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硬气了!
就在2023年年底的时候,国家航天局发布了这样一则对外声明,标题直接“回怼”了美方提出的“中国没打算在探月方面与美国开展合作”的言论。
【美国太“无耻”了】
完全没给这个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留面子,这表明,中国在航天领域的自信,我们势必要以傲人的姿态,站在月球,跨出人类的“第二步”!
中美不大可能合作
中国航天领域一直秉承着开放、包容的态度,真心诚意地欢迎各个国家和中国合作交流,并且没有将美方排除在外。
但是美国人给我们的回应是什么?他们相继出台了“沃尔夫条款”、《2022美国竞争法》等国法,来限制中美的航天合作。
【一方面不合作,另一方面又吵着要研究样本】
其中沃尔夫条款堪称美国的“霸王条款”,单方面宣布禁止中美两国之间,一切和航天局有关的活动。
这也意味着,中国想要实现载人航天,无法借鉴任何与美国有关的经验,种种条款将我们拒之门外,如今还指责我们不打算合作,简直可笑。
但没关系,我们在航天领域已经习惯了被孤立,而且就算没有美国的参与,我们也并非没有合作伙伴,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密切保持着和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合作。
其中俄罗斯拥有在苏联时期保存的大量航天资料,对中国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说到底,美国仍旧将如今的局势误判为当初的美苏航天争霸,并认为中国试图和美国再来一场航天领域的“较量”。
事实上,这只不过是美国“一厢情愿”罢了,和当初的美苏航天争霸有很大的区别,中国的航天领域从来都是开放的。
比如说,我国的空间站基本建成之后,就曾向全世界发出了邀请。
中国的航天领域更多的致力于全人类共同进步,而美国仍旧狭隘的看重自身的利益,属实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中美在探月甚至是整个航天领域的合作,至少在短期内不大可能实现。
当然,即使没有美国的“帮助”,中国的航天领域仍旧发展的十分迅猛。
中国人的航天梦
在2013年的时候,嫦娥二号、三号的总设计顾问叶培建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就曾说,中国已经开始了载人登月工程的关键技术攻关。
这表明,我国关于相关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候。
其实,中国人一直以来都有一个航天梦,在古代,一位名叫万户的人想到利用火箭升天,被称为中国航天第一人。
后来新中国成立之后,也一直积极致力于相关领域的发展,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是我们努力的最好证明。
后来我们实现了载人航天,中国宇航员杨利伟进入太空,并成功返回,中国在航天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21世纪,中国的航天领域发展迅速,如今中国的空间站已经基本建成,嫦娥五号探测器已经能够做到月球无人取样返回。
在此期间,嫦娥五号一共采到了1731克土壤,经过研究将月球年龄又向前推进了8亿岁。
其实,在嫦娥五号顺利完成相关任务的时候,就已经表明中国具备载人登月技术。
比如,嫦娥五号在抵达地轨的时候,利用了“打水漂”原理返回,专业术语叫做“半弹道跳跃式返回”,对于载人登月返回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技术。
或领先美国
半弹道跳跃式返回是一种“宇宙飞船”返回地球时的再入轨道模式,涉及航天飞行器在大气层边缘的轨道跳跃。
这种方式使飞船以较小角度接触大气层,类似地面上掷一颗鹅卵石跳跃于水面。
这种返回方式可以使得飞船进入大气层后因空气阻力减缓速度,在失速之前重新升入较薄的大气层甚至是近空间,接着再次下降,如此反复几次,直至最终安全降落。
半弹道跳跃式返回的优势在于能够通过调整进入大气的角度和速度,事先分散并降低再入过程中产生的热能和飞船承载的机械应力。
对于载人登月返回的任务,半弹道跳跃式返回提供了几个关键性的好处。
首先,其可以有效减少再入时的热流压力,降低对防热护罩的依赖和对飞船的结构强度要求。
因为月球返回速度远大于低地轨道飞行器的速度,直接再入地球大气会带来极大的热和压力,能够通过技术手段来缓解。
其次,半弹道跳跃式返回能在更广阔的地理范围内进行精确的着陆控制,帮助飞船在预定区域着陆,这对于载人飞船尤为重要,这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证宇航员的安全和快速救援。
此外,跳跃式轨迹可以为返回飞行增加灵活性性,在应对异常情况时提供更多控制和调整空间。
例如,如果飞船的再入角度或速度出现轻微偏差,飞行控制系统可以在后续的跳跃尝试中进行调整。
美国的阿波罗号在登月返回的时候,采用了跳跃式再入,但以那个时代的计算机和智能控制系统水平来看,宇航员能够做到这种程度,运气占了很大的因素。
而如今中国的半弹道跳跃式返回更加成熟,这让美国感到压力倍增。
因此,他们也已经计划重启载人登月工程,不过以现在的经济情况来说,美国究竟能做到啥程度有待商榷。
参考资料:
【1】国家航天局:《国家航天局就美国驻华大使馆称“中国没打算在探月方面与美国展开合作”对外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