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部分情节虚构,请师友们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感谢阅读,您的支持就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小王,快起来,今天是你探亲假最后一天了,你爸让你把这军装送给公社书记呢!"我妈的声音像闹钟一样准时把我从睡梦中拉了出来。
睁开眼,阳光已经从窗缝里钻进来了。家里的土炕还是那么熟悉,但我已经有些不适应了,四年的军旅生活让我习惯了早起。今天却破例睡了个懒觉,毕竟探亲假难得,明天又要回部队了。
"知道了,马上起!"我揉了揉眼睛,翻身下炕。老爸昨晚就交代过,说是县城托人买了两件军装,要我今天务必送到李书记家里去。
我洗漱完毕,换上了自己的那身军装。虽然不是执勤时穿的那身崭新的,但依然整齐笔挺。这是我的习惯,也是部队教给我的。那时候刚入伍,班长老李看我叠被子老是弄不整齐,没收了我两个星期的休息时间,天天加练。
"来,吃完早饭再去。"妈妈已经做好了玉米粥和咸菜,还有几个蒸土豆。这比军营的早饭可香多了,虽然部队的伙食也不错,但总归比不上家里的味道。
"老妈,你知道爸为啥非要送这军装给李书记吗?"我一边扒拉着碗里的玉米粥,一边问道。
"你爸说李书记前年把咱家户口指标给了你妹妹,让她能去县城当民办教师。这不,你爸一直想着报答人家。"妈妈解释道,"再说了,李书记儿子明年也要参军,他托你爸打听军营的事,你爸就说让你去给他讲讲。"
吃完饭,我拿起爸爸准备好的那两件崭新的军装,小心地用报纸包好,放进了一个布袋里。这可是爸爸花了不少钱才托县城关系买到的。
"你骑我的自行车去吧,快去快回。"爸爸把他那辆二八大杠推了出来,这可是我们家的宝贝,平时都舍不得骑。
李书记家在公社机关附近,离我家有五里地。我骑着自行车,迎着初春的风,心里还有点小激动。这四年来,村里变化不小,新修的水泥路已经通到了村口,听说是李书记争取的项目。
到了李书记家,是他爱人开的门。"哎呀,是小王啊,都长这么高了!听说你当兵了,你爸妈没少跟我们提起你。"李书记爱人热情地招呼我进屋。
"李阿姨好,我爸让我给李书记送点东西。"我有些拘谨地说道。
"书记不在家,去公社开会了。你先坐,喝点水,我给他打个电话。"李阿姨倒了杯水给我,然后去院子里的公用电话亭打电话了。
屋里摆设简单,但很整洁。墙上挂着一家三口的合影,还有几张荣誉证书。我想,这应该就是李书记的儿子了,看起来比我小几岁。
"小王,书记说他马上回来,你再等会儿。"李阿姨回来后,热情地跟我拉起了家常,"听说你在边防部队当兵?那边条件苦不苦啊?"
"还行,比家里条件好多了。"我笑着回答,"每天有肉吃,冬天有暖气,就是训练比较累。"
其实我没说实话,我们连队在山区,冬天冷得要命,站岗时手都冻得握不住枪。但这些苦我从来不跟家里人说,怕他们担心。
不一会儿,李书记骑着自行车回来了。"哎呀,小王来了!"他一进门就认出了我,虽然我们并不熟悉,但在农村,大家都知道谁家的孩子去当兵了,这是光荣的事。
"李书记好,我爸让我给您送这个。"我站起来,恭敬地递上布袋。
李书记打开一看,笑得合不拢嘴。"哎呀,你爸太客气了,这军装做工多好啊,比供销社卖的强多了。"
"我爸说,这是托县城的战友买的正规军装,跟我们部队发的一样。"我解释道。
"来来来,坐下聊聊,我儿子明年也要去参军,正好向你请教呢。"李书记招呼我坐下,让他爱人去沏茶。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我给李书记详细讲述了军营的生活。从新兵训练的辛苦,到适应集体生活的小窍门;从如何迅速叠好"豆腐块"被子,到站岗时如何保持警觉;从行军途中如何照顾脚部,到如何与战友和谐相处。
"最难熬的是想家的时候。"我喝了口茶,继续说道,"特别是过年那会儿,连队组织联欢会,但心里总惦记着家里人在干什么。不过战友们都在一起,相互鼓励,也就挺过来了。"
"你们那边伙食怎么样?"李书记问道,这也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挺好的,每天三顿饭,有荤有素。星期天还能加餐,有时候是鸡蛋,有时候是水果。就是冬天蔬菜少一些,不过现在条件比以前好多了。"我回答道。
李书记的儿子正好放学回来,一看我穿着军装,眼睛都亮了。"叔叔,您是哪个部队的?"他问道。
我笑了笑,心里有点别扭,因为我才二十二岁,被叫叔叔感觉怪怪的。"我在边防部队,你想去当兵啊?"
