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孙策死的不是时候。此时的孙氏政权,只能说是刚刚成形,政权内部的维系,很大程度上依赖孙策本人的威势和孙氏军队的实力。而孙策骤逝,内外无主,孙家政权顿时出现解体之虞。
这种身死国灭、人亡政息的危险局面,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刘备托孤诸葛亮时蜀汉政权遇到的危机:蜀军精锐部队尽败于夷陵;外交上处于与曹魏孙吴同时为敌的孤立局面;益州士族要么对刘氏王朝表示怀疑,要么干脆起兵作乱。所幸这时候刘备还是皇帝,他手中还有一张王牌诸葛亮。所以他在临终之前,干脆把整个王朝的命运托付到了诸葛亮的手上。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孙策临死前也对张昭做过一个类似的表示,但是也许孙策对于身后江东的局势更为悲观,于是他对张昭提出了三种方案。
"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
在孙策的设想里,最理想的情况的是"仲谋任事",也就是说孙权靠谱,这时候张昭便辅佐孙权执政。次之,如果孙权能力和威望不够,那么张昭可以代替孙权,自己执政。最后,如果情况坏到连张昭都控制不住局面的话,孙策安排的对策便是"走为上"—"缓步西归"。这个"缓步西归"的具体含义,史学界一直有争议,有人认为是指渡江北走,回归孙氏的老家淮泗地区,有人认为是归顺曹操控制下的东汉朝廷。无论这两种说法哪种更符合孙策的本义,我们都可以肯定一点,这个时候孙氏家族已经守不住江东根据地了。他们只能放弃权力和领地,先保住小命。孙家子孙退回原籍读书务农,总比白来江左混了一遭却把命丢了好。所以孙策对张昭说的下策其实是:如果情况实在控制不住,那就拜托你把我的家族平平安安带回老家,只要不把祖宗香火断了,我就不怪你。
由此我们认为孙策对于他身后的江东形势是非常不放心的,甚至做出了"退步抽身早"的预测。这一点刘备似乎就对身后蜀汉的局面更为放心一些,他认为只要诸葛亮在,益州就不会江山易主。这种微妙差异的来源,除了诸葛亮的个人能力要强于张昭之外,更是由于孙氏此时面对的局面比刘备驾崩时蜀汉的危机更加凶险。
引发这种危险局面的原因:
1.江东根据地内部对孙氏新主不存在绝对忠诚的义务
《三国志丶吴主传》——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
孙权和孙策的旧部之间"未有君臣之固"。因为孙权此时一不具有孙策作为孙坚长子的号召力,二又在平定江东的过程中没有大的军功和崇高威信,三与自己的臣下之间没有明确的上下级关系,孙权刚刚接位的时候仅仅获得了杂号将军和太守的官位,而他的某些下级也是太守,他没有合法权力命令这些和自己地位相匹的人。所以官位是中护军的周瑜和官位是长史的张昭臣服孙权被称为"委心而服事焉"。
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优势:把东汉王朝最大的一枚公章攥在自己手里,想写多少委任状就写多少。而老孙家不仅孙权头疼自己官位太低,当年孙策好像也头疼过。孙策自领会稽太守,发现自己的官和其他人拉不开差距。所以想弄个将军当。" 策自以统领兵马,但以骑都尉领郡为轻,欲得将军号。"幸亏曹操那阵心情不错,批了一个讨逆将军,加吴侯,不然孙坚和孙策的传就不是《孙破虏讨逆传》,而是《孙破虏都尉传》了。正因为孙策暴崩,继承人军功、威望、号召力都不足,自己人都不服气,所以孙家统治的五六个郡几乎都爆发了叛乱。就连孙权的堂哥孙辅也胳膊肘向外拐,以为孙权镇不住局面,想给曹操当带路党:
辅恐权不能保守江东,因权出行东冶,乃遣人赍书呼曹公。行人以告,权乃还,伪若不知,与张昭共见辅,权谓辅曰:"兄厌乐邪,何为呼他人?"辅云无是。权因投书与昭,昭示辅,辅惭无辞。乃悉斩辅亲近,分其部曲,徒辅置东。
第二,孙策时代和江东土著豪族关系紧张
