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工程攻坚战:沙海鏖战紧 河山面貌新

2025年05月26日10:20:19 国际 9706

沙海鏖战正紧 河山面貌焕新

——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两年综述


大漠深处涌绿潮,三北大地换新貌。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动员令。

筑牢北疆绿色长城的铿锵号角,凝聚起防沙治沙磅礴力量。

两年来,“三北”工程攻坚战如火如荼,荒漠化综合治理有力有效。在三北大地,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边缘阻击战三大标志性战役持续深入推进,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各路治沙大军鏖战沙海、造林种草,更多荒漠染绿、沙区变美。

“三北”工程攻坚战:沙海鏖战紧 河山面貌新 - 天天要闻

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区,新疆阿拉尔市境内塔里木河上游两岸的沙漠绿洲。 孙国权 摄

在内蒙古,累计完成防沙治沙2904万亩。库布其沙漠与黄河间建起绿化带、淤地坝、光伏治沙带、锁边林四道防线,靠近黄河的库布其沙漠北缘420公里绿色锁边林草防护带基本贯通,沙漠扩张的脚步被迫停下,鄂尔多斯境内“十大孔兑”入黄泥沙量由原来每年2700多万吨降至400万吨。

在辽宁,累计完成综合治理任务992万亩,全省4.47万亩流动、半固定沙地已全部得到治理,在科尔沁沙地南缘筑起一道绿色屏障,科尔沁沙地正重现往日稀树草原的壮美景观。

在新疆,成功补齐最后285公里防护林带“缺口”后,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建成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锁边防护林带,为世界第二大沙漠围上了“绿围脖”。

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1600公里的风沙线上构筑起乔灌草、带片网配置的防风阻沙带。

在山西,沙化土地已实现基本治理,全省流动沙地仅剩余454.5亩。

……

“三北”工程攻坚战声势强劲、战果显著。两年来,共安排中央投资577亿元,实施项目369个,完成各类建设任务超1亿亩。

以打好打赢三大标志性战役为重点,“三北”工程建设者们坚决锚定“三绿”并举、“四库”联动、提质兴业利民目标,持续创造“绿进沙退”的治沙奇迹,努力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把好科学治理方向标

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位于巴彦淖尔市的乌梁素海碧波荡漾、水鸟欢唱,一派生机勃勃景象。

乌梁素海作为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其水质曾一度恶化为劣v类。近年来,通过综合实施乌兰布和沙漠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水土保持与植被修复、河湖连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农田面源及城镇点源污染综合治理,“塞外明珠”美景再现。如今,湖心断面水质已达到Ⅳ类水目标,这里的鸟类种类、数量也不断增加,“塞外明珠”乌梁素海更加璀璨迷人。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科学开展荒漠化防治,必须坚持系统治理,加强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协调和管理,着力培育健康稳定、功能完备的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

在“三北”工程攻坚战中,各地扎实践行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科学治理方向,精准靶向施策,综合系统施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走科学、生态、节俭的治理之路。坚持以水定绿,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造管并举、保护修复并重。坚持联防联治,统筹沙源区和路径区、上风口和下风口、流域左右岸协同治理,统筹实施封禁保护、造林种草、荒漠植被修复、生态输水、风电光伏等治理措施。坚持规划引领、因害设防,合理布局封禁保护区、综合治理区、科学利用区,分类指导、分区施策。

为加强和推进科学治理,近两年印发实施防沙治沙规划,修编《三北工程总体规划》,印发三北工程六期规划,出台各类实施方案和工作措施。辽宁、内蒙古两省区率先研究出台省级实施方案,制定作战图,明确攻坚目标。新疆提出“南锁、东扩、北增、西护、中阻”中长期目标及“一圈、两区、三线”布局。甘肃出台1个意见、修编2个规划、制定2个方案、实施n个项目,率先出台支持阻击战的九条措施。青海制订三年攻坚行动方案,提出“2+1+12+n”总体布局。

两年来,三北各地强化联防联治,推进综合治理、系统治理。

国家林草局印发联防联治指南,划定10个联防联治重点区域。各地以联防联治方式推进科学治沙,加强跨省区和区域间合作。

围绕毛乌素沙地、腾格里沙漠、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等重点治理区域,蒙陕甘宁、蒙甘、宁蒙、陕甘、蒙冀、辽蒙等签署跨省区合作协议,一批跨区域联防联治项目落地,打造示范样板。

内蒙古、宁夏和甘肃三省区合力构筑腾格里沙漠边界600多公里锁边林草带。甘肃武威在甘蒙交界区域完成综合治理任务29.77万亩,推动腾格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由“合龙”转向“分离”。内蒙古、宁夏等聚焦黄河流域主要沙头、岸线流沙治理,阻沙入黄,布局重点项目,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联动,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两年来,三北各地采取保护和修复措施,有效解决草原过牧、林牧矛盾问题,持续提升草原生态质量。

