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生前不愿承认,真正保他不死的不是宋美龄,此人他不敢提及

2023年08月08日20:11:05 军事 1975

2001年10月13日,101岁的张学良在美国夏威夷与世长辞。

曾经风流倜傥的少帅,后来的百岁老人,他最后走完了自己那丰富而传奇的一生。

张学良生前不愿承认,真正保他不死的不是宋美龄,此人他不敢提及 - 天天要闻

临终前,张学良才说出了自己那私藏半生的秘密,自西安事变后遭囚半世纪,保他不被杀的人,其实不是宋美龄,而另有其人,此人也是他始终不愿提及、不敢提及的人

1936年12月,在国家危难之际,为了民族大义,同时身背弑父之仇以及“不抵抗将军”恶名的张学良最终爆发了。

他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最终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而张学良本人的命运也从这时开始改写。

张学良生前不愿承认,真正保他不死的不是宋美龄,此人他不敢提及 - 天天要闻

西安事变落幕后,为保全蒋介石面子,坚持“一人做事一人当”的张学良决定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

而在出发前,蒋介石其实已经动了杀心,他对张言:“我不能保证你在南京的生命安全。”

宋美龄则允诺:“回到南京后,一定送汉卿(张学良,字汉卿)回西安。”

结果最后,承诺还是没能兑现,蒋介石的报复虽迟但到,一到南京,张学良就遭囚禁。

宋美龄对蒋介石说:“我们对不起汉卿”,未遵守承诺送他回去,并最终设法保住了张学良的性命。

张学良生前不愿承认,真正保他不死的不是宋美龄,此人他不敢提及 - 天天要闻

也正因如此,宋美龄和张学良之间的关系被传得扑朔迷离,一贯绝顶聪明宋美龄,身为当时的“中国第一夫人”,究竟为什么多次出面阻止自己的丈夫,而选择力保张学良呢?

与君初相识

这还要1925年张学良和宋美龄在上海初次邂逅说起。

1925年6月14日晚,美国驻上海领事馆举行的鸡尾酒会,年轻有为的少帅张学良应邀出席。

室内倾盆大雨,而室内却是灯红酒绿,一室旖旎欢愉。

突然,张学良打远处就看到一位身着粉红色紧身旗袍的清丽女子。

女子身上的气质与众不同,令张学良眼前一亮。

张学良生前不愿承认,真正保他不死的不是宋美龄,此人他不敢提及 - 天天要闻

那么这个女子究竟是何许人也?张学良当时是一无所知。

而身边的人看着张学良不断投注的问询的目光,这才主动介绍道“她可是沪上无人不知的宋家三小姐,人长得标致不说,还是留学美国的文学学士。”

“她是谁的太太?”

“谁的也不是,人家宋美龄小姐还待字闺中,是中山先生的妻妹。”

“原来如此!”这时的张学良才恍然大悟。

穿过形形色色的人影,张学良最终来到了宋美龄的面前,主动举起手中的酒杯,向宋美龄敬酒。

而宋美龄见来人,是酒会上诸多妙龄女子眼中的红人,彼时风华正茂的少帅张学良,也难免心里一热。

张学良生前不愿承认,真正保他不死的不是宋美龄,此人他不敢提及 - 天天要闻

不过宋美龄是谁,如旁人介绍所说,她出身名门望族,又是宋庆龄胞妹,是靠着超凡品貌跻身上流社会的佼佼者,除此之外,她还比张学良要年长4岁。

“能与少帅对杯豪饮,实不敢当,连喝三杯是不敢,如蒙少帅允许,美龄索性陪您喝了这杯酒,以尽敬意,如何?”

宋美龄回敬地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

从与宋美龄的交谈中,张学良更加笃信自己没看错人,宋美龄身上有着聪慧女性独有的迷人风采。

张学良生前不愿承认,真正保他不死的不是宋美龄,此人他不敢提及 - 天天要闻

于他们二人来说,这次酒会上的意外邂逅,都让双方在彼此心底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之后,他们又单独约会了几次。

不过等到张学良要离开上海时,宋美龄并没有送他。

他们互有好感,不过阴差阳错,并没有发展成为情侣。

彼时,在父亲张作霖的安排下,张学良已经娶了妻室,向来清醒的宋美龄知道对这位少帅的好感永远难以如愿,也就自觉同张学良的交往止于礼数。

张学良生前不愿承认,真正保他不死的不是宋美龄,此人他不敢提及 - 天天要闻

张学良后来恢复自由后,口述历史,回忆起当年同宋美龄的初次相识,曾这样说:

