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印巴边境上空爆发大规模空战,125架战机鏖战一小时,以巴方击落6架印军战机告终。事后巴基斯坦副总理证实,在印军折损的6架战机中,有3架“阵风”是被中国制造的歼-10C击落的。
为何中国的战机会出现在印巴冲突的战场上?早在60年前,毛主席就曾经放话:“只要印度政府有一天还在对巴基斯坦进行肆无忌惮的侵略,中国就一天不会停止支持巴基斯坦反侵略的正义斗争。”
说起印巴冲突,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纪。当时伊斯兰世界对印度次大陆地区的军事征服,让越来越多的穆斯林人口沉淀下来,但由于印度几千年来形成的种姓制度,伊斯兰世界始终没能将整个社会的原有秩序彻底改编。
随着时间的流逝,征服者和土著居民之间的统治关系下,各种矛盾暗流涌动。
到了18世纪后,来自海上的欧洲殖民者英国人,让这一矛盾彻底显现出来。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都开始试图建立自己的国家,虽然反抗英国人是他们共同的目标,但在建立什么样的国家上,却是针锋相对。
1947年,英国最后一任总督蒙巴顿提出《蒙巴顿方案》,将英属印度按照宗教信仰,划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在方案中,规定了部分地区要通过民族自决来决定,却又规定可以由土邦自决。
而夹在两国之间的的克什米尔地区,就变成了印巴冲突的祸根。
克什米尔地区是阿富汗东南部山地的自然延伸,无论对印度还是巴基斯坦,都是呈俯瞰之势。无论印巴双方谁掌握了克什米尔,另一方就将陷入被动和危险,完全丧失了军事主动权。
克什米尔地区虽然有超过半数的人口是穆斯林,但大部分是生活在下层的平民百姓,当地真正的统治者是印度教徒。在印巴分治时,下层民族自决要求加入巴基斯坦,而上层土邦却要加入印度。
巴基斯坦以“多数民意”要求克什米尔归属,并率先派出一支强大的非正规军,向着克什米尔首都一路进发,一些地方的克什米尔正规军,也选择倒向巴基斯坦非正规军。
克什米尔土邦主当即向印度政府求助,印度政府趁机要求其加入印度联邦。双方签署协定后,印度当即出兵克什米尔。巴基斯坦的非正规军落败后,巴基斯坦政府当即派出正规军,地方冲突演变成为正式战争。
由于地形险峻和冬季大雪,战事陷入了僵局。1948年8月,在联合国的调停下,印巴双方正式停火,划定停火线。克什米尔地区被一分为二,但归属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第一次印巴战争结束后,巴基斯坦意识到要想维护国家主权,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还必须借助外部力量。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巴基斯坦驻苏联大使奉命照会中国外交部,提出与中方进行建交谈判。
毛主席对于巴基斯坦建交的建议十分重视,亲自起草了给巴基斯坦政府的复文。在双方的努力下,中巴两国在1951年5月正式建交。然而没过几年,巴基斯坦却与美国结为盟友,相继加入了《马尼拉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
对此,毛主席并没有采取指责、排斥的态度,而是通过具体分析,认为像巴基斯坦这样的小国,对中国可能有些恐惧,要求尽可能争取同他们搞好关系。
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周总理同巴基斯坦总理两次会晤,巴总理还专门给周总理写信,感谢他所表现出的谅解与合作精神。之后毛主席接见了巴基斯坦驻华大使,坦诚地表达了中国的态度,希望尽快消除彼此间的误解。
次年,巴基斯坦总理访华,毛主席坚持公正的立场,主张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印巴问题。当巴总理提出中国出面调解的想法,毛主席当即表示可以帮助,但不能作正式调停,主要还是得他们两国自己去谈判解决。
毛主席诚恳友好的态度,赢得了巴基斯坦方面的信任,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开始逐年增加。1961年,巴基斯坦提出边界谈判,经过多次会谈协商,中巴双方巧妙避开了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
1965年,印巴两国边防警察发生冲突,很快两国武装部队参与进来,巴基斯坦发动“沙漠鹰”行动,占领了印巴边界几个印度哨所。之后在英国首相的调解下,两国结束敌对行动。
不久,巴基斯坦又发起“大满贯行动”,打了印度军队一个措手不及,随后印度发起反击,第二次印巴战争打响。
当时美国和苏联源源不断给印度提供武器,巴基斯坦落入下风,多次请求中国出兵支援。周总理和军方领导进行多次反复讨论,一直没能拿出行之有效的方案,最终还是毛主席拍板,在中、印、巴三国最接近处出兵。
同时,中国外交部按照毛主席的指示,照会印度驻华使馆,要求拆除印度在中印边界上的一切工事,停止入侵活动。在照会中,中国外交部还义正辞严地指出,中国不介入印巴争端,不等于不问是非。
中国的照会和一系列的援巴行动,引起了美苏等国的震动。在联合国的限令下,印巴停火,第二次印巴战争进入尾声。
很快,巴基斯坦总统派出自己的政治顾问,到中国表示诚挚感谢,同时提出中巴两国合作修建一条跨国公路,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肯定答复。经过两年的紧张施工,中巴公路中方段全部完工,但巴方却只修了25公里,无奈向中方提出援助请求。
在听说继续援建中巴公路至少需要3亿人民币时,周总理心中有着不小的顾虑,但毛主席却没有犹豫:“这是巴基斯坦兄弟需要我们的时候,就给5个亿吧!”
1969年尼克松上任美国总统后,巴基斯坦成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桥梁。无论是愿意同中国接触的口信,还是尼克松访华前的有关事宜,都是通过巴基斯坦传到中国的。
中美关系正常化后,基辛格曾感慨说:“巴基斯坦是我们通往北京的关键环节,并且是中国最亲密的盟国之一。”
1974年,巴基斯坦总理提出向中国购买一些军备,毛主席表示:“现在我们的重型军事装备还不行,倒不在乎付钱不付钱。我们的军事装备不愿意别人购买,只要我们力所能及,可以帮你们的忙。”
两年之后,在毛主席病逝前四个月,巴基斯坦总理再度访华,当时毛主席已经很少安排会客,但还是同意与其见面,这也是毛主席生前最后一次会见外宾。
毛主席逝世后,巴基斯坦降半旗表示哀悼,并自发举行游行集会。巴基斯坦总统对于毛主席的逝世十分难过,曾声泪俱下地说:“我们将永远怀念这位中巴友谊的主要缔造者,他的伟大人格将永远是我们力量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