内蒙古率先试点,“疏、管、转”三管齐下,解决草原过牧问题,推动试点旗县草畜平衡指数全部降至10%以下,全区休牧期平均违规放牧率降至16.45%、禁牧区平均违规放牧率降至7.83%。2024年,山西在云州区、右玉县、怀仁市、河曲县推行禁牧轮牧休牧试点,在信息化监测、圈养补贴、产业转型等方面先行先试,以点带面推动林牧协调发展。

两年来,三北各地积极探索适地适树、降本增效、节俭治理等科学治沙举措。

内蒙古各地就地取材、就近用工,合理利用辖区内的芦苇、农作物秸秆、平茬枝条等沙障材料,适度超前储备沙障材料230万吨。鄂尔多斯市将平茬沙柳作为固沙材料就地供应,每年有效利用约160万吨平茬物。巴彦淖尔市利用麦秸、芦苇制作沙障,2024年冬季收储本地麦秸、芦苇等1万多吨,替代稻草,节约成本又助农增收。青海摸底统计工程固沙所需材料,采取“以需定产、订单育苗、就近育苗”方式落实稻草、沙障材料,全省采购储备2024年治理任务所需的治沙材料12.6万吨。

开启工程建设助推器

在内蒙古达拉特旗黑赖沟孔兑防风固沙项目施工现场各作业点,300多人在搬运原料、捆绑沙柳条、铺设网格沙障……

黑赖沟是达拉特旗重要治理区域。为解决项目组织实施难题,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开展治沙。2024年,全旗治理面积123.5万亩,吸纳劳动力2450人,发放劳动报酬近1470万元。推行以工代赈治沙,让当地群众由“看戏”变成“唱戏”,既治沙又富民。

各级各地建立领导小组或协调机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的工作机制。国务院“三北”工程协调机制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意见》。国家林草局组建工作专班,成立三个攻坚战指挥部,召开三大战役现场推进会,开展包片蹲点,组织联合调研,帮助基层解决困难,确保攻坚战快速推进。各省区出台贯彻落实意见,每年发布总林长令,明确年度工作任务、重点和措施。宁夏构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项目统筹机制,实行工作专班、联席会议、信息共享等机制。辽宁林草部门与水利、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部门协同联动,统筹落实“三北”工程建设任务。

各地创新政策措施,推动“三北”工程有序实施。内蒙古出台15条攻坚政策意见,筹措112亿元解决地方配套资金。新疆出台资金、用水、用地、环评等方面倾斜措施,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采取先干后补、干好再补、以奖代补、“预拨+清算”等方式推进治沙。甘肃出台财政支持“三北”工程建设25条落实措施、科技支撑荒漠化综合治理13条措施,提供资金、项目建设用地用水、农田防护林建设、监测评价、绿色金融等要素保障。

各地推广以工代赈、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新机制,调动多方参与工程建设。内蒙古着力解决集体经济组织和农牧民参与度低的问题,通过以工代赈,2023年以来共有8.7万名农牧民投工投劳参与治沙,发放劳务报酬10.6亿元,2025年自治区“三北”等工程项目预计通过以工代赈吸纳农村劳动力10万人次,发放劳务报酬10亿元,占项目总投资10%左右。从2025年起,青海实施的造林种草、防沙治沙等31个林草项目全面纳入以工代赈清单,明确劳务报酬支出不低于总投资15%。

各地引导央企、国有林场参与工程建设。三峡集团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开展防沙治沙,一期工程36.3万亩、投资3.37亿元,2024年治理9.3万亩,2025年将完成13万亩。新疆明确大企业、大集团、农牧民是防沙治沙主体,鼓励“谁造林谁所有、谁开发谁受益”,出台政策保障治沙主体利益,中铁建、中电建、中广核、国电投、三峡集团、新华水电、新疆中煤等一批大型央企、国企光伏治沙项目先后落地。内蒙古推行“国有林场+”机制,探索建设成果由292个国有林场代管,通过“场外办场”“场外管林”等托管方式,提升生态建设成果管护质效。

守护工程项目生命线

重点项目是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的主要抓手,项目质量是工程建设的生命线。各地将工程建设质量摆在第一位,把质量优先理念贯穿工程建设全过程,在项目建设各环节严把质量关。

国家林草局将“三北”工程纳入林长制考核,派出15个包保组蹲点指导开展项目质量评价,实时跟进督促项目进展,持续加强项目质量监管,完善重点项目联合审查机制,组织开展资金项目专项审计。

各省区强化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全面提升项目质量。从前期作业设计质量管理开始,严把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关。加大项目谋划储备,加快项目资金拨付使用,开展建设成效评估。陕西制定出台“三北”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办法,构建项目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链条管理体系,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推动工程建设。

