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洛事件”:为希特勒入侵欧洲埋下伏笔;人类情报战进入新阶段

2022年07月01日06:36:28 军事 1525

1939年11月发生的“文洛事件”,一方面为希特勒日后入侵欧洲埋下伏笔;另一方面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情报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此之后,英国和德国的克制不复存在,坐在咖啡馆里刺探情报的时代结束,使用武力成为“家常便饭”,情报战由此升级了。

“文洛事件”:为希特勒入侵欧洲埋下伏笔;人类情报战进入新阶段 - 天天要闻

寻找“黑色乐队”

1939年9月初,一个名叫弗兰茨•费希尔的德国人与英国驻欧洲大陆最重要的两名情报员—— R•亨利•史蒂文斯少校和S•佩恩•贝斯特上尉取得了联系。费希尔声称自己是德国军队内部一个反希特勒地下组织的代表,并询问英国人是否有兴趣会见一下这个组织的重要成员。


当时,史蒂文斯少校的公开身份是英国驻荷兰海牙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贝斯特上尉长期住在荷兰,自己开办了一家大陆贸易进出口公司,算是情报活动的掩护。两人都是英国情报局军情五处的特工人员,对德国的情报活动由史蒂文斯统一负责。


在此之前,英国人早就听说在德军内部有一个名为“黑色乐队”的秘密反纳粹组织,其成员包括一些老资格的将军和军官,他们的领导人是曾任德军总参谋长的贝克将军。


“黑色乐队”的成员深信希特勒的军事冒险将会给德国带来一场灾难,所以一直密谋推翻纳粹政权。史蒂文斯知道伦敦非常关注这方面的情况,因此他对这名突然出现的不速之客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希望通过费希尔与那些密谋者建立联系,进而协助他们推翻希特勒的政权统治,至少也能获取许多有价值的情报。


尽管如此,史蒂文斯仍然非常小心,因为英国新任情报局长斯图尔特•孟希斯爵士曾经特别关照过他:对纳粹德国情报部门的反间谍能力不可低估,以免落入圈套。


“文洛事件”:为希特勒入侵欧洲埋下伏笔;人类情报战进入新阶段 - 天天要闻

斯图尔特•孟希斯

10月30日,经过小心试探,史蒂文斯与对方的谈判开始了。但是,史蒂文斯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和同事贝斯特已经落入了德国情报部门精心设置的一个陷阱。


弗兰茨•费希尔并不是什么普通的德国人,而是德国党卫军帝国保安局的一名特工人员,代号“F479”;与他一起的那个所谓的舍梅尔上尉其实是保安局情报处国外情报科科长、党卫军一级突击队队长沃德•斯兰布。


整个行动是保安局局长莱因哈特•海德里希一手策划的,目的是了解英国人与德军内部反纳粹组织的联系情况,从而将这个组织一网打尽,并破坏英国在欧洲大陆的整个情报网。

“文洛事件”:为希特勒入侵欧洲埋下伏笔;人类情报战进入新阶段 - 天天要闻

海德里希及其妻儿

英国人落入陷阱

这次欺骗行动由海德里希亲自指挥,直接向党卫军头目海因卫里斯•希姆莱汇报,最后上报希特勒本人。


阿姆斯特丹,史蒂文斯和斯兰布进行了长达一天的会谈,最后搞出了一个备忘录,其中包括设法推翻纳粹政权,立即与西方媾和,恢复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的独立,恢复金本位制度等等。


为了获得英国人的信任,斯兰布甚至信誓旦旦地请求英国对德国的新政权要采取“平等的”态度。


会谈一结束,史蒂文斯立即向顶头上司孟希斯汇报了情况。后者也为取得的成果感到鼓舞。


第二天,为了进一步欺骗英国人,斯兰布给史蒂文斯介绍了一位新客人——陆军医生赫斯曼上尉。其实,这个人是斯兰布的好友、柏林大学和沙里特医院的心理学教授马克斯•德•克利尼斯。


斯兰布宣称他是“黑色乐队”领袖的得力助手。风度翩翩、富有涵养的克利尼斯作为将军的副官自然是再合适不过了。


很快,英国人就像接纳斯兰布一样相信了他。克利尼斯于是进一步建议,他的上级(当然是一位将军)愿意飞到伦敦,与英国人举行最高层的会谈。


信以为真的英国人于是给了斯兰布一部衣箱式无线电台和一本密码,让他使用0N-4呼号与英国情报局直接联系。


10月31日,贝斯特开车把两名德国人送出荷兰边界。几天之后,ON-4发来了消息:将军愿意在11月9日飞往伦敦。


孟希斯认为那可能是贝克将军本人,于是安排了一架皇家空军的安森式飞机接应。同时,他指示史蒂文斯,为了预防万一,不要再到边界与德国人会谈,如果有问题,必须到海牙和阿姆斯特丹。


11月7日,史蒂文斯和斯兰布最后敲定行程计划,决定11月9日在荷德边界的巴克斯咖啡馆会面,然后前往丹麦乘飞机去英国。


11月8日傍晚,斯兰布早早地上床休息了,还吃了一片安眠药,以便第二天能有充足的精力。午夜时分,他睡得正香,床头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而听筒那边传来的居然是党卫军头目希姆莱的声音。


他声称,当晚希特勒在幕尼黑啤酒馆参加纳粹老战士年会时,现场发生了爆炸,“好几名党内老同志被炸死,损失相当大”。

“文洛事件”:为希特勒入侵欧洲埋下伏笔;人类情报战进入新阶段 - 天天要闻

瑙约克斯与海德里希

希特勒为此大发雷霆。他认定是英国情报局策划并实施了此次暗杀行动。尽管并没有任何情报证实这一点,德国的报界还是鼓噪起来,悬赏20万美元搜集暗杀者的线索。


希特勒本人也突然决定,立刻实施报复。他对于斯兰布的使命本来就持保留态度,曾不止一次地暗示这种事情太危险,应该取消。现在,他命令取消行动计划,武力绑架这两名英国特务,并把他们押送到柏林


