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战士在用56式半自动步枪苦练拼刺。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为卡尔加里小虎原创作品,仅在头条号发表,现已开通全网自动维权,谢绝任何形式的搬运抄袭,转发请注明出处!
马式曾,我国著名轻武器专家。高级工程师,哈军工炮兵工程系自动武器专业毕业,总参轻武器论证研究所原副所长。
曾任中国科普作协科普演讲专委会委员,出版专著和教材有《750年枪械技术精要》《枪史构筑》《世界精品手枪》《枪械教材》等。
左为马式曾,这是去给小学生科普武器知识。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7年,马式曾副所长在《兵器知识》杂志发表了系列文章《中国步枪的仿制与研制》,其中就专门写到63式自动步枪。
试用反映良好,优先装备中央警卫团、警卫一师二师和空降军。
后来落到民兵手上的63式自动步枪。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于马式曾担任过总参轻武器论证研究所副所长,所以接触到很多第一手资料:
1967年6月21日,装备部向副总参谋长报告:“自动步枪1963年设计定型,经7个军区试用,反映精度好,枪刺较长,利于白刃格斗,枪型也很适合各种姿势射击和各种持枪方式,建议换掉1956式半自动步枪和1956式冲锋枪。”
1968年7月16日,总参谋部向军委办事组请示:新自动步枪1963年设计定型,生产千余支,发7个军区试用,反映很好。
1968年7月28日,军委办公厅通知,总参决定将1963式自动步枪先装备到中央警卫团,警卫一、二师和空降军。
马式曾副所长认为,早期出厂的1963式步枪质量是好的,因为当时是因袭苏联严格的枪械定型规则,经过国家靶场各种考核试验才过关的。
短短三年后,到了1972年部队就不愿使用63式,要求更换。
我军装备的56式和56-1式冲锋枪。图片来源于网络。
马式曾副所长写道:
1972年6月21日,总后勤部装备部报告:“1971年6月前共生产46.9万支,其中援外10万支,装备部队32万支。因精度差,互换性差,射击喷火等严重质量问题,部队不愿使用,要求更换。”
无奈之下,1972年下令停发,到年底库存27万支。也就是说,生产出来的63式,大都收到仓库里了。
而到了1977年9月7日,五机部在北京召开专业会议,确定原本生产63式自动步枪的296厂,转产56式半自动步枪。
1978年,部队编制上恢复使用56式半自动步枪,63式正式被撤装。
决定停产63式,转产56半时,将帅们都是什么态度?
63式半自动步枪。图片来源于网络。
马式曾副所长还写道:
1972年1月31日,沈阳军区汇报工作时叶剑英元帅说(大意)“全自动(步枪)耗弹多,一群野鸭子用连发一只也打不上。单发容易命中,63式步枪改半自动”。
1977年7月决定296厂转产半自动时,叶剑英、粟裕、陈锡联、汪东兴都同意。聂荣臻主张自动步枪。
粟裕说“1969年当面同邱会作、黄永胜争论过,消耗子弹多,弹匣妨碍拼刺”。
回头来看,即使停产63式自动步枪,也不该转产56式半自动步枪,而应该全部生产56式冲锋枪,战士全部装备冲锋枪。
因为在转产决定的一年半后,也就是1979年2月17-1979年3月16日进行的对越自卫还击战中,我军战士手上大都拿着56半,只有班长副班长配发56冲。
结果在越南北部山区的丛林中,我军的步兵火力远弱于越军装备的AK47和56冲,近战中屡屡落于下风。
战后,我军痛定思痛,全部撤装56半,全员装备56冲。
老卡:说实话,63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设计思路并不差,但后期质量太差,结果最后一地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