各地构建工程质量管理机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把好工程质量关。甘肃省林业草原、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制定项目管理办法、项目资金审计监督制度,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合同管理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四项管理制度,对重点地区项目地块落实、作业设计编制批复、建设质量、抚育管护等环节进行全过程跟踪指导监督。宁夏首创作业设计提级审查机制,对20个县(区)39个重点项目开展作业设计提级审查,重点审查现地调查、修复模式、树种选择、落地上图等。青海聚焦项目、资金、资产管理情况,开展青南四州林业和草原保护修复资金专项审计调查,全链条监督项目资金流向、使用效益,制定林草项目全过程咨询服务指南,规范项目设计、施工和验收标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经得起检验。

各地持续发力巩固建设成果,确保“种一棵活一棵、治一片成一片”。及时开展治理成效“回头看”,重点核查苗木成活率、保存率和沙障完整度等,及时查遗补漏。结合毁林毁草专项整治,强化项目区监管,严格落实禁牧举措,有效遏制草原过牧与毁林毁草行为。

创新工程治理好模式

2024年12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举行。大会设置中国馆,馆内展出的植树机器人广受关注。

植树机器人登场,让防沙治沙告别了传统“人海战术”。其作业效率是传统人工作业的数十倍,作业成本仅为传统人工的30%左右。

在三大标志性战役中,各地因地制宜探索科学实用的治理模式,其中科技治沙、光伏治沙、以路治沙行之有效、成效显著,是特色鲜明、富有代表性的治理模式。

两年来,新装备新技术新成果赋能防沙治沙,科技治沙模式内涵更加丰富。

为加快林草机械装备推广应用,国家林草局发布“三北”工程适用林草机械装备目录,加快研发林草机械化新装备。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和鄂尔多斯、甘肃武威、青海海北等地举办防沙治沙机械现场演示活动,植树机器人、沙障铺设机、螺旋钻孔机等治沙机械纷纷亮相。鄂尔多斯市创新推出智能植树机器人、智能无人机飞播、光伏治沙智能机器人等十大关键技术,机械化率达75%以上,日均治沙1万亩。巴彦淖尔市自主研制7种压沙机械,实现治沙作业全程机械化,全市治沙机械化率达60%以上,治沙效率提高5倍以上,治沙成本降低75%。

组织科技力量向三北进军。中国林科院打造15个科技高地,成立三北工程研究院,实施七大科技行动计划,发布“三北”工程攻坚战关键技术研发“揭榜挂帅”项目首批十大成果、三北地区100项重点推广科技成果、攻坚战三大片区适生林草良种与种苗繁育技术成果等。研究沙区植被类型和密度,推广自然恢复技术和覆膜保水、灌木树种截干等抗旱节水造林技术。打造“三北”工程调查监测生态网络感知平台,制定工程监测评价方案,科学评估建设质量成效。宁夏中卫人工蓝藻沙结皮、芦苇高立式沙障、刷状网绳式草方格3项技术已投入应用,草方格固沙施工效率提高60%,治理成本降低10%,沙结皮形成时间由10年缩短为3年。

两年来,“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的立体化光伏治沙模式迅猛发展。

在达拉特旗库布其沙漠腹地,登上瞭望塔,眼前蓝色光伏板一望无际。在黄河“几字弯”南岸、库布其沙漠北缘之间,一座绵延400公里、平均宽5公里的“光伏长城”正在崛起。铺设光伏板,阻止沙丘流动,光伏板遮挡日照、减少水分蒸发,板下种植紫穗槐、黄芩等耐旱经济作物,板间引入滴灌技术,进行生态修复,实现增绿、增能、增收一举多得。

内蒙古一体推进“三北”工程建设与新能源开发,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计划到2030年全区治理沙化土地1151万亩,配套新能源装机1.19亿千瓦。

甘肃编制光伏治沙行动方案。青海编制光伏产业林草沙地利用区划报告。新疆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建设阻沙“光伏长城”,宽1公里以上、长约800公里,已破土动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积极探索推进“光伏+治沙”融合发展模式。

国家林草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制定风电光伏治沙规划,到2030年新增光伏装机规模2.53亿千瓦,治理沙化土地1010万亩。

两年来,以路治沙模式得到推广,穿沙公路将沙漠分而治之,成为沙区群众致富路。

翁牛特旗已累计建成16条总长480公里的穿沙公路,两侧治理沙地330万亩,蓬勃绿色沿着公路向外延伸。近两年来,乌白公路直接或间接带动近8万名沿线农牧民增产增收,降低运输成本约40%,穿沙公路成为当地的生态路、致富路、希望路。

