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其著作《自然界的艺术形态》中手绘安娜塞斯霞水母
从生物学研究到引来当代文艺青年膜拜的精美绝伦的水母插画,从在世最贵的艺术家戴维霍克尼到计算传感和图形识别,从达芬奇的作品拍卖到光学、材料学和天文学都来“蹭流量”,这本书一开篇就激起了读者极大的兴趣。
接下来缓缓铺开,40多个科学相关话题,上百位科学家、艺术家、作家、甚至演员粉墨登场,学科界限消失,群英思潮涌动,大众的科学史认知被刷新,这就是小庄的新作《放大——科学、艺术与文化的现实交汇》。
熟悉科普平台果壳的人,大概都知道小庄。作为果壳的联合创始人,她是多部科普著作的作者和译者,是如姬十三所说“会写文章的理科生都是上品”。不仅如此,她还热爱音乐、文学、艺术,这些人文素养与科研精神的奇妙混搭,成就了小庄,一个会关注流行音乐唱片封面使用到的科学画面、并且做出解读的写作者。
在《放大》这本书里,我们能看到艺术和科学如何彼此激发,激荡出伟大的时代,而伟大的人物又如何打破结界,将各个领域融会贯通;也能辩证的看到,即使成就满身的人,也有其争议。同时,作为一个女性写作者,小庄对科学女性的关注也毫不掩饰,人物故事视角独到、人文关怀跃然纸上。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与一般的科普著作相比,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堪称美妙。全书从标题到行文,有着科学史讲述中少见的趣味性,甚至有一种赛博朋克的美学和智识氛围。小庄的跨界灵感、串联能力和文笔机锋令人惊叹。
一体两面,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回应和启迪
你能想象一篇文章,从火山风景画讲到全球气候变化“火山冬天”,又从其引发的伤寒饥荒,讲到画家蒙克的神作《呐喊》的创作背景吗?这样的轻盈的跳转和愉快的机灵,只在小庄的文章里。
科研人员通过分析画家笔下的日落,考量1500-1900年之间大气中气溶胶的光学效应,来映证火山灰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的影响。像这样,艺术引发了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也同样在呼应艺术的表达。
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不仅启迪了同期欧洲的画家、音乐家和诗人,还隐含着现代算法思想。画中巨浪,更是吸引了海洋地理学家对近海的研究,研究成果可以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可能的灾难性波浪。
葛饰北斋《神奈川冲浪里》
在科学、历史、文化、艺术等学科的交汇处绝没有“壁“,有的只是互惠共生,协同演进。正如《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书中的一种阐述——
艺术需求刺激了化学工艺的发展,绘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色彩谱系,又因科学得以扩张。
《放大》这本书让人对此有了更深的理解,科学奇迹和艺术奇迹常常相伴相生,科学与艺术之间的互相影响渗透一直在重新定义人类命运的发展。
天将降大任于,打破学科结界的人
博物学家、进化论者古尔德曾经说——
没有想象就没有科学,没有事实就没有艺术。
你也许会说,科学是事实,艺术是想象呀?这句话好像有矛盾。实则不然,这几个词实则融会贯通,而科学和艺术这两样东西,在某些人身上,更是完全是共通的。
童话故事《爱丽丝梦游仙境》是数学家作者的副业;最早的科普电影,是20世纪初法国学过解剖学的生物学家自己拍出来的;发现青霉素、改写了人类抗菌史的弗莱明会画画;写出了《洛丽塔》的纳博科夫,还是鳞翅目专家和国际象棋排局高手。
手持蝴蝶标本的纳博科夫
他们在一个领域被誉为天才,在另一个领域也有卓越成就,而不那么为人所知。
更早的时代,科学家同时是艺术家的情况也很常见。有人曾经调查统计过英国皇家学会、美国国家科学院和诺贝尔奖获得者,对比普通的科学家,并把结论发表成论文:一个人科学上越有成就,就越有可能拥有艺术爱好。
19世纪的神经科学之父拉蒙-卡哈尔如此解释——
……表面上看好像是他们(科学家)的能量被分散了,而实际情况是,它(艺术)正在引导和增强他们……一种艺术气质,促使科学家寻找并爱上事物背后的数字、美感和和谐。
