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沪上学人系列访谈
我的学术与人生

人生有涯,学海无涯。在社会科学专家学者探索学术道路,深耕学术成果的历程中,有着几多收获,几多甘苦?伴随他们在学术成长道路上一路走来的,有哪些良师,哪些益友?他们的求学、为学、治学生涯会带给人们怎样的精神启迪?本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获得者们,将接受我们的专访,与公众分享他们扬帆学海,用智慧点亮航程的成果心得与人生感悟。
嘉宾简介

顾海英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四届价格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届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第一届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上海市经济系列工商经济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审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社科研究系列高评委经济学科组职称评审委员;第四、第五、第六届上海市土地学会副会长;第四、第五、第六届上海市农村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农村金融学会副会长;全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理事;中国土地学会理事;上海市咨询协会理事;上海市人事局海外留学回国人员申请项目评审组成员;《上海农村经济》(月刊)杂志社社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思想点亮未来系列讲座
立志与乐学

少年首先要立志,确立人生的志向,即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了目标,还要有途径和方法,这就需要“学”。真正的学,是生命内在的需求,是生命充实、成长的过程,真实体会到了自然就有“乐”。通过这个讲座,希望同学们对于这两个人生最重要的事能有所了解,获得启发。
主讲人简介

刘海滨
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上海古籍出版社哲学编辑室主任,副编审。长期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研习和传播,出版专著《焦竑与晚明会通思潮》、编著《熊十力论学书札》等,主编《原学》辑刊,担任上海古籍出版社“国风讲团”讲师。
“在文学与哲学之间”望道讲读会第四讲
康德美学和宋代诗歌

诗歌到了宋代,“窥陈编以盗窃”,就是因袭前人的成词、故实进行叙写,并将之归纳为便于摹拟的诗法,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在宋代之后仍被变本加厉地贯彻,不管是拥护宋诗的,还是反对宋诗的,莫不如此。无论我们多不情愿,似乎只能承认,这已是无人能够回避的“共法”。但是,这个方法在走向完善的同时,也走向了封闭。一旦由此形成固定的语汇系统,即使不触及抒写的对象,自身已经足够形成一套美学规范,哪怕言之无物,也能像模像样。宋人一直自觉地避免诗法走向负面,主要的努力在于经典语汇和当下现实之间歧异的协调,这个过程其实符合康德的美学原理。黄庭坚有意识地建立了一套法则,正可与之参看。
主讲人
简介

钟 锦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先后刊《词学抉微》《康德辩证法新释》《长阿含经漫笔》《菊坛点将录》,译有《波斯短歌行》《莪默绝句百衲集》《恶之华》《杜伊诺十歌》,整理古籍《迦陵词合校》《陈廷焯全集》。
主持人
简介

刘梁剑
哲学博士,华东师大哲学系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系主任,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助理,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秘书长。巴塞罗纳法普拉大学瓦提莫哲学与档案中心(UPF Center for Wattimo’s Philosophy and Archives)外籍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