根据以路治沙发展规划,歼灭战片区计划到2030年投资115.5亿元,新建、改建穿沙公路6363公里,带动治沙1201万亩。2024年11月,第一批中央财政资金已下达内蒙古穿沙公路建设资金17.8亿元。

各地根据实际需要,持续创新治理模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形成盐碱水利用、盐碱地治理、光伏治沙和沙产业协同发展的阿拉尔模式。内蒙古阿拉善盟探索出“深坑栽植”“浅埋滴灌”实用技术,形成“补植补造+人工浇水或滴灌补水”等10余种退化林修复模式。

绘就绿富同兴实景图

宁夏中卫市沙坡头位于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漠旅游闻名遐迩。游客白天可以体验沙漠越野、大漠滑沙、黄河飞索等,晚上夜宿沙漠酒店观赏星河满天。

沙坡头,曾是我国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流动沙丘曾高达百米。没有治沙,就没有沙坡头景区。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卫市坚持不懈植绿固沙,市域内腾格里沙漠已治理150万亩。漫天黄沙远去,沙漠小城成为旅游热点,成功创建大漠黄河(沙坡头)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沙坡头景区入围全国5a级旅游景区100强,2023年接待游客突破15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88亿元。

“三北”工程建设坚持治沙致富并重、增绿增收并举,生态治理与民生福祉协同推进,开辟“两山”转化新路径。各省区将“三北”工程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深度有机融合,广泛开展经济林种植,适度发展以林下经济、中药材、经济林果、沙漠旅游等为重点的绿色产业。广大沙区的特色林草产业加快发展,生态资源不断增加,农牧民持续增收,实现了由绿变美、由美而富的华丽转变。

辽宁彰武县发展“樟嫁红”、保障性苗圃、中草药等林下经济5250亩,依托草原示范区发展猫尾草、麻黄草等经济草种,探索文旅研学融合发展,德力格尔草原获评4a级景区、全省首家5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研学路线成为全省精品研学路线之一。

陕西全省荒漠化土地99%集中在榆林市,特色经济林成为榆林市防沙治沙的重要选项,共发展各类经济林350多万亩,2023年林业总产值121.4亿元。

山西昕水河流域6县统筹推进“三北”工程建设,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与群众脱贫致富有效衔接,大力发展苹果、梨、核桃、红枣等经济林产业,现有干果经济林面积77.3万亩,实现增绿增收双赢。

新疆鼓励引导农牧民造林种草、发展特色种植养殖项目,在沙化土地种植特色林果、肉苁蓉、沙漠玫瑰、中草药、罗布麻等特色经济作物624万亩,年产量275.13万吨、产值302亿元,特色沙产业企业达58家、总产值9亿元。2025年,重点在沙雅县、于田县、尉犁县、且末县打造4个百万亩特色沙产业标杆项目。

对世代生活在三北地区的广大农牧民而言,实施“三北”工程,为他们创造了更多家门口就业和增收致富的机会,给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充满希望的三北大地,铿锵有力的治沙攻坚行动,奏响绿色发展新序曲,开辟绿富同兴新前景。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记者|曹云

监制|杜扶阳
制作|边磊

国际分类资讯推荐

莫迪百般挑衅,中国为何迟迟不动手?一个战略真相美印后知后觉 - 天天要闻

莫迪百般挑衅,中国为何迟迟不动手?一个战略真相美印后知后觉

不是在挑衅巴基斯坦,就是暗地里碰瓷中国,可以说,印度可谓是越来越嚣张,更是超出了很多的预期。从之前的在金砖内部总是作为矛盾的一方,再到当下更是要退出金砖,当下更是直接表示,巴基斯坦要的是和平,还是印度的子弹。可以说,印度虽然没有成为五常,但
面对印度百般挑衅,中国为何不动手?一个战略真相美印后知后觉 - 天天要闻

面对印度百般挑衅,中国为何不动手?一个战略真相美印后知后觉

南亚地缘博弈新态势:印度频频出招背后的战略考量印度在边境频频挑衅,动作不断,似乎意在逼迫中国做出强硬回应。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中国始终保持克制,没有贸然出手。不少人对此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一个被忽视的战略真相逐渐浮出水面,连美印也在事后才恍然大
杜特尔特没了遗憾,让他恨铁不成钢的长女,终于扛起了家族大梁 - 天天要闻

杜特尔特没了遗憾,让他恨铁不成钢的长女,终于扛起了家族大梁

文|文人所有内容皆有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中及末尾杜特尔特家族在菲律宾政坛的根基深厚,源自老杜特尔特在达沃市数十年的经营,以及他总统任期内积累的超高人气。作为家族的核心,杜特尔特曾有一个清晰的政治蓝图,卸任总统后扶持长女莎拉登上总统宝座,自己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