“76 年前,我第一次进上海的时候,和当时还是小姑独处(未出嫁少女)的宋美龄见面,惊为天人,极为倾倒,一度想追求。……当时她还没结婚,我立刻为她的气质所倾倒,真是美如天仙。还和她约会了几次。如果当时没有太太(于凤至),说不定还要猛追她呢!……大约就在这时候,我不知道蒋先生也在追她,而且追得很凶,还跑到了东京,最后她还是嫁给了蒋先生。”

那之后,没能成为情侣的张学良和宋美龄成为了好朋友。

1927年,蒋介石第一次在北平见张学良时,宋美龄也在场,彼时她已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夫人”。

一见面,宋美龄就用英文说道:“Peter(张学良英文名),how are you?(你怎么样)”

张学良生前不愿承认,真正保他不死的不是宋美龄,此人他不敢提及 - 天天要闻

蒋介石见状,都不禁惊奇问道:“怎么你们俩认识啊?”

突如其来的西安事变

1928年之后,张学良同蒋介石曾度过了一段“政治蜜月期”,两人一度称兄道弟,这其间,宋美龄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而西安事变的突然发生,打破了这一切。

西安事变后,宋美龄第一次亲笔给张学良写信,她非常自信,凭借自己同张学良多年的友情,以及信中犀利的言辞,定能勾起张学良对往事的回忆。

西安事变后第10天,宋美龄乘机飞抵西安,张学良亲自接机。

“汉卿,你也不必为难,如若我不能和委员长同机离陕,那我情愿和他再次殉难!”宋美龄一番洒泪陈情,以退为进,令张学良最终做出了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的决定。

当时身边人都劝张学良再考虑考虑,但是他坚持己见。

张学良生前不愿承认,真正保他不死的不是宋美龄,此人他不敢提及 - 天天要闻

最后蒋介石出尔反尔,原本和张学良允诺会放他回西安的宋美龄对蒋介石倍感失望痛心,一度悲恸大哭。

这之后,张学良被软禁半个多世纪,而宋美龄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在生活上对张学良关怀备至,保住张学良的性命。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杀而又能让这个原本一心准备抗日为父报仇的血性男儿的心理被安抚,能做到的中间人,只有宋美龄。

张学良获得自由后曾这样感慨:“宋美龄活着一天,我也能活一天。”

在张学良的心中,蒋介石不杀他,多亏了宋美龄这个保护神。

而宋美龄保他,其实并非是对他别有情愫,而和张学良的结发妻子于凤至脱不开关系。

张学良生前不愿承认,真正保他不死的不是宋美龄,此人他不敢提及 - 天天要闻

于凤至

结发妻子

众人皆知,张学良同于凤至一开始便包办婚姻。

于凤至比张学良大四岁,于凤至的父亲于文斗同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是铁哥们,子女的这档婚事便是二人一手指定的。

开始的时候,张学良是十分不乐意的,留过学,接受过新思想教育的他崇尚的是自由恋爱,婚姻自主。

而于凤至自幼出生富商家庭,自幼锦衣玉食,接受教育,聪明好学,如此这般的她在知晓张学良对二人婚事的态度后,深感受辱,提笔就给张学良写了一封信,大致意思就是,要了断这桩婚姻。

张学良生前不愿承认,真正保他不死的不是宋美龄,此人他不敢提及 - 天天要闻

结果张学良展信悦,看到于凤至娟秀的字迹,顿时对这位于大小姐有了兴趣。

二人最后还是顺利成婚。

婚后,张学良管于凤至叫“大姐”,两个人有过一段甜蜜的新婚生活。

只不过这段日子并没能持续多久,生性风流倜傥的少帅不多久就开始留恋于外面的花花世界。

而独守空房的于凤至将家中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对张学良所作所为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两个人就这样默契地达成了和谐,直到另一个女人出现。