"嗯!我想去!"小伙子挺直了腰板,一脸认真。
看着他的样子,我想起了自己当年入伍时的情景。那时候村里来了征兵的,我和几个同龄人都报了名。体检那天,我紧张得前一晚都没睡好,生怕身体有什么问题被刷下来。
"当兵最重要的是什么?"李书记突然问我。
"纪律。"我想都没想就回答道,"部队最讲究的就是服从命令,听指挥。再苦再累也要完成任务,这是军人的责任。"
李书记点点头,似乎对我的回答很满意。
临走时,李书记非要留我吃午饭,我婉拒了,说家里还等着我。他送我到门口,拍着我的肩膀说:"小王,你当兵这几年变化很大啊,人也成熟了。回头我让儿子多向你学习。"
我有些不好意思,但心里却充满了自豪感。是啊,四年的军旅生活确实改变了我很多。
骑车回家的路上,我回想起刚入伍时的场景。那时的我,一个十八岁的农村小伙子,懵懵懂懂地踏上了列车,心里既兴奋又害怕。记得新兵连第一天,被子叠了十几遍还是不合格,晚上躺在床上偷偷哭了。
现在想起来,那段日子虽然辛苦,但却是最难忘的。特别是我们班长老张,对我们严厉得要命,但却在深夜偷偷帮最瘦弱的小李加餐,怕他吃不饱。还有我的老乡小刘,每次收到家里的包裹,总会分给大家一起吃。
回到家,妈妈已经准备好了一桌子丰盛的饭菜。"怎么样,李书记说啥了?"爸爸迫不及待地问道。
"李书记很高兴,说军装质量好,还问了我不少当兵的事。"我把上午的情况一一告诉了父亲。
"那就好,那就好。"父亲笑得眼睛都眯成一条缝了,"你妹妹能去县城当老师,多亏了李书记啊。这人情咱得还。"
吃完午饭,我帮着父亲收拾了一下院子里的农具。明天就要返回部队了,我想把能帮的事都帮一帮。
"儿子,你在部队里吃得好不好?"母亲在一旁忧心忡忡地问道,虽然我已经回答过无数次了。
"好着呢,妈,都胖了五斤了。"我故意拍了拍肚子,逗她开心。
"那就好,那就好。"母亲还是不放心,又塞给我几个煮熟的鸡蛋,"路上饿了吃。"
晚上,村里的亲戚朋友都来家里坐坐,毕竟我明天就走了,大家都想聚一聚。我们院子里热闹非凡,大家都想听听我在部队的见闻。
"小王,你们那打过仗没有?"村里的张大爷问道。
"没有,我们主要是守边防。"我回答道,"不过训练很严格,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听说你们站岗时不能动,是不是真的?"又有人问道。
"那是哨兵,确实要保持警惕,不能随便动。冬天最难熬了,特别是夜间值班,又冷又困。"我回忆起那些站岗的日子,不禁笑了笑,"有一次我差点睡着了,结果班长突然检查,吓得我赶紧挺直腰板,腿都麻了。"
大家都笑了起来,气氛轻松愉快。
不知不觉就到了深夜,大家才散去。我和父母坐在炕头,聊着家里这几年的变化。妹妹当上了民办教师,家里添了一头牛,村里通了电,这些都是好事。
"儿子,还有一年你就退伍了,有什么打算?"父亲突然问道。
我沉默了一会儿,说:"想考军校,如果考不上,就回来工作吧。"
父亲点点头,没有多说什么。我知道他理解我的选择,尽管他更希望我能早点回家。
第二天一早,全家人都起得很早。母亲准备了丰盛的早餐,还有一包带回部队的干粮。父亲不停地叮嘱我路上注意安全,妹妹也特意从县城赶回来送我。
村口,李书记骑着自行车来了,手里还提着一个布袋。
"小王,这是些家乡特产,带回去给战友们尝尝。"他递给我一袋子花生和红枣,"昨天你讲的那些经历,我儿子听了一晚上都没睡好,说一定要好好准备,争取明年能入伍。"
我接过袋子,感激地说:"谢谢李书记,我一定转交给战友们。等您儿子入伍了,如果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找我。"
坐上前往县城的拖拉机,我向家人和李书记挥手告别。看着渐渐远去的村庄,心中既有不舍,又有对部队生活的期待。这四年的军旅生活,教会了我责任和担当,也让我明白了家乡的可贵。
军装,对普通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件衣服,但对我们军人而言,却承载着责任和荣誉。那两件送给李书记的军装,不仅是一份礼物,更是父亲对公社书记帮助的感谢,是我们农村人朴素的人情往来。
列车缓缓启动,窗外的风景飞速后退。我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军装,心中默默许下承诺:无论将来走向何方,我都不会忘记这身军装带给我的改变,不会忘记这片养育我的土地。
师友们,这个故事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