck,1921.7.18 –2021.11.01)

贝克研究所最新发布消息,认知疗法创始人亚伦·贝克于2021年11月1日去世,享年100岁。

这已经是今年以来离开我们的第三位心理学大师,深切缅怀他们对心理学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

亚伦·贝克是认知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的创始人,认知疗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抑郁症和各种焦虑症的治疗。贝克还开发了抑郁焦虑的自我报告测量方法,特别是《贝克抑郁量表》(BDI),它成为最广泛使用的抑郁程度测量工具之一。1994年,他和他的女儿、心理学家朱迪丝·贝克(Judith S. Beck)创立了非营利组织贝克认知行为治疗研究所(Beck Institute for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提供CBT的治疗和培训,并进行CBT研究,贝克一直担任该组织的名誉主席,直到他去世。

贝克以其关于心理治疗、精神病理学、自杀和心理测量学的著作而闻名,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600余篇,出版著作25部 。1989年7月,他被《美国心理学家》评为“塑造了美国精神病学面貌的美国人”之一,并被评为“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五名心理治疗师”之一。2017年,Medscape(医学APP)将贝克评为过去一个世纪中第四大最具影响力的医生。

个人生活经历

贝克出生在美国罗德岛州普罗维登斯的一个乌克兰犹太移民家庭,他是四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就读于布朗大学,194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 。在布朗大学读书期间,他被选为美国大学优等生荣誉学会成员,是《布朗先锋日报》的副编辑,并获得了弗朗西斯·韦兰奖学金、威廉·加斯顿杰出演讲奖和菲罗·谢尔曼·贝内特论文奖。后来,贝克进入耶鲁大学医学院学习,1946年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

1950年,贝克与菲利斯·贝克结婚,菲利斯·贝克是宾夕法尼亚州联邦上诉法院的第一位女法官,她的小女儿爱丽丝·贝克·杜博也是该法院的法官,他们一共有四个孩子:罗伊、朱迪、丹和爱丽丝。贝克的女儿朱迪丝是一位杰出的认知行为疗法(CBT)专家和临床医生,她撰写了该领域内的很多重要著作,也是非营利组织贝克研究所的联合创始人。

贝克于2021年7月18日度过了100岁生日,并于同年11月1日晚些时候在费城的家中去世。

职业生涯发展

早期生涯

1946~1950年,贝克完成了医学实习和住院医生的工作,成为奥斯汀·里格斯中心(Austen Riggs Center)的精神病学研究员,直到1952年。当时,奥斯汀·里格斯中心是自我心理学的中心,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学家之间有着密切的合作。贝克后来在美国军方的福吉谷陆军医院担任神经精神病学科室副主任 。

宾夕法尼亚大学

1954年,贝克加入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精神病学系。当时的系主任是肯尼斯·埃尔梅克·阿佩尔(Kenneth Ellmaker Appel),他是一位精神分析学家,曾任美国精神病学协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主席,他对贝克的职业生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贝克开始在美国精神分析协会费城研究所接受正式的精神分析培训。

贝克的第一项研究是与精神分析学家利昂·索尔(Leon J. Saul)合作进行的,利昂以使用电话治疗或布置家庭作业等不同寻常的方法而闻名,他开发了一份问卷,用来量化梦的显性内容(可以由做梦者直接报告的内容)中的自我过程。贝克和一名研究生开发了一份新问卷,用于评估显性梦中的“受虐狂的”敌意,并于1959年发表。这项研究发现,丧失和拒绝的主题与抑郁有关,而不是精神分析所预测的反向敌意

在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资助下,贝克完成了《贝克抑郁量表》,于1961年出版,并很快就投入使用。在另一个实验中,他发现抑郁症患者在被否定后会寻求鼓励或改善,而不是像弗洛伊德“愤怒转向内在”理论预测的那样,寻求痛苦和失败。

整个20世纪50年代,贝克虽坚持精神分析理论,但私下对其有所怀疑并开始进行实验研究。

私人诊所

后来贝克请求了休假,并打算在私人诊所从业5年。1962年,他就已经开始记录抑郁症患者的思维模式,强调什么是可以被观察和测试并在当前得到治疗的。他研究了乔治·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和让·皮亚杰的图式

贝克于1963年和1964年在the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上发表了关于抑郁症认知理论的第一篇文章,文章保持了自我心理学,但随后转向了新认知心理学中现实主义和科学思维的概念,并扩展成为一种治疗。

贝克的笔记本上写满了自我分析,几年来,他每天至少两次写下自己的“消极”(后来的“自动化”)思维,进行评分、分类和重组。

对贝克来说,最重要的心理学家是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20世纪50年代中期,埃利斯开始提出他的“理性疗法”。贝克回忆道,自己在the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之后,埃利斯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联系了他,因此他发现埃利斯发展出了丰富的理论和实用的治疗方法,并在某种程度上将其作为一个框架与他自己的想法结合。1975年,精神分析学家Gerald E. Kochansky在对贝克的一本书的评论中说,他再也分不清贝克是精神分析学家还是埃利斯的信徒。