既然希特勒已经作出了决定,海德里希只有立即执行。他找来能干的下属——党卫军一级突击队大队长阿尔弗雷德•瑙约克斯,命令他带领20名精心挑选的党卫军士兵,前往荷兰配合斯兰布完成这一任务。


冷酷的瑙约克斯是执行这种任务的行家里手,保安局的暗杀、绑架等活动大都由他负责。


接到命令后,他立即带领全副武装的党卫军士兵出发了。


11月9日一大早,斯兰布就起床了,他与匆匆赶来的瑙约克斯仔细商量了行动计划,然后一行人乘车从杜塞尔多夫出发了。


下午2时左右,斯兰布按照约定时间来到了荷兰境内文洛镇的巴克斯咖啡馆。这是一个很普通的边境咖啡馆,遮阳篷上装饰着带条纹的图案,附近有一个不大的儿童游乐场,一切似乎都很平静。


然而,在相邻不远处德国境内的一个隐蔽地点,瑙约克斯和他手下的党卫军士兵正在紧张地等待着斯兰布发出的信号。


大约2时8分左右,贝斯特的蓝色别克牌汽车沿着狭窄的街道缓缓驶来。他们可能也发现了气氛有些异常,有人从拐弯处探头探脑,于是立刻把车停了下来。这辆车里总共有4个人:贝斯特、史蒂•文斯、司机和荷兰情报人员克劳普。


观察了好一阵之后,他们觉得没什么动静,就把车慢慢地开到了转弯处,停在咖啡馆前面。


就在这时,斯兰布看见时机成熟,向瑙约克斯发出了行动信号。

“文洛事件”:为希特勒入侵欧洲埋下伏笔;人类情报战进入新阶段 - 天天要闻

情报战就此升级

看到斯兰布后,贝斯特等人以为没有什么问题,可是意外却发生了:从德国那一侧的边界突然传来巨大的引擎轰鸣声,3辆梅塞德斯奔驰小轿车撞断了边界上的界杆,径直朝咖啡馆冲来。


车上满载着配备自动武器的党卫军士兵。一名党卫军士兵用冲锋枪扫射据守在边境哨所的不知所措的荷兰士兵,当场打倒了两个人。一辆奔驰车停下来挡住别克车的去路。这些都是预先计划好的。


瑙约克斯和4名党卫军从另一辆车里跳出来,抓住了惊慌的英国人和他们的司机。


瑙约克斯亲自给他们戴上了手铐。同车的荷兰特工人员克劳普这时却被忽视了。他手疾眼快地掏出了手枪,但是两支NP-38冲锋枪同时向他扫射过来,克劳普的身体几乎被打成了两段。


瑙约克斯不敢耽误时间。奔驰车没有调头,而是直接沿着大街向后倒车。党卫军人员从车内向周围漫无目的地扫射。


几分钟后,车辆已经回到了德国境内。这次行动完成得非常漂亮。


英国情报局在欧洲最重要的两个特务贝斯特和史蒂文斯被迅速押到柏林,扔进了保安局在阿尔布雷希特王子大街8号的地下室里。


希特勒对这次行动也十分满意。他在总理府接见了斯兰布、瑙约克斯和其他参加行动的党卫军人员,并授予他们每人一枚铁十字勋章。


“文洛事件”给第三帝国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两名掌握重要情报的英国情报人员落入了德国人之手(他们在集中营里度过了整个战争时期),使得英国人在欧洲大陆苦心经营的情报系统陷于瓦解,而“黑色乐队”那些本来准备推翻纳粹政权的将军不得不小心起来,以防狡猾的盖世太保抓到什么把柄。


另外,希特勒也把“文洛事件”作为一个借口,指责荷兰政府已经违背了中立原则,正在协助英国进行针对德国的情报活动。

“文洛事件”:为希特勒入侵欧洲埋下伏笔;人类情报战进入新阶段 - 天天要闻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

6个月后,德军发动了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入侵。

军事分类资讯推荐

金日成催促中国立即出兵,毛主席说他想多了,得让苏联和他说说 - 天天要闻

金日成催促中国立即出兵,毛主席说他想多了,得让苏联和他说说

就在早前,朝鲜已经接到了毛主席亲自签发的电报,明确表示中国将出兵援朝,并已做好准备。然而,朴一禹来到沈阳后,并没有就志愿军入朝具体事宜进行沟通,只是传达了金日成首相的要求,希望中国军队立即过江,并说金日成现在德川,志愿军指挥部也应该设在那里
来自铁军第43军的两大王牌师,六大军长,皆是军中翘楚 - 天天要闻

来自铁军第43军的两大王牌师,六大军长,皆是军中翘楚

在1948年十一月,由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改编而成的第43军,是解放战场上,四野大军的头号主力部队之一,为加快促进东北地区的解放立下赫赫战功。在战略追歼阶段,第43军与兄弟部队共同南下作战,参与衡宝战役,和兄弟部队共同重创白崇禧军事集团。此举
战火中的科技革命:重塑未来战争新纪元 - 天天要闻

战火中的科技革命:重塑未来战争新纪元

战争冲击波,科技世界的重塑与变革。近期战火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再次点燃,但这场战争不仅仅是对地理和政治版图的重新划分,更是一场科技领域的无声革命。战争的硝烟背后隐藏着科技创新的澎湃动力,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世界。首先,我们看到了无人机技术的突飞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