张学良生前不愿承认,真正保他不死的不是宋美龄,此人他不敢提及 - 天天要闻

这个女人便是赵四小姐赵一荻,她以张学良秘书的身份进了张府,扑通一声跪在于凤至面前,求她原谅。

看着这个比自己足足小15岁,为了爱情不惜与父亲“闹掰”,甘愿跪在在自己面前伏低做小的赵四小姐,于凤至能做的也只有默许。

这期间,张学良经历了丧父之痛,毅然决然除掉了奉系军阀中的亲日派元老,而后挥兵入关,于1930年10月一举结束中原大战,助蒋介石取胜。

张学良生前不愿承认,真正保他不死的不是宋美龄,此人他不敢提及 - 天天要闻

中原大战后,蒋介石特邀张学良到南京参加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并将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也一并请到了南京。

而宋美龄更是一手承办了欢迎于凤至的仪式。

当时于凤至一下专车,宋美龄就快步迎了上去,亲热地拥抱了于凤至。

此后,宋美龄几乎完全没有安排什么政治场面,一切都是家庭的,女性的方式。

这让本就不善交际的于凤至甚感贴心,在宋美龄的热情招待下,再加上两人同龄,于凤至很快就对宋美龄产生了亲密感。

张学良生前不愿承认,真正保他不死的不是宋美龄,此人他不敢提及 - 天天要闻

几天下来,两个人出出进进,形影不离,宋美龄还带于凤至去了自己家,见了自己的母亲。

而宋老太太也很喜欢于凤至,尤其见向来高傲的小女儿和于凤至如此亲昵,便认了于凤至做干女儿。

宋美龄和于凤至结拜为干姊妹,宋美龄亲昵地称呼于凤至“凤姐姐”。

此后第二天,蒋介石也主动和张学良结拜为了异性兄弟。

不过后来西安事变的发生,让蒋介石眼中原本“亲如兄弟”的张学良,一夜之间成为了永不饶恕的罪人。

彼时,陪伴在张学良身边的是赵四小姐,而于凤至当时远在英国,安排子女的读书事宜。

张学良生前不愿承认,真正保他不死的不是宋美龄,此人他不敢提及 - 天天要闻

闻讯,于凤至当即预感到事态严重性,她当即发电报给张学良要他保护好蒋的安全,而后马不停蹄地赶回了国内。

真正的保护神

不过,时局发展瞬息万变,等到她回到南京时,张学良已经被蒋扣押了。

于凤至想尽各种办法,想要救出张学良,期间多次求见蒋,但都惨遭拒见,一切无济于事。

这个时候,于凤至只能去找了义母,也就是宋老太太,并通过宋老太太,找到了宋美龄。

过往交情不假,宋美龄同于凤至的私交也并非表面功夫,再想到已经遵守承诺送张学良回西安,宋美龄最终答应帮忙,力劝丈夫不要动张学良。

不过蒋介石杀心已起,他口头答应,但其实随时准备出尔反尔。

张学良生前不愿承认,真正保他不死的不是宋美龄,此人他不敢提及 - 天天要闻

于凤至当然也想到了这点,她明白,单靠宋氏帮忙恐怕还不够,如果蒋介石使阴招,恐怕难以应付。

为此,于凤至四处奔走,通过父亲以及已故公公张作霖的人脉,秘密联络了很多人,给蒋施以压力,这样,张学良能活下去的希望才大大增加。

蒋介石开始意识到,如果杀了张学良,怕是于己不利,但他又是在咽不下这口气,不想放虎归山,最终软禁了张学良,

此时的于凤至已经求告无门,只能摆脱宋美龄说服蒋介石让自己前去照顾。

最后,蒋介石同意了,于凤至陪着张学良度过了四年的软禁生活,却突然染上重病,只能去往美国医治。

临行前,重病的于凤至依然担心着张学良日后起居,特意安排了赵一荻接替自己的位置。

张学良生前不愿承认,真正保他不死的不是宋美龄,此人他不敢提及 - 天天要闻

于凤至、张学良

此后,张学良身边没有了于凤至的位置,有了赵一荻的陪伴,张学良同于凤至之间的联系慢慢减弱。

而在外的于凤至,凭借自由身,依然没有放弃营救自己的丈夫。

她抓住了老蒋的“把柄”,直接将老蒋当年传给张学良的《不抵抗日军》电文带到美国,藏了起来。

由于此电文关系到老蒋的政治资本和名声,于凤至便以此作为筹码,要求蒋宋夫妇全力保证张学良的安全。

此后,宋美龄更加关照张学良的生活。