孙策自己不是江东人士,他是借助了东汉反贼袁术的军力,驱逐了东汉放在扬州的合法官吏,冲进江东夺取原本主宰江东这一"天高皇帝远"的地方的江东土著豪族的蛋糕,势必引起江东土著豪族的集体反抗。所以孙策的既定方针是,联合进入江东的侨姓地主,打击江东的本土豪族。对于前者,他尽量满足他们要求安定的"现实愿望",配合他们试图回归中央政治的"未来愿望"。这一点可以体现在孙策和张竑的一段谈话中:
初策在江都时,张纮有母丧。策数诣纮,咨以世务,曰:"方今汉祚中微,天下扰攘,英雄俊杰各拥众营私,未有能扶危济乱者也。先君与袁氏共破董卓,功业未遂,卒为黄祖所害。策虽暗稚,窃有微志,欲从袁扬州求先君馀兵,就舅氏于丹杨,收合流散,东据吴会,报雠雪耻,为朝廷外藩。君以为何如?"纮答曰:"既素空劣,方居衰绖之中,无以奉赞盛略。"策曰:"君高名播越,远近怀归。今日事计,决之于君,何得不纡虑启告,副其高山之望?若微志得展,血雠得报,此乃君之勋力,策心所望也。"因涕泣横流,颜色不变。纮见策忠壮内发,辞令慷慨,感其志言,乃答曰:"昔周道陵迟,齐、晋并兴;王室已宁,诸侯贡职。今君绍先侯之轨,有骁武之名,若投丹杨,收兵吴会,则荆、扬可一,雠敌可报。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于桓、文,岂徒外藩而已哉?方今世乱多难,若功成事立,当与同好俱南济也。"
下面我们用人话翻一下他们的对话:
孙策:"张老头,我舅被人打了,这口气咱不能忍,当然,更重要的是我看上江东那地方了,你帮帮我的忙,好不好?"
张竑:"你历史不清楚,实力又不行,我懒得踩你,另请高明吧。"
换成一般人可能直接谈崩了,不过孙策个人魅力有名的强,说来说去竟然把张竑这老油条说的金口大开,为孙策献上了一个政权定位:"桓文之业"。就是以一方霸主的身份,为汉室平定祸乱。"桓文之业"这个观点,是我在饶胜文著《大汉帝国在巴蜀》中读到的。它既贴近了张竑、张昭等一批老派士人忠于汉室的感情,又能为孙氏党附逆贼袁术的黑历史洗白。不过最后张纮又恢复了他老油条的本质,表示给你打工可以,你得先把江东搞个差不多,我再去高就。这一点,孙策也答应了。
不过对于江东土著士族,孙策几乎是以打压为主,甚至肉体消灭。据统计,被孙策镇压的江东土著豪族人士有陆康、高岱、邹他、周昕、王晟等。陆康(陆逊从祖父)是有名的好官,孙策奉袁术命令攻破陆康的治所,逼死陆康及其宗族数十人。高岱的案子更是令人齿冷,高岱本是庐陵威望很大的士人,以轻财重义闻名于桑梓。孙策本来以礼把人家请出来,后来又因为听信谗言,认为高岱瞧不起自己,就把他关了起来。高岱的朋友和故交们在孙策驻地附近请愿,把数里地的街道都填满了。孙策讨厌高岱比他自己更有威望,反而杀了高岱。此后,这数里地内的江东士族头面人物对于孙策的厌恶和反感,也就可想而知了。
时有高岱者,隐于馀姚,策命出使会稽丞陆昭逆之,策虚己候焉。闻其善左传,乃自玩读,欲与论讲。或谓之曰:"高岱以将军但英武而已,无文学之才,若与论传而或云不知者,则某言符矣。"又谓岱曰:"孙将军为人,恶胜己者,若每问,当言不知,乃合意耳。如皆辨义,此必危殆。"岱以为然,及与论传,或答不知。策果怒,以为轻己,乃囚之。知交及时人皆露坐为请。策登楼,望见数里中填满。策恶其收众心,遂杀之。岱字孔文,吴郡人也。受性聪达,轻财贵义。其友士拔奇,取于未显,所友八人,皆世之英伟也。
第三,孙氏政权此时政治定位不明,政治上陷于内外交困的境地
前文已经提过,孙策曾经依附他口中的袁扬州袁术,而袁术后来竟然自立为帝,成为公开叛逆。而孙策借袁术兵攻杀陆康,已是时人眼中的附逆行为。他说自己要平定江东做汉室外藩,问题是汉室在江东已经有合法的外藩了,那就是官方任命的扬州刺史刘繇。孙策是借逆臣之兵驱逐了合法外藩,黑历史越描越黑了。张纮劝他改变旗号,以忠汉为号召,孙策听了几天又不听了。趁曹操和袁绍相持,"阴欲袭许,迎汉帝"。曹操此时是东汉的合法丞相,也没有什么不合适的举动。
为何要由孙策一个历史不清楚的人打破都城迎接皇帝?这一点看,孙策的政治水平还不如周瑜。周瑜在赤壁之战前决定应战曹操时,为了消除众人心目中"打曹操就是谋反"的顾虑,便说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把曹操和东汉朝廷剥离开。孙策直接对代表东汉朝廷的曹操动手,无任何合法性解释。即使成功,也会遭到天下诸侯趁机联手反制,陷于孤立。果然曹操趁孙策死,威胁要攻击江东,幸亏袁绍分担了火力,张纮找了个台阶,孙权才算躲过一劫。