科学女性,也可以很酷
和其他历史类似,科学史,常常是男性科学家的史书,偶有女科学家点缀其中。而在这本书中,小庄花了大量的篇幅,聚焦于一些知名科学女性的其他身份、或背后的故事,也为人们揭开其他领域的杰出女性和科学发生的化学反应,这为大众理解科学、理解女性提供了独特的维度。
带着移动医疗X射线卡车冲上前线的诺贝尔奖得主玛丽居里,大家都很熟悉,但是不为人所知的是,她和一位美国舞蹈家——洛伊富勒的神交。而小庄再往下挖,发现洛伊的故事也值得讲给大家听,其精彩程度不亚于居里夫人。
这位可爱的舞蹈家兼具艺术热情和科学本能,她会利用当时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发明新的舞台装置和布景,她想用镭的发光性来装饰跳舞的裙子,当然了,镭的危险性当时还未被发现。但是就这股劲头,不亚于任何男性在机械和光学领域的探索。
类似的还有伊莎贝拉·罗西里尼,这位好莱坞著名女演员的另一重身份,是动物性行为研究者,她用顽童式的创作来展现生物,令人惊叹。感兴趣的可以去Youtube搜索她的科普短片。
罗西里尼Youtube页面
还有现代护理学开创者南丁格尔,她不仅是在夜间巡视战地医院的“提灯女神”,还是在统计学领域有先锋性成果的统计学家。她的统计学知识足以在国家人口普查、军队医疗改革中提建议,她对于医院统计和规划的研究,还影响了医院的选址迁址等等问题。
科学人物的女性身份,在历史上也展示出了其特殊性。就像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天文学家玛利亚·米切尔,她不仅在天文学上成就卓越,还是一位为男女同工同酬奔走呼号、投身妇女高等教育运动的杰出女性。
如小庄所说,在我们生活的当下仍然有一些不平等因素在阻止女性进入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发挥特长。《实验室女孩》的作者——美国地球生物科学家霍普·洁伦也曾在她的自传中提到科学界的性别歧视,比如同辈中其他女科学家有被嘲笑体重的,被嘲笑单身的。她说,“别人不停地告诉你,你不可能做你自己”。
但是,洁伦也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不要相信这句话。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一件事是行不通的,那常常是上天入地、移山填海都行不通,但是,有些事情却是止都止不住的,比如,当你想成为你自己。
打样,有趣的科普文怎么写
从文艺复兴到维多利亚时代到我们的当下,书中群像式的展示了在不同领域野蛮生长却又熠熠发光、交相辉映的大拿们。虽然每个人着墨不多,但从长达7页的参考书目,可以看出作者保持了高度的严谨和求索态度。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这副写书如搞科研的精神之下,小庄文笔的机智锐气。
在谈到气候学家对云的研究论文,如何成为了大诗人歌德的作品灵感来源。书中打趣道,就像科普网红毕导,被扎克伯格发多条推文赞赏。
在慨叹列文虎克显微镜制作工艺中,出神入化的打磨和镶嵌技术时,作者将这种顶尖细活比喻成“武林秘籍”,二者最终的命运同样是在绝世高手死后再也无人能驾驭。
在书写历代制图师的传奇,和纸上奇迹地图的发展时,作者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这个世界的各个部分能找到彼此,曾是如此之不易。
借古喻今,引经据典,论文也好、段子也好,俯首即是。不管多么严肃的人物和历史,作者轻拿轻放,谈笑风生,用web开发常用的话来说,就是极其user friendly。
戴维拉姆齐地图中心近期展览
最后
阅读《放大》这本书,无疑令人对群星闪耀的科学史和科学之美无比神往。
作者自己也不无动情地说,当我们谈论伟大的时代时,往往容易忽略个体在叙事中的存在,而当我们谈论个体的伟大时,又常常习惯性的忽略人物的侧面。但恰恰是这些多面的存在,汇集成了伟大的人物和伟大的时代。
而在我们这个博物和通识教育欠缺的时代,这样的科普书,专注文化和艺术的人写不出来,因为他们远离科学和实践,难以理解科学家对格物致知的如痴如醉;专注科研和科学史的人写不出来,因为他们过于重视逻辑和事实,没有“文艺青年”不靠谱的艺术想象力。
文理双修的人写起科普文章来,震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