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99式步枪(又称九九式步枪),乃是二战期间日本陆军的核心制式步枪之一。其研发工作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三八式步枪因6.5mm口径而导致的威力不足难题。
在侵华战争期间,日军察觉到6.5mm子弹的杀伤力相对薄弱,特别是在远距离射击时,其穿透力欠佳,对于掩体后的目标破坏效果也不尽人意。鉴于此,1932年,日本陆军技术本部专门开发出7.7×58mm子弹,该子弹最初应用于九二式重机枪。到了1939年,日本方面以神武纪年“2599年”为这款新步枪命名并完成定型,即99式步枪。这款步枪被定位为替代三八式步枪的新一代制式武器,主要应用于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可谓是三八式步枪(俗称“三八大盖”)颇具实力的继承者。
99式步枪延续了三八式步枪经典的旋转后拉枪机设计,同时采用直式拉机柄,并借鉴英国李 - 恩菲尔德步枪的闭锁系统,融合多方设计之长。其枪机闭锁突笋与安全排气孔的设计独具匠心,一旦出现异常高压燃气,安全排气孔能迅速将其排出,显著提升了枪支使用时的安全性。机匣上方配备的防尘盖,可伴随枪机同步移动,有效阻挡沙尘侵入,保障枪膛内部环境的洁净,进而维持枪支性能的稳定。
早期的99式步枪配备可折叠的钢丝单脚架,在远距离射击场景下,这个单脚架能够辅助射手稳定枪支,提高射击精准度。不过,随着战争进程的推进,出于成本控制的考量,后期型号简化设计,取消了这一单脚架。
该步枪全枪长1258毫米,重约4.1千克,采用5发内置弹仓供弹,也支持桥夹装填方式。起初生产的长步枪因长度过长,步兵携带极为不便,因此逐渐被短步枪替代。
99式短步枪全枪长1130毫米,枪管长657毫米,重量约3.7千克,通过缩短枪管与枪托,极大地方便了步兵携带。尽管如此,它仍比四四式马枪长,最终成为日军的主力型号,但产量仅有3.8万支。随着战事的发展,日军基于99式步枪又研制出二式伞兵步枪与狙击枪等衍生型号。
到了战争后期,由于材料短缺,部分99式步枪型号不得不取消防尘盖、单脚架等部件。虽然枪支尺寸未变,但重量可能稍有减轻。
99式步枪在二战期间,主要被部署于太平洋战场,相对而言,在中国战场上较为少见。就射击精度方面,它与同时代的毛瑟98K以及李 - 恩菲尔德步枪处于相当水平。然而,随着战争推进,后期生产的简化版本,其性能出现了较为显著的下降。
倘若将99式步枪与美军的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作比较,不难发现,99式作为栓动步枪,在火力持续性上存在明显不足。不过,早期型号的99式步枪也具备自身优势,其结构较为简单,可靠性相对较高。
诚然 ,99式步枪堪称日本二战时期军工领域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在设计层面,它巧妙地实现了火力与可靠性之间的平衡,展现出较高的工艺水准。然而,随着战争后期局势的变化,资源的匮乏以及战事的紧迫,导致该步枪的生产逐渐走向粗制滥造,进而严重削弱了其在实战中的效能。
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99式步枪不仅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工具,见证了那段残酷的历史,同时也如同一面镜子,深刻反映出战时工业在复杂局势下从发展到衰落的整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