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记忆系统中,味觉记忆似乎更不容易忘记,由味觉刺激所形成的回忆可能更让人怀念,吃货才是人们共同的语言。西晋有个叫张翰的在洛阳做官时,一天见秋风起,忽然想念家乡苏州的莼菜羹、鲈鱼脍,竟然不告而别,奔回故乡。这大概就是真的吃货吧。
在台湾,也有这样一批人,因为两岸的政治隔绝,他们离家千里却故土难回,对家乡的思念更加植根于味觉,不得已在舌尖唇齿回味中回到家乡,走遍中国。
台湾有个特殊词汇“外省人”、“眷村”。1949年随着国民党败退台湾的军人及家属,相对本省人而称为“外省人”,外省人集中居住的村舍被称为“眷村”。还有个昵称,外省人被称为“芋仔”,本省人称为“番薯”。像朱立伦出生本省外省联姻家庭,就被戏称为“芋仔番薯”了,眷村在选举中多半是国民党的铁票区。隔着眷村简陋的竹篱笆,空气中却流传着天南海北的家乡味道,在时代的浮沉中,他们用食物来缩短他乡和故乡的距离,直到把他乡过成了故乡。
王伟忠的眷村妈妈菜
王伟忠
台湾著名电视人王伟忠就出身嘉义眷村,后来他推出大小S、蔡康永和《康熙来了》。眷村子弟都有着强烈的眷村情结,王伟忠还专门拍摄了《伟忠妈妈的眷村》纪录片,纪念他们的父母兄弟和那一代流浪者们。以搞笑著称的《康熙来了》为眷村做了好多期节目,艺人们畅谈眷村苦中作乐的童年、邻里美食以及维持生计的故事,连小S、蔡康永这样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人艰不拆的眷村人因陋就简、因地制宜把当地的食材和家乡吃的技艺结合起来,制成了各式各样的眷村食品。一开始可能是村口的包子铺、饺子店、泡菜摊,主妇们靠它来贴补家用,慢慢成为眷村二代们的成长记忆,最终逐渐汇集成了五花八门的眷村美食。
王伟忠参加《康熙来了》
眷村的独特经历,也涌现了一批耳熟能详的人才,如演艺圈的侯孝贤、林青霞、王祖贤、蔡琴、李立群,作家圈的朱天文、朱天心、苏伟贞、龙应台、张大春等等。说起眷村美食,少不了的就是风靡大陆的"永和豆浆"。永和豆浆就是在台北的永和地区,由赴台退伍老兵为谋生计而叫卖的豆浆,最初并不受当地人欢迎,后来整合后进军大陆却一举成名,成为台湾饮食名片。
赖声川导演,王伟忠编剧的眷村题材话剧《宝岛一村》剧照
前两年大陆有本很火的书,廖信忠《我们台湾这些年》,提到眷村美食的由来:
不得不提的就是“川味红烧牛肉面”,这种以前根本没有的东西,就是这些外省老伯在思乡情的驱使下,凑合着台湾现有的食物材料做出来的。
另一个比较有名的例子是,高雄岗山最有名的特产就是明德辣豆瓣酱。原来岗山是空军官校
所在,国民党当初从成都最后带了一批人停留在此,形成一个眷村,这些退伍的老兵没事干,只好做自己家乡特产来卖,没想到还卖出个名堂来。
在台湾,由饮食寄托思乡情结的还有很多人,例如:
林海音:城南根下寻旧事
林海音
在北京度过青少年时期的台籍作家林海音写了著名的《城南旧事》,用童年视角追忆了逝去的时光。京城驴打滚儿、肉末烧饼、换糖小贩点缀的温馨童年和淡淡的哀愁感染了几代人,改编的同名电影也风靡一时,掀起阵阵怀旧风。
林海音回到台湾后主编《联合报》副刊,成为著名报人。她们母女还编了一本《中国豆腐》,汇集了一批作家、学者关于的豆腐文章,包括豆腐散文、豆腐考据、家乡豆腐、海外吃豆腐的故事。实际上,当年台湾本岛因为所处的地理条件,种植大豆有限,本地人也不喜吃豆腐,豆浆等制品,她们编辑此书也寄托了各自的乡情之思,一定程度上也表达了他们方正宽厚、柔软淡泊的处世之道。
《城南旧事》剧照
梁实秋:雅舍谈吃,追忆饮食风华
梁实秋先生
梁实秋最初把自己的书斋称为“雅舍”,还是1940年在重庆北碚,名为“雅舍”,实际上也就是破漏的茅屋,但并不影响作者对各地饮食侃侃而谈。到台湾后,因为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所限,品尝大陆各地美食更为艰难。也许由此更促使作者在散文中纵情畅想,追忆各种饮食风华。
例如《蟹》:
在台湾有人专程飞到香港去吃大闸蟹。好多年前我的一位朋友从香港带回了一篓螃蟹,分飨了我两只,得膏谗吻。蟹不一定要大闸的,秋高气爽的时节,大陆上任何湖沼溪流,岸边稻米高粱一熟,率多盛产螃蟹。在北平,在上海,小贩担着螃蟹满街吆唤。
梁实秋书法
可见,就连梁实秋这样堂堂的美食达人,好多年前吃回螃蟹,现在连想想螃蟹都是回味无穷。此时的他在美食中流连,无异于一场感伤的精神旅行,回味杭州西湖的桂花煮栗子、北京前门春华楼的松鼠黄鱼、重庆留春坞的叉烧火腿……舌尖流转的百味中,肯定有一些苦涩吧。
《舌尖上的中国》中说家常味道,就如同传授母语,母亲把味觉深植于孩子的记忆中,这是不自觉的本能。这些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即使走得再远,熟悉的味道也会提醒孩子家的方向。这话用到海峡那一边,何尝不是如此呢?
原创文章,出自“怀怀旧”,看得到的在今日头条,看不到的在“怀怀旧”微信公众号(huaihuaijiu 长按可复制),未经授权,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