张学良生前不愿承认,真正保他不死的不是宋美龄,此人他不敢提及 - 天天要闻

张学良晚年感谢宋美龄对他的照顾,而这其中,于凤至的努力是不容忽视的,期间,很多东西都是于凤至从美国寄来的,托宋美龄代转。

在宋美龄同张学良的互通信件中,宋美龄也不止一次提及于凤至,两人私交甚好,宋美龄依然亲昵地称呼于凤至“凤姐姐”。

此时,在美国治疗的于凤至已然战胜了疾病,开始为一家生计筹谋,出身富商家庭又嫁于少帅的她,第一次开始需要为钱发愁。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友人的帮助下,于凤至扎身股市,并凭借聪明的头脑,赚下第一桶金。

因为担心将来张学良自由后没钱可花,于凤至又将股市中赚到的钱,投到了房地产,就这样下来,于凤至迅速完成了财富累积。

而另一边,老蒋兵败台湾,沉溺在失败中难以自拔的蒋介石开始经常咒骂张学良,将一切的一切归结于张学良。

张学良生前不愿承认,真正保他不死的不是宋美龄,此人他不敢提及 - 天天要闻

1964年7月1日,台北某杂志突然刊登了署名张学良的所谓《西安事变忏悔录》,里面尽数是找张学良对西安事变的所谓“认罪忏悔”。

远在美国的于凤至看到了这篇文章,大为震惊,得知张学良受蒋介石胁迫,回忆了西安事变全过程,定名《杂忆随感漫录》,后来却遭移花接木,先后被改作“反省录”、“忏悔录”。

于凤至怒火冲天,当即展开了“救夫运动”,开始在美国不厌其烦地做演讲,接受采访,营造舆论压力。

不堪压力的蒋家被戳中命门,气急败坏,以张学良性命为由,逼迫于凤至签下了同张学良的离异协议书。

张学良生前不愿承认,真正保他不死的不是宋美龄,此人他不敢提及 - 天天要闻

原本与于凤至相熟,不喜赵四小姐的宋美龄,促成了张学良和赵一荻结婚。

1964年7月4日,64岁的张学良和51岁的赵一荻在台北举行了婚礼,宋美龄亲临参加。

而远在美国的于凤至依然将自己当作张学良的妻子,不承认那份受胁迫签署的离异协议书。

此后,于凤至和张学良的两个儿子相继离世,历经白发人送黑发人之痛的她依然希冀着,能和张学良见最后一面。

不过这一天,她最终没能等到,1990年3月,于凤至在美国洛杉矶逝世,终年93岁。

一年后的3月10日,于凤至的忌日之前,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影响下,张学良终于被允许赴美。

他带着陪监伴狱五十春秋的赵四小姐来到了于凤至的坟前。

张学良生前不愿承认,真正保他不死的不是宋美龄,此人他不敢提及 - 天天要闻

张学良、赵一荻

彼时的张学良,已年近90,“少帅老矣”,再不见当年的风流倜傥。

看着墓碑上刻着的“张于凤至”4个字,他终没能忍住,一时间老泪纵横。

后来从女儿的口中,张学良又得知,于凤至在临终前立下遗嘱,将自己的巨额财产都留给了自己,还给他买了一栋楼,以便他重获自由后有地可居。

他说宋美龄是他的“保护神”,而归根结底,于凤至才是那个对他不求回报,默默付出,担起重任,在美国拼出一条路,为他留好后路的保护神。

张学良生前不愿承认,真正保他不死的不是宋美龄,此人他不敢提及 - 天天要闻

张学良、于凤至

这样的付出,张学良无以为报,更成为了压在他心底,不敢提及,不愿承认的终生愧疚。

一切的一切,那句“此生无憾事,唯负此一人”已然道尽。

军事分类资讯推荐

捏造“99名中国间谍被捕”,韩国记者被提捕 - 天天要闻

捏造“99名中国间谍被捕”,韩国记者被提捕

据韩联社20日报道,韩国警方以涉嫌妨碍公务等罪名,向检方提请逮捕曾报道不实涉华消息的网络媒体“天空日报”记者A某。“天空日报”在今年1月16日称,去年12月3日韩国总统尹锡悦下令实施紧急戒严期间,戒严部队与美军联合行动,在京畿道水原市的选举研修院抓捕99名中国间谍,并将其引渡至美方。报道还称,这些人员经平泽港...
特朗普发布“金穹”导弹防御系统发展规划 称加拿大也想加入 - 天天要闻