1967年,贝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重新活跃起来,他仍然把自己和他的新疗法描述为自我心理学学派的新弗洛伊德主义者,尽管他关注的是与环境的互动,而不是内在驱动力。他将认知治疗工作作为一个相对“中性”的地带和通向心理学的桥梁。

贝克的认知疗法

贝克在治疗抑郁症患者时发现,他们经历了一连串似乎是自发产生的消极思维。他将这些认知称为自动化思维,并发现其内容可分为三类:对自己、对世界和对未来的消极看法。他指出,这些认知是相互关联的。

贝克开始帮助患者识别和评估这些想法,并发现通过这样做,患者能够更现实地思考,这使得他们在情绪和行为上表现得更好。他提出了认知行为治疗的主要观点,解释了不同的障碍与不同类型的扭曲思维有关。扭曲的思维对一个人的行为有负面影响,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障碍。贝克解释说,成功的干预将引导一个人理解并意识到他扭曲的思维,以及如何挑战其影响。频繁的、消极的自动化思维揭示了一个人的核心信念,而核心信念是在一生的经历中形成的;人们“感觉”这些信念是正确的。

常见的扭曲思维类型

随意推论(arbitrary inference)指没有充足及相关的证据便任意下结论。这种扭曲现象包括“大难临头”或对于某个情境想到最糟的情况。

选择性断章取义(selective abstraction)指根据整个事件中的部分细节下结论,不顾整个背景的重要意义。

过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 指将某意外事件的产生的不合理信念不恰当地应用在不相干的事件或情况中。

扩大与贬低(magnification and minimization) 指过度强调或轻视某种事件或情况的重要性。

个人化(personalization) 指一种将外在事件与自己发生关联的倾向,即使没有任何理由也要这样做。

乱贴标签(labeling and mislabeling) 指根据过去的不完美或过失来决定自己真正的身份认同。

极端化思维(polarized thinking)指思考或解释时采用全或无的方式,或用“不是……就是……”的方式极端地分类。这种二分法的思维把事情只分为“好或坏”。



摘自“心理学空间网”

贝克和他的同事们研究了认知疗法在治疗各种各样的疾病方面的功效,包括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饮食障碍、药物滥用、焦虑症、人格障碍和许多其他带有心理成分的疾病。他还专注于精神分裂症边缘性人格障碍和反复有自杀企图的患者的认知治疗

贝克最近对精神分裂症治疗的研究表明,那些曾经被认为对治疗无反应的患者能够发生积极的改变。即使是最严重的症状,如长期住院治疗、行为怪异、排便不良、自残和攻击性,也能通过认知行为治疗而发生积极的变化。

然而,一些心理健康专家反对贝克的认知模型,认为其治疗方法过于机械,或者在考虑心理活动的部分过于有限。贝克的工作被认为是比精神分析更科学、更基于实验的发展。贝克的核心原则并不一定是基于当时认知心理学或神经科学发展的一般发现和模型,而是源自他在治疗工作中的个人临床观察和解释。

尽管有许多针对不同精神障碍的认知模型,也有数百项关于认知行为治疗有效性的研究成果,但人们对通过实验证明所谓机制的关注却少得多;在某些情况下,研究者并没有发现因果关系,例如功能失调的信念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贝克|的主要著作

1975,《认知疗法与情绪困扰》

1985,《焦虑症和恐惧症:一种认知的观点》

1990,《人格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

2009,《抑郁症》(第2版)

2011,《这样想,你才不焦虑:翻开就可以用的抗焦虑手册》

|贝克|所编制的量表

《贝克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

《贝克绝望量表》 (Beck Hopelessness Scale)

《贝克自杀意念量表》 (Beck Scale for Suicidal Ideation,BSS)

《贝克焦虑量表》(Beck Anxiety Inventory ,BAI)

《贝克青少年量表》(Beck Youth Inventories)

《克拉克-贝克强迫症量表》(Clark-Beck Obsessive-Compulsive Inventory ,CBOCI)

《儿童抑郁量表》(the 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 )

|贝克|所获得的荣誉

_


The 7th Annual Heinz Award in the Human Condition

_


The 2004 University of Louisville Grawemeyer Award for Psychology

_


The 2006 Lasker-DeBakey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

_


The 2010 Bell of Hope Award

_


The 2010 Sigmund Freud Award

_


The 2010 Scholarship and Research Award

_


The 2011 Edward J. Sachar Award

_


The 2011 Prince Mahidol Award in Medicine

_


The 2013 Kennedy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Award


纪念Aaron Temkin Beck医学博士

深切悼念认知行为疗法之父亚伦·贝克,享年100岁 - 天天要闻

本文编译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aron_Beck


源自:微信公众号:“新曲线心理”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