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乌军在俄乌战场上9月和10月初获得两次“大捷”后,在不少西方人士眼中,俄军仿佛已经兵败如山倒,成了乌军砧板上的鱼肉了。
然而,随着乌军的进攻很快陷于停滞,乌军尽管总体上仍维持着前线反攻的态势,但是诸多的变数已经在悄然抵消着乌军短暂的战术优势,战场形势开始逐渐有利于俄军,甚至逐渐让俄军有了重拳出击歼灭这轮进攻中的12万乌军精锐的战机。
俄乌战场出现的十大变化
目前,俄乌战场上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十大变化,这可能预示着普京将会迎来战场上翻盘机会,俄乌两军战略决战的转折点似乎要到了:
一、俄军更换了前线总指挥,建立了统一的战场指挥部。
二、俄军开始动用巡航导弹对乌克兰的发电厂等基础设施进行轰炸。
三、俄罗斯开始使用自杀式无人机对乌克兰重点目标进行持续不断地打击。
四、乌克兰的12万机动兵力已经持续作战2个月,目前已经是强弩之末。
五、俄罗斯动用的30万生力军即将抵达前线。
六、俄罗斯已经顶住了乌克兰的反攻。
七、俄乌两军的损失比是1:5,兵力损失巨大的乌克兰很难继续维持攻势。
八、俄罗斯仅动员了30万人,至少还有200万预备队没有动用;而乌克兰已经进行了四次动员,兵源早已枯竭。
九、俄罗斯基本能够做到弹药自给自足,而乌克兰则依赖西方的支援,目前西方多国都已经精疲力尽,很难不计得失地长期援助乌克兰打下去。
十、乌克兰的能源也非常依赖俄罗斯,如今寒冬将至,乌克兰的发电站又遭到俄罗斯的重点打击,乌克兰国内民众的生活都成了问题。
在俄乌战争持续到今天的过程中,大多数分析者往往只能根据最明显的战线来判断战争走向。战线变化固然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只要战线变化不至于让一方彻底灭亡或者认输,其实并不能作为战争走向的最关键因素。俄罗斯在历史上也不乏战线变化不大却成功把对方打崩,乃至战线后退却很快反败为胜的案例。
根源还是要看交战双方国力,双方后勤、双方机动部队的战斗力和战损,以及其背后的支撑力量。许多人往往把战线后撤简单理解为战败,但这其实是非常片面的。战争初期俄军虽然看起来势如破竹,但是除了马里乌波尔以外并未能对任何乌军团以上单位形成严密的合围,也自然没能在马里乌波尔之外对乌军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歼灭性打击,其兵力也因为采取多路并进、四面出击的战略而严重分散。
这直接导致俄军虽然一开始看起来已经打到了基辅郊区,却因为兵力严重不足,既不敢攻城,也不能形成严密的合围。而哈尔科夫,卢甘斯克,顿涅茨克方向也因为严重分兵而进展缓慢,尤其是哈尔科夫攻城战,俄军虽然一度攻入哈尔科夫首府市中心,但都因为缺乏其它部队策应而被迫撤出。假如俄军一开始就放弃快速吓坏基辅守军的妄想,集中兵力进攻哈尔科夫重镇,此后的局面也不会那么尴尬。
说白了,俄罗斯方面过分的自信导致其把有限的机动兵力分散到了太多进攻战线上,导致俄军虽然各处攻势一度都有战线上的较大突破,却始终不能攻克敌方核心重镇,更不能对敌方一线主力形成歼灭性打击。
乌军也在踩此前俄军踩过的坑
如今,乌克兰军队似乎也在踩此前俄军踩过的坑。最近三个月,乌军几乎是在整个东乌地区发起全面进攻。只能庆幸最初俄军在哈尔科夫和红利曼地区真的只有几千驻军,这才让乌军以“瞎猫碰上死耗子”的方式重新夺回了两地的控制权。然而与此前俄军不同的是,乌军还没有什么单位战斗力优势。在哈尔科夫的交战中,虽然俄军迅速败退,但是乌军也付出了远远超过俄罗斯驻军的伤亡。
要知道,虽然此时乌克兰还号称拥有百万大军,但是许多地方军队实际上已经军阀化了,而泽连斯基也不得不在基辅留守一部分嫡系兵力以防俄军再次从白俄罗斯进攻基辅。加之乌军中还有大量只是经历了几个月基础训练,根本没有机动作战能力的新兵,他们在后方维持秩序或者打打较低烈度的防御战还差强人意,指望他们投入进攻作战太不切合实际,无异于是自欺欺人。
如今乌军除了在欧洲训练的三四万总预备队和留守基辅等后方重镇的几万精锐,实际上能调动的机动部队恐怕也就是如今在东乌反攻的12万人。此前的几轮猛攻虽然打下了不少地盘,但是乌军进攻部队也付出了上万人的伤亡,与此同时乌军的战线实际上还拉长了。
这实际上稀释了乌军的一线兵力优势,而巨大的一线兵力优势其实正是此前乌军在局部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一旦乌军的一线兵力优势出现大幅度削弱,那么战争的天平自然会再度倒向俄军。
普京迎来翻盘良机,乌12万大军要被围歼?
关键是俄罗斯方面显然也意识到了此前的军事部署存在问题。自从苏洛维金出任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总指挥以来,果断调整了部署,如主动从赫尔松州收缩防线,转而依托第聂伯河防御,命令前线各集团军指挥部进行位置调整等。这些举措虽然不可能立刻扭转俄军一线的兵力优势,但随着俄军国内休整的几个精锐师逐步恢复元气,和30万新动员的新兵可以在战线后方维持基本防御,将宝贵的机动单位解放出来,俄军在近日已经对乌军的不少前沿据点发起了强有力的反击,甚至夺回了一些村落。
顿涅茨克的俄军已经开始对红利曼地区发起了较大规模的试探性进攻,而乌军近期在扎波罗热等地的攻势也都被俄军粉碎。很显然,战争一线乌军的短暂优势期已经过去。
由于乌军一线的12万反攻大军损失日益增加而战线不断拉长,其在许多方向已经不可能像上个月一样轻松对俄军形成战场上的优势。当前俄军在红利曼地区的反攻虽然遭到了乌军的顽强阻击,但乌军也并没有能如此前反攻红利曼时对俄军形成强大的侧面压力。很显然,乌军的机动兵力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消耗明显不够用了。
今天俄乌战场上的双方至今为止还都没能痛痛快快地连续打出歼灭战,此情此景其实和欧洲历史上的一些战争过程极为相似,几乎就是历史上发生的那些拉锯战的翻版,战争双方在被逼到墙角时都能发挥出兵力集中的优势成功打垮对手的进攻梯队,但是当自己把对手逼到墙角时又会因为轻敌和兵力密度不足而战败。
而与此同时,给乌克兰提供武器装备的北约是真的快供不起了,即使是最基础的155毫米榴弹,美国也已经挖空了基本战备需要以外的一切库存,仍然供不应求,而大部分欧洲国家更是已经几个月没有向乌克兰提供大宗武器弹药了。
且随着欧洲各主要国家的经济因为能源危机进一步面临压力,欧洲人能分给乌克兰的余粮自然越来越少。一旦到了西方援助基本告罄而俄军新兵全部就位的时候,东乌地区的12万乌军机动部队恐怕就可能要面临灭顶之灾了。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何去何从,乌克兰和那些一面在背后支持一面又心怀鬼胎的盟友们都要提前做好准备,欧洲的冬天真的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