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热闹的寿宴成为了张学良杀杨宇霆的导火索。但是,这件事过去了这么多年后,当有人问到张学良有没有此生最后悔的事时。
张学良曾坦然说到:后悔当年那么草率地用掷银元的方式来决定杨宇霆的生死。作为当年东北军“少帅”的张学良与杨宇霆当年又发生了什么呢?
提到张学良,首先他作为大军阀张作霖的儿子,本身就有天然的优势让大家熟悉,还有就是极具历史意义的西安事变。
当年,张学良与杨虎城两人为了劝蒋介石为民族大义与中国共产党再次合作共同抗日,在西安采取了“兵谏”,将蒋介石囚禁了起来。
虽然,效果显著,两党就这件事打开了又一次合作的新局面。但是,张学良也因此在蒋介石处挂上了号。
蒋介石秉承着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心的想法,就将张学良囚禁了起来,这一囚禁就是50多年,在张学良89岁时,才从中解脱出来。
1928年,一场噩耗传遍了位于沈阳的奉系军阀的领导人张作霖府中。张作霖在沈阳的皇姑区南部的火车站身亡,史称“皇姑屯事件”。
当年日军为了拥有东北三省的控制权,就将准备好的炸药给埋在了火车站的附近准备炸死张作霖,想着张作霖一死,奉系军阀将群龙无首。
这天,皇姑站火光四起,伴随着爆炸声,而作为当时对东北三省拥有绝对影响力的大军阀张作霖被炸身亡。
噩耗传来,心思动
知道这样噩耗的张学良一边为丧父悲伤,一边又开始考虑自己如何接手自己父亲权柄的问题。
而张学良此时在军中,除了有一个好爹之外,并没有过大的影响力,处于军中核心位置的一干老将们,并不是年轻的张学良可以驾驭的。
所以并没有长时间接触军政的张学良想要将这样的权力,捏在自己手中,不是那么容易的。
如果说其父生前明确在军中表示,自己的儿子作为自己的将来的接班人,大约军中虽然有人不服,但是,看在老领导的面上,也会稍加收敛。
但是,坏就坏在,这件事发生打的大家一个措手不及,一切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就使得张学良的位子变得暧昧起来。
虽说是,子承父业,听起来觉得就应该这样,但是,军队中这样的说法就少了很多。
张学良在军中并没有多少威望,甚至说还不如其父原来的一些老部下。
此时的军中,一直都有两个大将比张学良更加的适合接替张作霖,那就是张作相与杨宇霆。
张作相此人并没有多大的野心,对于上边的那个位置也不甚感兴趣。
还有就是张作相此人的思想一直都是想要拉出来单干的,这就跟原来一直与南京政府有联系的老将们的想法相悖。
所以,他们不可能将军队的未来交到一个有这样看法的人手中。
张作相也是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再加上,张作相与张作霖二人关系匪浅,所以,他就很快地成为了张学良的身边的部下。
军中的“智囊”
而杨宇霆这个人跟张作霖更多的就是上下级的关系,感情也算不上深厚,所以并不会念及旧情。
杨宇霆在军中一直都是有话语权的,威望更是直逼张作霖,面对面前唾手可得位置,有野心,有能力的他如何会轻易地放弃。
杨宇霆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当年秀才那么难考,他就在自己16岁的时候成为了秀才。首先从这儿,就可以看出这个人是很有才华的。
他的求学之路远不至此,他在1909年的时候,又踏上了赴日留学的道路。
张作霖在众多人之中,就相中了杨宇霆。杨宇霆与张作霖两人也是志同道合,很快的,杨宇霆的能力就在军中展现了出来,他本身就聪慧,再加上雄厚的知识储备,很快就学会了如何上手军务,并且也做出了成绩。
他成长迅速,很快就在军中取得了一定的地位,张作霖也对他赞誉有加,军中的人都称他为“杨智囊”。
他经常给张作霖出谋划策,他看到土豪的田产颇丰,而农民都生活的拮据。于是,就带领军队对土豪的田产进行收缴,然后将田地分给了当地的穷苦老百姓。