曹公闻策薨,欲因丧伐吴。纮谏,以为乘人之丧,既非古义,若其不克,成雠弃好,不如因而厚之。
所以孙策死后,孙权政府一面面临着与许昌朝廷决裂的危险,一面面临着内部的不服和斗争。内战外战可能一起袭来,因此,很大一部分北来士人甚至准备离开回到北方,比如鲁肃。后来周瑜用"先哲秘论"忽悠他,说有人预言承运取代刘氏的人,必兴于东南。后来鲁肃也开始运作这种新的路线。在榻上策中,他已经放弃了当年张纮的匡辅汉室,功业侔于桓、文的观点,在一开始就以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基本论点,指出孙权不可为桓文。此后,特别是赤壁之战后,孙权的基本政略是以桓文霸业为掩护,行江东王业之实。不过,在孙策死时,桓文大旗就让孙策的糟糕的政治操作弄得千疮百孔,北来士人的"现实愿望"和"未来愿望"双双破产,使得江东危机更为深入。
孙权
下面我们回到文章问题,说说孙策的继承人问题:
一般来说,君主去世之时自然想把地位和权力留给自己的亲生儿子,这是血缘关系使然;如果亲生儿子不靠谱,留给同姓宗亲自然也是不错的选择,这样至少肉都烂在自己家锅里,总比外姓旁人拿了位置好。如果自己家没有一个靠谱的,便干脆传一个靠谱的外姓,这样这个外姓人还能感念自己的恩德,自己家人无非是远离政治,至少还能富贵终生。如果自己这个集团内,没有一个人能支撑大局,那么与其被轰走,不如自己走,至少还能"缓步西归",保住小命。
我们先看最理想的情况,那就是让孙策自己的儿子孙绍接班,孙策二十六岁遇刺,孙权时年十八,排除掉孙策八岁生个儿子的异常情况,孙绍应该比孙权还小,孙权都镇不住局面,孙绍如何可能?那时候就算是找大臣,比如张昭辅政,没有一个成年大boss坐镇,也不一定管用。因为张昭一不姓孙,二没有军功和军队背景,别人不说,那个孙辅就不服他。你能想象孙绍带着张昭去问孙辅说,伯父你过糊涂了吧,咋要当带路党?估计孙辅直接一个耳刮子扇过去了,小屁孩,你懂啥!
所以摆在孙策面前的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强令儿子接班,那时,各路势力就会乘虚而入,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扑来,夺取幼主的权力和生命。那时,不仅孙策儿子自己将像孙策一样死于非命,只怕孙家宗族最后都会靡无孑遗。第二种,他让儿子放弃君位,那样他的儿子将失去很多荣誉、财富和地位。但是,只要前者自己不作死,远离政治,他很有可能可以富贵终生。作为一位正常的君主,作为孙氏宗族的领袖,孙策会选择后者。同时,作为一位正常的父亲,孙策也会选择后者。他必定希望自己的儿子不像他自己一样命丧暗杀,相对于功成名就,病榻上的他或许更希望孙绍能够平安善终吧。就像老年的苏轼给自己的小儿子苏遁写的《洗儿》诗中传达的一样: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
最后,孙十万这个同志,虽然军事上不靠谱,人品上大多数时候不靠谱,但是政治上还算靠谱,孙策没有看错他。"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孙十万成功度过了孙策身死带来的政治危机,把江东事业发展壮大,成为三国之一。也算是没有辜负孙策的期望。孙策后来被孙权追封为长沙桓王,孙绍因袭了父亲当年的吴侯旧爵,也算是致敬了孙策当年的功烈。还是那句话,孙十万虽然人品一贯不靠谱,但是这件事情上还是正确的。
如果孙策追封为皇帝,那么他和孙权的地位谁高谁低?更重要的是,孙策一系是不是可以与孙权一系一样,拥有平等的帝位继承权?孙权一系内部是不是也可以学孙策传位给孙权一样兄终弟及呢?孙权压低孙策的追封,避免了好多后续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吧。
喜欢的观众姥爷,顺手点个关注吧~