特朗普发布“金穹”导弹防御系统发展规划 称加拿大也想加入

中新网5月21日电 综合外媒报道,当地时间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发布了名为“金穹”的天基导弹防御系统的发展规划,称该系统计划在3年内“全面运转”。资料图:美国总统特朗普。 中新社记者 陈孟统 摄 “金穹”是啥? 据美国广播公司(ABC)报道,特朗普表示,“金穹”将与美国现有的导弹防御能力整合,一旦完全建成,将...
一箭六星:力箭一号遥七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 天天要闻

一箭六星:力箭一号遥七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IT之家 5 月 21 日消息,今日 12 时 05 分,力箭一号遥七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发射升空,将 6 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本次发射搭载的载荷包括:泰景三号 04 星、泰景四号 02A 星、星睿十一号卫星、星迹源一号卫星、立方 108 001 星、西光壹号 02 星。IT之家查询获悉,这次任务是力...
袁晋程,交纳15万元特殊党费!湖北这位抗美援朝老兵实现遗愿,他是邱少云战友 - 天天要闻

袁晋程,交纳15万元特殊党费!湖北这位抗美援朝老兵实现遗愿,他是邱少云战友

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通讯员 高晓旭这是一张已经有些泛黄的遗嘱,写于2018年。它的作者,是湖北省军区武汉第十八离职干部休养所的一位老干部,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袁晋程。袁晋程写下的“身后留言”袁晋程2024年5月28日因病去世。在遗嘱中,他叮嘱子女,将15万元积蓄交纳党费。日前,中共中央组织部将这份大额党费收据转回,...
海军第三艘“大白船”亮相,加装PCR实验室 - 天天要闻

海军第三艘“大白船”亮相,加装PCR实验室

近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万吨级远洋医院船“吉祥方舟”号在黄海某海域开展卫勤演练,检验舰艇整体训练水平,锤炼官兵遂行多种医疗救护任务的能力。这是她的首次亮相。 据央视新闻,海军“吉祥方舟”号医院船,舷号为868,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三艘万吨级远洋医院船。此次演练抽组的医护人员包括内科、外科、急诊重症等多...
歼-20超300架只是开始,让人头疼的还在后面 - 天天要闻

歼-20超300架只是开始,让人头疼的还在后面

当美媒还在争论“中国歼-20数量是否超过F-22”时,我军早已悄然完成了一场空中力量的革命。截至2025年,歼-20服役量突破400架,但真正让五角大楼夜不能寐的,远不止数字本身——中国空军用一套“组合拳”,将隐身战机的价值推向了全新维度。
俄北方舰队在巴伦支海举行演习 - 天天要闻

俄北方舰队在巴伦支海举行演习

俄罗斯国防部20日发布消息称,由俄北方舰队大型反潜舰“北莫尔斯克”号和“库拉科夫海军中将”号组成的舰队在巴伦支海按计划进行了演习任务。 演习科目包括潜艇搜索和反潜武器运用。在演习中出动了卡-27舰载反潜直升机,北方舰队的核动力潜艇则扮演了假想敌的角色。参演舰艇使用无装药训练鱼雷对假想敌潜艇实施了攻击,还进...
正确理解优待证上“优待”含义,退役军人使用优待证便不尴尬 - 天天要闻

正确理解优待证上“优待”含义,退役军人使用优待证便不尴尬

有许多退役军人战友反映,在使用退役军人优待证的时候,经常遭遇到尴尬的场景。造成尴尬的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理解退役军人优待证中“优待”二字的含义,以为优待证是“优先证”、“免费证”、“通行证”,甚至是包罗万象的“万能证”,也以为退役军人优待证
HK CC9自动手枪问世,主打隐蔽携带引关注 - 天天要闻

HK CC9自动手枪问世,主打隐蔽携带引关注

近日,德国黑克勒-科赫公司(Heckler & Koch)在美国市场推出的首款主打隐蔽携带的HK CC9自动手枪,引发全球枪械爱好者及专业人士的高度关注。在竞争白热化的防御手枪市场中,HK CC9凭借创新设计与卓越性能,有望开辟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