他用他的军事远见做了许多利于军队发展的事:比如,他为了保障好军队的后勤,就开设了一家兵工厂,军队中的武器弹药都实现了自制,从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战争的补给,调高作战能力。
还有,他充分认识到了交通便利对军队带来的益处,就建议修建战备公路,这样子在打仗的时候更是可以大大增加军队的相关运输。
最后,在军事上,他积极地为筹备东北海军出力,让东北真正实现拥有海陆空三军。
这些成绩都无不体现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这样一个有能力的老将自然而然就会在军中有很高的威望。
有人说过,张作霖这一路边打边做大的升迁史,与杨宇霆的复出有很大的关系。杨宇霆始终在张作霖的身后充当军师。
居功自傲,野心现
杨宇霆此人虽然聪明,但是也会犯错误。他曾经想要拥有自己的军事力量,就自己偷偷的招兵买马。这件事很快就捅了出来,但是,他却并没有受到什么实质性的处罚。
大约是张作霖知道,杨宇霆在东北军中功不可没,张作霖对其也是多加的包容。
有的人对于这样的包容,自是感激得无以复加,从此以后更加地约束自己。但是有的人,在这样的包容下,就会慢慢地找不准自己的位置。
杨宇霆十分会揣摩张作霖的心思,所以从来都不敢居功自傲,办事说话都是小心翼翼,谨慎得很。
大约是,看到自己屡屡犯错,张作霖都没有对自己做过多的处罚,还是像之前那般器重自己。所以,这个聪明人的心思就活泛了起来。
开始放开了自己的小心思,甚至更是对自己的一些行为毫不掩饰。张作霖看在眼中,心中也是极为不满,但是,一想到杨宇霆之前的攻绩,也就当做没有看见,并没有多说什么。
张作霖身死的消息传遍了东北军,整个军队都笼罩在悲痛之中,大家好像失去了主心骨一般。
上边没有人压着的杨宇霆,心中有了大胆的想法,他想要成为东北军的领军人。
军内也分成了两派,一派就是张作霖的旧部,他们都是张学良忠实的追随者。一派就是支持军中“德高望重”杨宇霆,以他的心腹常荫槐为主。
张学良是张作霖的儿子,军中也有不少人看到张作霖对儿子的培养,虽没有明说,但是也让一些人有了这样的心思。
再加上有张作霖本身的情面在,这些旧部都尊称张学良一声“少帅”。这样的称呼本身就是对张学良的一种认可。
而杨宇霆,是东北军中资历最老的,而且他的能力也是大家亲眼见识过的,他能很快地将张作霖的工作接手过去。
但是,面对前边支持张学良的人压倒性的胜利,隐忍了这么多年的杨宇霆心目中虽然满是不服,但是也会审时度势,先同意,再图后续。
遭受怠慢,心中不满
在张学良掌权之后,杨宇霆就开始不加掩饰地将自己的野心暴露出来。
首先就是欺负张学良年幼,对军政大事还不甚了解,就以各种理由对张学良的决策横加干涉,更是打着各种名义过问政事。
当张学良询问他政务时,他就不耐烦得很,甚至说到让张学良不要瞎参合。
张学良虽然年龄不大,经验不足,但是,那个掌权者也不会愿意自己做的决定受身边下属的影响。
更过分的就是,常常以长辈自居,天天倚老卖老,如果有军务需要张学良进行批示,在办公室找不到人,就直接登堂入室,也不通报,就用不客气的命令语气叫张学良签字。
私下里如此,在公共场合也不加收敛,将自己看做一个长辈,直呼张学良的小名。这与其它老将称呼的“总司令”或者“少帅”简直是天差地别。
后来,杨宇霆的部下常荫槐在更是有样学样,从来也不尊重张学良。私下里偷偷给蒋介石写信,信中内容更是杀人诛心,好巧不巧的是,这封信很快就拿到了张学良手中,张学良看到这封信直接就冷笑了起来。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杨宇霆等人的催命符,张学良因为根基尚浅,表面上并不与他正面顶对,但是心中对杨宇霆一党有很深的不满。
