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反击战是中国截至目前的最后一场对外战争,但它的真正的目标其实并不是越南!40年后再看,我们不得不佩服邓公的雄才伟略!
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背景
为何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真正目标并非越南?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这场战争的意义并非是字面意义的反击,而是威慑、震慑。当时中国面临的外部军事压力之大,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
在建国后,我国秉承“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全面倒向了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与西方交恶。一开始苏联也对中国释放了善意,一度派出专家支援了中国120多个工业项目的建设。但在斯大林去世后,中苏之间的矛盾开始逐渐加深。
赫鲁晓夫全面否定了斯大林时代的政策,而且将苏联带向了大国沙文主义的道路,试图成为实质上的国际共运领导者,让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紧随苏联的指挥大棒。这与中国秉承独立自主的方针产生了冲突,于是,在20世纪60年,中苏交恶成了两国的外交主旋律。
越南便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做选择题的。原本它与中国有一衣带水的历史友谊,而且在抗法和抗美战争中都得到了中国的大力支援,但反华派黎笋把持越南政局后,越南便倒向了苏联的怀抱,疏远了无私帮助自己的中国。
不仅如此,在苏联的支持下,越南于1975年统一后,调转枪口,将中国视作了苏越两国联手应对的假想敌。也就是说,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北有苏联、南有越南的双方夹击之下,国防形势极其恶劣。
邓小平的果断
从1976年起,越南当局的蠢蠢欲动就越来越明显了,越军多次无理由越过边境线,骚扰中国境内的居民,甚至还制造了一批流血事件。其中,1978年的广西庭毫山流血事件造成8人死亡,30余人受伤,震惊全国。
是可忍,孰不可忍!越南背信弃义,将中越友谊弃之不顾,已经把中国逼到了战争的边缘,国内要求惩罚越南的声音也越来越大。
但时任领导人的邓小平清楚地看出,要解决西南的越南问题,本质上是需要解决苏联的战略压迫。在苏越签订军事同盟的情况下,越南当局才能敢以小国身份公然挑衅大国。
该如何破解苏联的南北夹击之策?邓小平苦思冥想,想到了破局之策。他在国内分两个方向调兵,一方面,在中越边境增兵30万人,准备给越南一个深刻的教训;另一方面,在中苏边界增兵100万人,时刻防备苏军的钢铁洪流南下。
更重要的是,邓小平选择在教训越南之前,先行访美。1979年1月,邓小平亲自乘机抵达美国,成了首个访美的中国领导人。面对美国记者事关越南问题的提问,邓小平用招牌式的姿势抽了一口烟,斩钉截铁地说:越南这个小朋友,该教训一下了!
2月5日,邓小平结束访美,回到了中国。2月17日,早已准备完毕的20万解放军开始按预定计划发起对越自卫反击战。此时,遭到痛击的越南当局急忙找到了苏联大使,试图让苏联按照预定的军事同盟协定,出兵中国。
邓小平的远见
然而,苏联却对出兵中国疑虑重重。一方面,中国本就早有准备,有百万解放军枕戈以待,在北方边境时刻准备应对苏军的攻势。反观苏联这里,从莫斯科调往远东的物资、军队路途遥远,后勤压力很大。
另一方面,苏联看到邓小平刚结束访美就发动了对越反击战,便认定,这是中国与美国达成了某种“地下协议”,苏联不愿意为了越南直接与中美两个大国撕破脸。
因此,苏联最终拒绝了越南的出兵请求,仅仅是表态会发起“不留余力的武器支援”。但这批武器也没来得及发挥效果,因为越南败得实在太快了,短短一个月事件,越南的谅山防线便被攻破,首府河内处于随时可能被攻破的窘境之中。
但中国很好地控制了战争规模,于3月15日结束作战,撤回了国内。这反倒让越南二度集结的重兵和苏联援助的武器落了个空。不甘心就此认栽的黎笋不识好歹,继续舞动战争大棒,与解放军在老山一带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轮战。
邓小平认为,越南的体量只是小国,他们的战争威胁,充其量只能影响中国一个方向的边陲,而且还可以给解放军提供实战经验,因此老山轮战,中国完全可以陪越南打下去。更关键的是,可以用持续多年的战争给越南不断放血,阻止越南在东南亚的崛起。
40年后再看,邓小平的论断成为了现实。越南失去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发展时间,与中国的发展拉开了差距,从此不再有机会威胁中国西南边境。
而且在多年战争中,苏联被迫不断给越南输血,导致苏联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最终走上了崩溃解体的道路。今天的人们不得不佩服邓小平的雄才伟略,他带领中国走出了那个险恶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