就这样的,在怠慢与轻视之中,两人的关系就到了冰点,但是杨宇霆始终都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以为张学良不吭气,就是一个软柿子,任由自己搓软捏圆。
忍无可忍,现杀机
此时的张学良还没有对杨宇霆动杀机,但是,后面的杨宇霆等人更是不知收敛,直接开始了一系列的夺权行为,这就让张学良忍受不了了。
01
首先就是杨宇霆的头号追随者常荫槐,我们前面说到,杨宇霆曾经建过备战公路,而这条公路的负责人就是常荫槐。
常荫槐一直把持着公路,即使现在东北军的统治者是张学良,但是,他却并不买账,不仅仅不将铁路的运营交还给张学良,之后更是不交铁路上的收入。
这样的行为,直接就将铁路从张学良的手中夺走了,张学良看到自己手中的权力被夺走,自然是心中满是愤恨。
02
张学良一直都是将民族大义放在第一位的人,所以,他为了更好地抗日,就跟南京政府进行了联系,希望采用合并的方法来共御敌军。
杨宇霆又怎么会同意这样的事情。他心中一直都认为东北军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其中就有自己一般的功劳。
自己打下来的天下,凭什么要让给别人,受别人管辖,这样的不满就一直保持着,中间更是横加阻挠。
但是,毕竟现在掌权的是张学良,即使他百般的不同意,也没有办法组织,最后东北军与国名党军队的合并。
所以,他就带着这样的不满,直接连大局都不顾,在南京政府与东北军共同组织的会议上,直接就没有参加。
之前虽然有矛盾,但也都是些面子问题,而这就直接涉及到了军政,作为一军司令的张学良如何能过再次地容忍他。
03
有的时候,人开始作死的时候,就会越来越过分。
1929年,这天是杨宇霆父亲的70岁生日,杨宇霆邀请了许多的政府高官,杨家门口子更是热闹得不像话。没外的传令官更是通报着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
张学良带着妻子于凤至也参加了这次寿宴,当夫妻俩人走进大门后,只有一少部分的人站起来跟张学良打了招呼。
剩下的人屁股就像粘在椅子上一样,对张学良表现得这样不恭敬,张学良的面子直接就在这么多人面前被踩在了地上。
与之相比较的是,当杨宇霆走进来时,刚才坐在凳子上不起立的人,都纷纷站了起来,脸上洋溢着笑容,那叫一个热闹。
杨宇霆瞬间成为了整个宴会的中心,身边的恭维声不断,而再观张学良夫妻俩的身边冷冷清清。
作为东北军中坐第一把交椅的张学良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愤怒,还有浓浓的危机感。
从这件事就能看出,杨宇霆的存在已经影响到了张学良的地位。长此以往下去,张学良就会被架空,变成军中轻视的对象。
如果这样的事情放在古代,如果只知藩王,不知皇帝。那么这个藩王的下场可想而知。
掷银元,做决断
此事之后,张学良就下定决心要杀杨宇霆。
在下这样的决定前,张学良也是心中有那么意思犹豫,到底要不要这样做。
回来一直拿不定主意的张学良就决定采取更直接的方式,让老天来决定,于是就想到了掷银元。
他心中想着自己扔三次银元,如果是正面朝上,那么就杀,如果反面朝上,那么就放。
张学良紧张地看着手中的银元,向空中连抛了3次,居然都是正面,这也就意味着杨宇霆的死期将至。
在三天后,杨宇霆带着常荫槐毫无防备的风尘仆仆地进入府中。他们一进屋,就冲出一群拿着枪的士兵。
就这样,俩人就被张学良由“破坏国家统一”的罪名给枪决了。
两人的死对整个东北军都是有很大影响的,很多旧部因此寒了心,纷纷都离开了。没有了这些打硬仗的将领,东北军很快就被蒋介石蚕食。
在张学良被软禁期间,常常想起这件事,每次都是无限的后悔。他一直都认为,杨宇霆的死成为了东北军衰败的导火索,悔恨当初自己的年轻气盛。
俗话说:盛极必衰。任何事物都是在兴兴衰衰中前进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